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发现这个行业水很深,很多套路搞不清。想了解下互联网有哪些外行人不知道,只有行业人士才懂的潜规则或者小秘密?


你知道吗,很多潜规则连互联网从业者都不知道。信息差,是这个行业各个公司,各个岗位生存的根本。

最核心的那种,我当然不会告诉你,就随便扯一点八卦吧,你也就那么一听,听完就忘吧。

1.数据美化是常规操作

大多数视频网站,尤其是直播的播放量都是可以刷的,而且官方帮著刷,在线人数都是乘以一定的系数的,不同平台系数不同,少则两倍,多则几十倍。刷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可以上热门,可以上推荐,可以粉饰好之后接广告。平台也可以刷漂亮之后吸引更多主播入驻,更多投资,更多招商。但是只有优酷的播放量刷不了。不知道出于某种原因,高层把这关把得极严,导致来疯的首页像是在搞笑的,放眼望去,首页最显著位置的主播们在线人数都是一千出头。优酷在视频大战中现在被打得喘不上气儿,却还是这么老实,温吞水,让人有点著急,也有点唏嘘。真实的后果就是惨败。

2.亏钱赚吆喝是常规操作

活动运营过程中,拿出真金白银的红包,礼品,吃的喝的玩的招待用户非常正常。类似于淘宝9块9包邮,拼多多一块钱买水果,一分钱打车,外卖比堂食还便宜,扫码注册就送红牛之类的活动,非互联网从业者多少都会惊呼还有这种好事?最贵的是注意力和真实用户数据,用户参与的活动本身不赚钱或者贴钱,所付出的代价跟真正的商业价值相比不值一提。所以有一批非常专业的羊毛党,专门薅羊毛,并不可能后续产生正常用户行为,不负责任的运营也睁只眼闭只眼,大家各取所需,心照不宣挺好的。

3.招聘上挂羊头卖狗肉是常规操作

找工作的时候在招聘网站上,看到首页推荐的工作职位就迅速投递简历,要么杳无音讯,要么秒退,从正常流程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已经完成了阅读,思考,判断,打回的全过程,不用慌,这种情况多半是用人企业借助招聘网站打广告罢了。你想想,是不是有很多从来没听过的小公司,摆出求贤若渴的架势,喊了一堆口号宣扬自己的业务和愿景,潜移默化中让求职者接收到了相关信息,这些求职者何尝不是一二线城市的高含金量目标消费人群呢?工作上大家没有缘分共事,不妨碍你成为他们的用户嘛。

评论区说HR效率高的,呵呵。

4.按亲疏关系选择是否推进项目

虽然所有网站都把商务合作的联系方式公开了,但是大多数发过去的邮件都是石沉大海。也许你会很困惑,很著急,然后到处发朋友圈问谁认识XX网站的人,麻烦引荐一下。不好意思,90%真正有话事权或者认识的人不会帮你,对你最热情的可能是销售。你说你的方案多么好,大家合作会多共赢,不好意思,Who TM cares?一个稍具规模的网站有一千一万个想排上号的方案,你所认为的合适在人家眼里就是可做可不做的鸡肋。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做呢?熟人朋友的,沟通成本低的。只要不能让工作人员赚外快,对他来说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能不做就不做。

所以干这行之前,先去广结善缘。

5.职级算个屁,谁都别装逼

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人事架构上最显著的不同就是,越大的官只意味著越大的锅,越多的责任和工作量,除了完善自身业务以外,还要兼顾招聘,程序员鼓励师,下属纠纷调解员,团建旅游选址策划统筹等。互联网公司的业务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线的执行力和人力,决定了管理层的方案、策划、战略是否能落地,靠谱的干活儿的人难找,纸上谈兵的总监随便挑。所以如果有一天你不幸当上了leader,请务必别把自己当个官儿,颐指气使的,现在的小朋友分分钟给你撂挑子走人。

----------------------小广告的分割线--------------

看你骨骼清奇,我这里有本互联网行业市场入门营销宝典《全栈市场人》,你要不要考虑一下。

《全栈市场人 互联网市场营销入门通用宝典》(Lydia)【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item.jd.com图标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分享几点心得吧:

1、流量为王

任何互联网产品都要实现从0到1和从1到100的过程,而无论是1还是100,本质不过是用户数、日活跃度、用户停留时长。

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流量。

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互联网公司,即使每年巨额亏损,也能够拿到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甚至实现上市。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用户流量在,后续的变现(利用流量来挣钱)就是迟早的事。

游戏是流量变现最快的方式,其次是电商、广告。

2、各种红利开始式微

以前国内还存在各种红利,比如智能手机普及度低、网速慢、互联网人口低,所以当这些指标开始爆发式增长时,各种产品也跟著大潮流实现了流量的激增。

然而目前人手一只智能手机、年轻人甚至农村青年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依靠人口红利来实现流量增长就不现实了。所以,阿里才开始在春节主推父母亲情卡(老年人口还存在一些红利),而抖音和头条也不断瓜分著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总量固定了,就只能从每个用户那里多攫取一些注意力了),从而实现对微信的逆袭。

3、线上线下的成本迟早趋同

以前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人,都认为互联网的成本是低的。10年前的确如此,所以早期在PC和移动互联网投广告来获取客户的传统企业都吃了一波红利,然而市场的手迟早会把这之间的价差给拉平,今天基本已经走到了这一阶段。

所以,以前都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上做广告,而今天已经是各种互联网产品跑去电视台、商城、甚至地铁去做广告了。以前还是各种电商,比如两年前火爆而今天已经凉了的聚美优品,而今天则是快手和抖音瓜分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冠名权。

原因无他,不过是那些企业的市场部门测算后得出结论:在互联网上投搜索、开屏、信息流广告的获客成本,还不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上让何炅念几句话来得划算。

4、权力寻租、灰色地带一个没少

正义会迟早但是永远不会缺席,在互联网行业,那些不可明说的权力寻租和灰色地带也永远不会缺席。

曾几何时,阿里收入最高的不是高管、高级工程师,而是淘宝和天猫的运营人员。在产品刚刚搭建、制度还未跟上、而用户和商家又处于激增的时期,像「淘宝首页的推荐位置」这类稀缺资源,却往往掌握在最普通的运营人员手中。今天的首推位置给这家店还是那家店,影响的流量上百万,直接影响商家销售额甚至上千万。

你说那些卖衣服、卖食品的淘宝店家,会不会拿出几个点的销售额去疏通疏通?

这种操作,是不是在传统行业早已司空见惯?唯一的区别,只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的身份差异了。

当然,这种寻租是很容易被弥补的制度漏洞,因为普通的运营人员何德何能可以拿到如此特权。企业的掌权者发现了这些疏漏以后,随便出个规章制度、或者仅仅把审批权上移一两个层级,就能解决问题了。还不能解决的,就直接诉诸法律、杀一儆百。比如下面的新闻:

那些电商平台的腐败很容易理解,我把某家店「推荐」到首页,其营业额自然就成百倍暴增了。现在短视频很火,背后也有流量和人工推荐的机制存在,你说我把某个网红的推荐权重调高一些,那他的粉丝涨得更快,这是否算腐败呢?

再深想一下,如果这里面的机制,并非 「某个网红和某个运营人员」之间发生的勾搭,而是「某家经纪公司和某个节目制作平台」之间的勾搭,那会是什么情景?

同样一场节目,同样几个高颜值、能说会唱的小鲜肉在一起做节目,完全可以通过各类剪辑、拼接、附上字幕加以引导的方法,去引导几千万观众的观感。我想让王二狗显得无脑和天真,想让张翠花表现得心机且小气,同时把李铁柱塑造成老干部、有思想的人设,这些恐怕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这算权力寻租吗?

5、一级一级往上骗

互联网有个好处,就是数据量极大、数据源极多。

日活不好看,可以说月活;月活不好看,还可以说用户总数。

做了一个项目,虽然对最终的产出毫无帮助,甚至是负面影响,但是如果:

最后的产出 = A*B*C*D*E

那总能找到一个指标,比如C,是增长的,此时我就可以大肆渲染指标C的重要性,然后把这个项目吹嘘成无比成功。

这都是互联网公司里产品经理们的拿手绝活,当然最好还要配以一手好PPT,才能说得领导心花怒放,然后顺利升职加薪。

当然,这个思路还只是「适当美化」,没有到「骗」的程度。何为骗?

在以前的广告业,有一句话很经典,「我知道我永远有一半的广告营销费是浪费了的,但是我不知道哪一半是浪费了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电视台、报纸、地铁上投了那么多广告,确实让产品销量提升了,但是肯定有一部的广告费没有起到作用,而且我不知道哪些广告没作用,所以该浪费的还得浪费掉。

本来以为到了互联网时代,各种数据追踪得到了,我就能精确把控营销和转化了,把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了,然而,聪明的国人又发明了「水军刷量」这一神器。

你说我花10万块广告费,投放一个阅读10万+的公众号,然而这10万的阅读量有9万都是刷出来的假阅读,我亏不亏? 而且公众号请水军刷量的成本才几百钱,却可以多拿甲方几万块的预算,我刷不刷?

其实,甲方也不亏。哪怕你是投钱的甲方,也不过是个打工的,只为讨领导的芳心。领导看到自己公司的软文有了10万阅读,也开心得很,谁管你是不是刷的。

再说领导也得和股东交待嘛,数据好看,会议上说出来大家都其乐融融开开心心的,多好呀。

再说股东也得和投资人交待嘛,投资人也得拿著数据去割其他的韭菜嘛。

6、最后,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也没那么多区别,互联网的本质还是优化所谓的传统行业的效率。

再说说从业人员吧。以前可能大家还觉得互联网行业代表著青春、激情、有热血、高收益、扁平化,但时至今日,很多巨头公司已经成长得体量巨大、组织臃肿。当曾经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公司里成长到30多快40岁,成为总监、经理、老油条的时候,不似国企、胜似国企的企业氛围也都逐渐显现出来了。

以下内容可能有很大争议,但希望你们能看完,并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


传统经营。

你到楼下的粥铺吃早餐,老板对你一笑,很默契的给你端来一碗米粥一个馒头,他知道你每天都吃这个。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你在粥铺里一边喝粥一边和旁边的人聊著心仪的一款鞋子,过后你就把这事忘了。

第二天你再次来喝粥的时候,老板除了给你端上来一碗米粥一个馒头,还给你送过来一张纸,上面印著你昨天聊的那双鞋子以及适合与这款鞋搭配的各种服饰和相应打折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就像那个粥铺的老板,只不过以前的粥铺老板靠卖粥赚钱,现在不仅卖粥赚钱,还可以卖你的信息赚钱。而粥铺老板为了收集更多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免费送粥来聚集人气收集更多信息。

你在网路上的任何点击任何输入,在你眼里也许都是些无意识无价值的行为,但是在大数据面前,这都是价值,可以换取利益的真实价值。

只不过本该属于你的信息价值被别人利用互联网工具夺取并换取利益。这种夺取,我称之为:信息剥削。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著剥削方式的升级。

封建时代,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剥削农民的价值。

工业时代,企业主通过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资本家通过互联网工具剥削网民的价值。

你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简历。招聘网站将你们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并从中获利,但不会分给你一分钱。

你用百度搜索网站,百度把你的信息贩卖给广告商获利,百度不会分给你一分钱

你在淘宝购买商品,淘宝把你的信息卖给商家获利,淘宝不会分给你一分钱

你在网路上的任何行为任何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别人利用你的信息获利,但是从来没有人给你分过一分钱。称之为信息剥削一点都没有错。

而大数据本质上是提炼升华你的价值。以前你的价值可能是散乱的,被各个大小不一的网路公司瓜分,而大数据通过统一采集统一分析整理统一售卖让你的信息价值最大化。

大数据和土地兼并简直一模一样

小地主土地有限,无法通过细化分工来进一步扩大农民的价值。大地主拥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最大化的剥削农民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可称之为信息兼并时代。

剥削者一向都很聪明。

地主说地是我的,你种我的地,我给你粮食,公平交易合情合理。

企业主说机器是我的,你用我的机器,我给你工资,公平交易合情合理。

BAT说网站是我的,你用我的网站,我给你提供你要的信息,我还不收你费,我比地主企业主仁慈的多了!

流量等于农民

转化等于剥削

大数据等于土地兼并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不过是拿羊毛换猪的文化包装。你我他就是那一根根羊毛。

互联网时代得信息者得天下。但是很抱歉,信息兼并时代已经来临,普通人通过互联网逆袭的大门基本关闭了。就如同土地兼并时代,普通农民不可能通过开荒逆袭了。

看到这里也许会让你很悲观,但是历史从来都是用来借鉴的,借鉴历史和互联网发展的走向,我们可以得出下一波机会在哪。


评论区最大争论:信息剥削不算剥削。

理由:网站投入了设备、技术、资金、人力,没有收取你任何费用,还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不算剥削。

我的回答:一位老板开了一家公司,投入了设备、技术、资金、场地等等,招人进来后,没有收取打工者任何费用,还给打工者提供场地设备,最后还给打工者付工资,算不算剥削?如果你说不算,那就不算吧,没啥好谈的了。

事实是,老板的设备技术资金场地统一叫做「投资」,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剥削工具以方便剥削员工的剩余劳动价值。

各网站的投入也是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剥削工具以方便剥削网民的剩余信息价值。

我查了一下,暂时没发现谁提出信息剥削这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有争议在所难免。但停留于「信息剥削」这个概念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更多应该是考虑信息剥削以及信息产业垄断兼并的后果以及能否从中发现新的商机。

具体思考方向我已经在评论区置顶,可供参考。


我想说的这个,鲜为人知倒是谈不上,但从手段下作和路子狂野上,黑公关绝对可以说是有大把的料可以聊。

比如说最近热热闹闹的虎牙黑公关事件,这可算是被马化腾直接点炮的「业界标杆「,在普遍奇葩的」黑公关「界,也是一枝独秀一马当先。

首先和大家普及一下公关和黑公关的一些背景知识,这是因为黑公关作为公关行业的畸形变种,虽然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生活的人都不陌生,但作为互联网这座冰山在海面下的暗流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

公关也就是PR(Public Relations的简称),是由美国传媒行业在20世纪初创造出来的概念,完整的定义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从事公关行业的人能够明显察觉,公关这一行业的畸变程度,通常和这个地区的媒体自由度和社会体制发达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在法律约束更薄弱和媒体自由更衰落的地方,将越容易滋生出公关的变形产物。

比如说,在中国互联网这个受法律和体制约束更小的世界里,有很多实际上是公关无法实现的功能需求,都是在由「黑公关」以「公关」的名义在行事。

我举几个常见的黑公关行事的套路。

比如说,有些黑公关会赶在企业的关键节点上,对其敲竹杠。这种力量形式大多并不来自于其竞争对手,而是更直接的威胁和勒索。比如说上市前夕,比如315晚会之前等等。

早年前,土豆网、神州租车等公司在上市前都曾和黑公关打过这样的遭遇战。

而另外一种如今更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的黑公关,则来自于竞争对手。这种黑公关之所以更容易被我们察觉,是因为两个涉事公司之间,通常都有著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从利益链条和逻辑上,即便是吃瓜群众,也很容易发现蛛丝马迹。

比如说开头提到的,近期引得吃瓜群众热闹看戏的「虎牙针对斗鱼的黑公关「。

这里我想先吐个槽,像是虎牙这种公司有时候行事总是透著一股子蠢气,他们总是想找一些黑手套,趁著天黑来干脏活儿。但问题在于,一群人里只有你一身雪白,你以为群众的眼睛都不是雪亮的吗?

虎牙黑公关这个事儿之所以被翻炒的热热乎乎,是因为马化腾的这条朋友圈:

估计这位马爸爸也是由于和头条之间明枪暗箭的厮杀不凡其扰,才发了这么条,没想到却把虎牙,给点了天灯。

之后一周,由广州市舆情大数据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机构发布的《网路「黑公关」研究报告》,将以上激怒马化腾的黑公关事件也记录其中。

而同时上榜的,就有以「欠薪、打压主播人气」为母题,在微博、论坛发帖,攻击斗鱼的幕后黑公关,虎牙直播。

这个事儿其实算是神反转。先是虎牙花了重金从斗鱼挖走了几个游戏主播,包括青蛙、蜘蛛、炫神等,其实这个事儿在我看来无可厚非,无外乎是行业流动,双向选择而已。

但紧接著,这几位主播前脚跳到虎牙怀里,后脚就朝斗鱼开始发难,一顿诸葛连弩,斥责斗鱼欠薪、打压主播等罪状。说实话作为一个路人,当时在知乎上刷到这条热点的时候,我的确被搞懵逼了。

而且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虎牙这波黑公关的节奏的确是带的溜,收割了一大票吃瓜群众的站队。

但之后事件开始反转。先是斗鱼在「欠薪门」上进行了反击,青蛙提供的发票中,忘记涂抹的开票时间证实了这个家伙是刻意抹黑人品成疑。

接著虎牙被劈头盖脸的曝出了这次事件的黑公关内幕,接下来就是被马爸爸点了天灯,进了《网路「黑公关」研究报告》的榜单。

不过大家注意这张图,在攻击斗鱼的「幕后推手」这一栏中,这份报告的在线版本中最开始的版本是「虎牙」,却在之后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不明,原因我没有直接证据不乱猜。

但说实话,虎牙的吃相的确太难看了。

全天下都知道虎牙黑公关的那几颗牙齿,但它却非要玩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

实际上,虎牙在背地里「干脏事儿「的黑历史远远不止这一桩,互联网江湖上只要不是瞎子,都耳闻目睹过虎牙的这些手段。

早在2018年1月的时候,网上就流出了一段关于「虎牙水军开会」的音频文件,可以说虎牙是扒下了一大半底裤。

水军的工作内容、流程、薪资等一一被曝光,知乎、虎扑、NGA 等各大社区论坛发帖、回帖更是明码标价。据爆料者称,这支水军组织管理分工完善,管理者发布目标主题,小团队分发具体内容,将帖子传播到目标网站、论坛、贴吧等平台。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在微博、贴吧等平台细心看的话,会发现虎牙动用黑手套的大量蛛丝马迹。在大众的眼中的虎牙是这样的:

虎牙=黑公关+水军。

这是贴吧关于虎牙水军价格的热议。

这是网路上对虎牙的声讨。

这是疑似虎牙动用水军操作斗鱼平台的qq群记录。

而这种黑箱黑活儿黑手套的方式,还作用在了斗鱼大主播「芜湖大司马」身上。

大司马曾发微博说,「在下韩某人一直本著与人为善的原则做人处事,不知是什么误会还是利益冲突得罪圈中大佬,无心之失还望见谅,最近的断章取义的文章以及各版块的留言比较恶意攻击本人,在下尽力做好,感谢各位。」

同时晒出了水军的截图。

我之前说过,在黑公关界中,其实敲竹杠的那一流通常都能隐藏在暗处,因为他们一般不涉及到平台间的竞对关系,从商业逻辑上也很难捉到把柄。

但像是这种虎牙针对斗鱼的黑公关事件中,无论你怎么设置多层级的黑手套,最终的结果都会像「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一样,被扒的连底裤都不剩。

所谓的「司马昭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虎牙请的打手,还经常扮演猪队友卖全队的乌龙戏码。

我不妨和大家打个赌。

在这个回答里我聊的所有黑料,尤其是关于虎牙的部分,网上传的全都是,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实锤证据链的。如果我的答案被举报或者和谐掉,那么大家自然就会明白,到底是谁在操控这个事件中的舆论。

我希望能有人代替我把这些话再重新说出来。

最后我想说。

互联网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社会的时空,恰恰相反,它由现实社会中拔根而起,同时汲取了现实文明的黑白两面,无论是地上、地面还是地下,生长出来的果实都是同根同种,有一些无法公开的需求和意图(意指黑公关),自然不能坦然的存在于日光里,但这种利益驱动的诉求不会消失,而会陷入地下,以卑劣的方式达成。

但雁过留痕,水行有踪。这些能够产生灰色利益的模糊地带,所滋生出的真菌包子,不可能被黑暗所一直庇护,当云开月明之时,也就是这些魑魅魍魉魂飞魄散之时。

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说的,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但他们终将为践踏秩序、法制和公众的尊严,而付出代价。


只要利用群众的期待,配合特定的能引起它们注意的方式,就能掌控它们。

不如:

强调赚钱,满足对钱的需求;

强调酷炫,满足对名的需求;

强调好玩,满足对玩的需求;

弱化难度,让它们感觉猪都能学会;

学动画太慢了,不如7天精通,21天成为大师!

就教它们如何改模板,例如edius模板,随便是个新手,就能做出来酷炫视频。

再给他大量素材,让他感觉很值。

大部分行业都有这种快速技巧,让外行短时间感觉已经学会了,实则还是彩笔。

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想要什么。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