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两个之前说过的小故事,来说明今天想说的观点。

故事 1:大概从 05 还是 06 年接触投资,胡乱摸索了一段后,发现了价值投资的方向,然后开始想学习价值投资,找了一批书单开始看,一开始看的时候,各种不懂的名词和方法,怎么办呢,比如不懂自由现金流折现法,就找相应的介绍书籍,一本看不懂就看第二本,如果还不懂就看财务方面的知识,财务方面的知识不足就去学会计基础,一点点补上来之后,发现慢慢看懂了,后面类似的东西看多了相互印证,慢慢发现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啊,后来看到新的一本书或者把读过的书籍找回来读,大概都能讲明白在讲什么,这是一个苦工的过程,即读书中常说的由薄到厚的过程。而由厚到薄则在于把读过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方法理念,这一部分算是巧工。这个过程其实不怎么快,因为体系搭建的不好,应该是走了一些弯路的。

故事 2:又说回减肥的事情,我历史上减肥成功都是靠两个运动,一个是跑步,一个是跳绳,上次重新通过跳绳减肥没几天,脚后跟就受伤了,现象就是脚后跟疼,用医学名字叫足底筋膜炎,这个玩意困扰了很多人,我还专门加了一个 QQ 群,里面都是同样的病患,这个问题过了估计快 1 年才逐步变好,所以不敢跳绳了,于是又通过跑步来减肥。开始还行,慢慢减下来一些,但当时有一段时间自己的一个观点是,这么辛苦的运动,也是为了让自己在保证合理体重的基础上能享受美食,所以并不怎么忌口,结果减重的效果一般,一个月减 2 斤的样子,这叫苦工,减的不够就加大锻炼量呗,后来想想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需要让消耗多于摄入,多的越多效果越明显,然后开始控制饮食,大概就变成了一个月 减 4 斤的样子,这叫做巧工。

从这些年的经验中,在学习某个技能、达成某个相对长期复杂的目标时,一般都需要经历苦工和巧工的过程,比如对于「一万小时理论」一定要同时下苦工和巧工,不然流水线的工人干十年都成大师了,医生当了十年都变成神医了,搞音乐的搞十年都变成音乐家了。但是巧工如果没有苦工的积累,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巧的基础。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产品经理技能的习得大都脱离不了苦工和巧工的阶段。下面的例子并不代表我在产品经理的技能上面有多好,而只是用来说明所做过的苦工和感受到的价值。

在 2010 年学习 iPhone 的产品设计的时候 ,市面上看起来最相关的是一本叫《触动人心 : 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的书,但这本书也并不能让我清晰了解到 iPhone 的设计,而直接日常使用 iPhone 也达不成理解设计思想的目标,当时发现苹果官方有 iPhon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现在应该叫 iOS Humanr Interface Guideline了),但我的英文阅读效率其实挺低的,所以当时笨人笨办法,边看边翻译,从 2010 年 4 月 3 号开始翻译,到 2010 年 6 月 12 号基本翻译完毕,加上封面、目录,整体 112 页,在 5 月 25 号的时候看到有同行(uxguide.net,已无法访问)完成了翻译,我这个只能算是第二个翻译完成的,这是个笨功夫,但通过这次翻译和学习,对 iPhone 的设计有了相对深刻的认知,而在后续在产品工作中的进一步实践,则更好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更好的掌握了这个知识。

这个方法在我自己实践是非常有效的,刚毕业的时候工作方向是 Unix 的 C 语言编程,通过多遍阅读两本书《C 程序设计语言》和《Unix 环境高级编程》,让我很好的完成了工作,而肯同样下功夫去多次读两本书并实际应用的人根据我的发现并不是那么高比例。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天才的,但是我同样相信绝大部分人的天份没有到不需要下苦工就可以自由应对一切的程度。苦工决定了你有个什么样的基础,而苦工加巧工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而回到产品经理的工作中,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应该走的路(参见产品经理的职业规划),当前需要补足和完善的东西(参见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然后就需要苦工和巧工并用了。

(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