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他曾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

于是,有的教育者就引申出另一层含义,认为教育应该早一点开始,万一错过了,就后悔莫及,再加上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紧箍咒,令很多家长焦虑不安。

我就经常遇到身边朋友满脸担心地问:

到底有没有最佳教育期啊?

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候?

我家孩子还来得及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名字叫“双生子爬梯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Gesell)主持完成,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希望这个实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双生子爬梯实验的启示

研究人员让一对同卵双胞胎(可以认为在遗传上没有显著差异)练习爬楼梯,他们的身高、体重和健康状况都一样。

其中一个 A 宝宝在他出生后的第 46 周(11.5 个月)开始练习。他刚学会站立 , 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 , 每天练习 10 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次跌倒、哭闹和爬起的过程。

终于 , 艰苦训练了 8 周后 , 也就是到了孩子 54 周(1岁 1.5 个月)的时候 , 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另一个 B 宝宝,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 , 不过研究人员是在他出生后的第 53 周(1 岁 1 个月左右)开始让他练习爬楼梯。

这时,这位宝宝基本能比较稳定地走路,腿部肌肉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

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所以,兄弟两个都练习到他们满 54 周的时候学会了这项技能。

那么,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是练习时间更久的 A 宝宝比只练了 2 周的 B 宝宝好。

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 B 宝宝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 8 周的 A 宝宝还要好!

B 宝宝在10 秒钟内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最 高层,而 A 宝宝则需要 20 秒钟才能完成。

为什么同样的遗传基因、练的又少又晚的 B 宝宝竟然表现得更好呢?

格赛尔的解释是: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过程,这个过程由生理成熟预先决定,受到遗传因素控制。

也就是说,从 46 周开始练习爬楼梯,孩子的生理发育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而 53 周开始练习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生理上已经成熟,所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 , 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 “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焦虑的父母,容易在不经意间,对孩子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

主持实验的格赛尔原来认为,或许这只是个偶然现象。

于是,他换了另一对双生子,实验结果依旧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

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 52 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随后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实验 , 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实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类似结论。

即针对某个特定受训对象的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比如,从记忆策略形成的过程来说,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Flavell)发现:

孩子们在 0~5 岁的时候是没有记忆策略的,通常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在 5~7 岁之间,他们不能主动应用记忆策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

而到了 10 岁以后,他们开始主动地、自觉地采用记忆策略。

所以,对孩子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在 5~7 岁这个时间段最有效果。

写给“着急”的父母们

可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时机,就是“最佳教育期”!

但是其前提是,我们要充分掌握并合理运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这里,有几条相关建议,供各位父母们参考。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比如,“三翻、六坐、八爬、十立、周走”,说的就是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

平均而言,宝宝们在 3 个月会翻身,6 个月会坐,8 个月能爬,10 个月能站立,12 个月左右可以行走。

我们对孩子的动作发展训练可以以此为依据展开。

但是,现实中,有些父母太“心急”了。

比如训练刚满月的宝宝翻身,使用学步车让孩子不经过爬就直接学走路。

看起来,孩子“跨越式”发展了,可是不当的训练不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还会影响宝宝的腿骨发育,造成日后走路不稳,可能“丢了西瓜捡芝麻”。

第二,以游戏化、个性化教学为主,不功利地限制兴趣爱好。

比如,3~6 岁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 教育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感官、激发心智、培养社交能力。

大人眼里的“玩”,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

对于越小的孩子,越应采取个性化教学,教学方式越不正式越好。

可是,不少家长却认为游戏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却限制孩子发展陶艺、手工等“没啥用处”的兴趣爱好。

以做手工为例,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会学习使用剪刀、画笔等工具, 在裁剪、粘贴、穿针引线的过程中,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力和专注力都得到了锻炼。

同时,他们还接触了不同的材料,认识了各种形状,学习颜色搭配和有计划地完成作品,心理层面感受到挑战并体验到成就感。这就是小小手工的大大用途!

第三,不同学习内容的关键期各不相同。

在这里,并不是说学习知识和才艺不重要,而是孩子们学习这些内容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比如,3~6 岁是语言敏感期,这个时候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3 岁半之前,孩子的手部力量和协调性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一 般在 3 岁 8 个月以后开始学习演奏类乐器较好。

再比如,逻辑思维和色彩的敏感期在 3~4 岁,这个时候开始数学训练和绘画培养正是好时机。

第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临床咨询中,我不止一次地发现,被父母“提前教育”“加速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一些父母把幼龄孩子置于“不成功就失败”“超过别人才有价值”的巨大压力下,孩子出现了遇事退缩、性格懦弱,或者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不良个性特点。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莉安·凯茨(Lilian Katz)认为,幼儿教育应教给孩子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品质和情感。

我从不担心中国家长对前面两项内容的重视,但担心他们会不自主地忽视后面两项存在。

品质,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和性格特征,比如好奇心、学习欲、善良友好、毅力、勇于接受挑战、合作、创新能力、幽默感等。

品质无法通过直接训练或书本学习得来,围绕在孩子周围的人展现出了什么品质,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习得。

周围人面对困难时,是退缩、抱怨,还是迎难而上,处理冲突时,是大吼大叫,还是冷静协商, 与人相处时,是自私索取,还是为别人考虑,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吸收。

所以,如果父母们希望孩子形成你理想中的性格和品质,那就需要从自身重新成长和修炼开始。

当孩子展现出某一品质时,我们用眼睛赞许,用语言和心去认可和欣赏,这样,优秀的品质就会得到不断地强化。

在情感方面,很多情感是天生的,但也有很多是后天形成的,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焦虑不安等;对学校、老师和对学习本身的情感,以及与其他小朋友的情感和友谊也是后天形成的。

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重点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总体来说,相对知识和技能,品质和情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

希望父母们都能抓住“最佳教育期”,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有趣、 卓有成效的金色童年!

文章来源:《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出品:青豆书坊|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