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正是不相信!首先五帝时期的君主或者说首领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挚、尧、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关系!

炎帝:上古部落首领

黄帝:于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

少昊:黄帝长子

颛顼:黄帝次子昌意之子,黄帝之孙。

帝喾:黄帝曾孙,少昊之孙,颛顼之侄。

帝挚:帝喾长子。

尧:帝喾之子。

舜:尧禅位于舜。

从上面可以看到,从黄帝传位给少昊其后五位君主都是黄帝的直系子孙。为什么尧不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孩子而要传给舜?

《竹书纪年》里是这么记载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就是说舜代理尧为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

《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古籍中都把尧帝之子丹朱称作帝丹朱,是因为在尧去世后丹朱曾做过三年的首领。但是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就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首领之位。

不过历史上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谁知道呢!


正史记载,尧舜禹和平禅交接权力,这没毛病。而《竹书纪年》中说,他们禅让过程中,有时候很多部落会有意见,甚至引发冲突,这也没毛病。各位看官,看我慢慢道来。

正史记载,小编「子屠龙」就不提了,大家都清楚,在一片和和气气中,前任通过「禅让」的方式让下一任登上宝座。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战国时期魏国(晋国后来分为赵、魏、韩三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

《竹书纪年》就举过一个例子,说在尧年老的时候,他和他的部族要推选丹朱当继承人,其他部族则表示反对,一些大部族还喧闹起来。

我们通常认为,这种「禅让」是民主特质的,人人一票选出来的。其实,「禅让」的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权力交替方式,虽然不是父亲传儿子式的,但是也是专制的。

「禅让」只不过不是「家天下」,而是「大哥部落的天下」。当时,黄帝部落建立的泛部落联盟,黄帝部落是最强大,其他部落要么是被征服,要么是被依附。

哪里会有失败者的权利,面上是好听的部落联盟,实权其实都还在黄帝部落手里,首领必须出自黄帝部落,尧舜禹就是首领。

当时,统治技术还不成熟,一方面首领推选还是原始氏族时期的推选制度,另一方面还是给其他部落首领过来走一下程序。

「禅让民主」是必须的,因为黄帝建立的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有限的,为了维护黄帝部落的统治,不得不给「四岳」等其他部落一些发言权。

为了维护皇帝部落的统治优势,首领的选择必须要谨慎友谨慎,要让整个部落联盟服气。因为一旦一些部落不服气,就会容易产生纠纷。尧舜禹都是有大名望的人,他们给部落联盟带来很多好处,因此就能顺利当上领袖。

《竹书纪年》说,舜而丹朱当继承人,丹朱没有足够的声望来支撑统治,导致其他部落反对也就正常了。

再翻到后面的历史,大禹的儿子启,作为黄帝部落的军事领袖,实力足够的时候,其他部落反对也没用,直接用军力夺取了政权。

简而言之,「禅让」是一种专制程度较低的政权形式,但也是专制。褒义的时候,看上去很民主、很和气;贬义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对其他小部落的压制事实。


当然是真的,这就是当时政治制度,天下共主的地位在不同部落之间流转,唐尧禅让虞舜可以看作天下共主在不同部落之间的流转。尧死后,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可见当时天下的形势决定了政治制度,当时天下各部落间的实力相当,尧之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不配位」,相应的,舜的即位就是「众望所归」了!

同理,舜传位给夏后氏的禹,禹传位于伯益也是这一制度的体现,只不过禹治水功劳太大,在治水完成即位后的威望与所在部落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部落。

大禹治水后,夏后氏相当于现在的美国

于是:

及禹崩,虽受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家天下由此取代了禅让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