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只上干货。

全球汽车企业有哪些产品开发流程?

国外:

大众的PEP流程(Product Entstehungs Prozess)

丰田的TDS流程(Toyota Development Systems)(TPS/TMSS)

通用的GVDP流程(Global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

福特的GPDS流程(Global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PSA的SOD流程(Operational Scheme of Development)

国内:

吉利在沃尔沃流程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全球流程

一汽、上汽、北汽在合资方基础上衍生了自己的流程

众泰等企业在国内一流企业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流程

少数新兴新能源企业在短期内建立了简单的流程

产品开发流程什么样?

产品开发流程虽然人尽皆知,但都是各个企业绝密文件,公开披露的很少,即使是企业内部核心员工,也很难拿到全套文件,尤其是外企,无法拍照无法拷贝的,信息安全方面自主品牌宽松一些。笔者找了一个上汽十年前的文件,这个流程比较典型,照猫画虎。

架构阶段:架构开发是整车开发( GVDP )过程中的先导过程。全新架构开发过程约为 18 个月,由 4 个里程碑组成,架构开发启动( A4)、架构策略意图确定( A3)、架构方案批准( A2 )和架构开发完成(A1)。

A4 之前主要识别初始的架构目标,A4-A3 定义架构的性能和带宽,从架构策略意图确定( A3)开始与架构主导的整车项目开发并行开展。 A3-A2 确定架构方案, A2-A1 完成架构开发。

架构策略批准(A3)之后启动整车项目战略立项(G9)、架构方案批准(A2)之后启动项目启动(G8)、架构开发完成( A1)之后启动整车方案批准( G7)。

这个图大概能表示整车项目开始后,各个阶段Gate的时间和工作内容,上汽的这套老流程从项目开始到正式投产SOP要经历39个月,包含了概念设计、造型开发、工程开发、试验验证、小批量试制等阶段。现在各个企业新的流程要比这个复杂

产品战略阶段:从G10 至G8,约为9 个月,分别为战略准备G10 、战略立项G9 和项目启动G8。是产品型谱向产品项目的转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公司对原有产品型谱和未来产品战略的再平衡,决定是否启动产品项目的开发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更为深入地分析产品在产品型谱中的定位。产品项目需要达到的边界条件,比如销量、投资、成本、产品特征、开发周期、赢利能力等。

概念阶段:从G8至G7,约6个月。概念阶段是在产品战略明确并且可行性得到批准的基础上,完成产品项目方案的开发。这些方案包括动力总成的方案、整车的VTS 目标、全尺寸主题模型、关键零部件的设计、整车的物料成本、制造规划方案、产品质量目标等等。根据产品项目任务书设定的边界条件、细化市场、造型、工程和制造的需求,识别项目中的冲突。

开发阶段:G7 至G5 约14 个月。开发阶段是产品概念的实现阶段,通过产品工程、制造工程、前期质保和采购的同步工作完成产品概念的早期验证,最终完成产品图纸的设计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交付是发布经验证的表面数据,以支持产品工程发布最终面向制造的工程数据和图纸。同时工程的第一辆工程样车(EP)造车完成,以生产为目的的整车装配工艺发布完成。

产品及生产成熟阶段:从G5 至G1,约19 个月,主要是完成产品本身的设计有效性验证,同时推动零部件和整车达到制造质量成熟的状态,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制造。,包括开发和制造批量生产工装模具;验证产品是否符合VTS/SSTS 中所有的规定项目;生产样车制造和验证,进行100%零部件和工艺的验证;确认工艺装备、检验生产制造的过程能力,制造符合相关阶段要求的产品。

在SOP之后还有一个上市阶段。

上面这个图就说的很明白了,全新车型不算平台开发,需要39个月的时间,大改款车型目标是24个月。

怎么分辨各个企业的开发流程水平?

第一、有没有流程。合资企业一般都是有流程的,主流的国企也有,但是不完善,某些自主企业没有流程或者正在建设中。

第二、有没有平台,个人观点,自主品牌营销选车的所谓平台不是真正的平台,如果说哪家自主企业有正儿八经正向开发的新型平台,现阶段只有吉利的CMA平台一个。别的企业所谓的平台都是营销噱头或者是逆向合资的。

第三、流程执行好不好。这个非常关键,国内执行最好的是大众和通用,人员稳定,流程健全,不和市场抢时间。自主企业鱼龙混杂,流程很难执行起来,但越是人多人乱,越需要流程。

消费者怎么判断车是不是正向开发的?不好判断,也判断不准,但是有章可循,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合资品牌的平台和燃油车型基本可以保证是正向开发,但是现阶段电动车大部分是油改电。

自主品牌的平台现阶段几乎没有正向开发的,但整车基本都是正向开发的,只有执行的好与坏。

新兴企业的平台没有正向开发的,不敢说整车都是正向开发的,因为大部分都是油改电,包括前几天在知乎被吹的很厉害自称正向打造的 某款电动车。

流程执行现状:

合资品牌执行较好,某位同行7年在大众干了两款车,第一款轿车干了3年多,第二款SUV干了4年,到现在还没上市。

自主品牌执行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加班赶进度,吉利常常一个人带两三台车,上通五部分车型能做到18个月的工程开发+批量生产,长城加班拓展工时。

第二类是缩减流程,某些企业在试验阶段缩短流程减少开支,抢占上市时间,出了问题上市后解决。但很多流程是没法节省时间的,比如开模,所以缩短周期的最好办法是加班。

新兴企业:多数没有流程,但是也有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自创了简单流程,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完成工作。

PS:刚接触流程的时候看的是简版,几十页PPT,后来小伙伴给发了一份1000多页的英文版PPT大纲,当时觉得好复杂,后来带车型了,发现自己的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要学的东西更多了,一套完整的流程有六七十个子流程,每个子流程有数十个交付文件,太复杂了,离开车企后,有段时间专门研究各企业的流程,实事求是的说,不在这个企业干,不带项目,不参与车型开发,很难理解到不同企业流程的精髓。

以上,说的也不一定全对,欢迎大家留言研讨,对流程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私信交流。


第一个问题:一款新车设计/研发到最终量产上市要经历那些阶段,多久?

答:题主漏了一个阶段。

  1. 新车产品规划:可能要半年到9个月,通常有很多部门牵涉,规划未来产品市场需求(造型/法规/配置/市场/定价等等,很多轮配置调研,很多轮的油泥造型对比,产能论证,总布置规划,利润分析。细节上要定义好整车目标:配置目标,NVH目标,操控目标,制动目标,整车载重目标,耐久性目标,耐腐蚀性目标,财务上还有投资回报率目标等等。这短时间是决定项目是否能够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
  2. 整车开发:大约12个月,行业基本水平。如果前期规划出来的目标总体可行,财务没有恶化。这个时间里还会细分三到四个阶段,分别适配造型开发,底盘开发和powertrain的开发。也包含了多轮CAE模拟论证,同时对比前期目标的一致性(整车属性,财务目标,产能目标等等)
  3. 模拟样车试装和工程车测试:大约12个月。只要前期论证结果,财务目标等都达标。图纸陆续都就绪,可以启动长达半年的按图加工,对于长周期制作产品如冲压零件/新发动机总成/全新悬架等会提前制作。零部件制作完成之后要试装样车,时间取决于零件准备情况,前期设计的成熟度,以及工厂的安排,有1个月完成10台样车试装,也有装三个月装不出5台的。接下就要开始多大2000多项整车测试,不同的OEM有不同的测试项目以及测试方法。比如对于整车耐久和震动测试需要3个月左右的测试,外观产品暴晒老化试验更长达4个半月的测试。一旦发生失效,重新测试的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很高。如果前期设计鲁棒性高,意味著后期失效越少,越能够减少开发时间。但鲁棒性高也意味著整车成本更高。直到所有整车测试都被认可(这里不是完全通过,有的测试没有满足绝对标准,但如果离目标很近,也有可能被认可),下一个阶段就要开始了。
  4. 小批量整车流水线生产和产能爬坡:6个月左右。经过上一轮的严格测试,每个零部件应该可以提交SOP文件来支持批量生产。对于生产线小批量生产很痛苦,如果前期设计和工厂生产线不够匹配的话后面就是灾难,尤其对于国外设计的整车引入到中国来要做无数的设计调整以满足生产线要求。合资厂应该吃了很多苦(我猜的)。如果小批量流水线试生产顺利,并且后续常规巡检没有出严重问题,后面的产能爬坡会顺利些。但也发现过在产能爬坡时,生产线带来的不可控变数带来很多新的失效模式,需要短期内反应做出围堵,这个对总体时间的影响不好评估,就不展开细节了。
  5. 以为结束了?NO...还有以下一些微小的工作:
  • 市场营销/公关,发售。用户三个月使用调查,客户抱怨调查,维修成本调查及整改。整车持续降本等等。

其他问题:是否跳过了一款新车从最初立项开始设计、研发、量产、上市中某些阶段?

可能省去了立项调研阶段。其他应该没有跳过。

现在整车做模块化越来越多,以大众为例MBQ平台越来越成熟,所需要的设计验证时间越来越短,零部件制作周期也急剧压缩。都是各个阶段开发时间的压缩,并没有跳过任何一个阶段。但很多国内OEM跳过了产品调研阶段,直接上整车开发。但卖的很好,这部分任务完全交给了市场部门进行后期推广。OEM的公关业做的很好,的确节约了很久调研时间,同时给造型部门充分的时间雕琢外观和内饰。另一方面,以吉利为例,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合资OEM员工工作强度所不能比的。真正压榨到了极致来快速推新。


从题目来看,研究对象是新车研发,问题是阶段以及时间。

基于国内现状,正向与逆向研发在行业内各占江山。但是因为个人所接触的内容有限,仅针对正向研发做简单回答。

一、首先探讨一下研究对象,新车/设计/研发/量产上市。

1. 新车:我司喜欢将新车按照上车身、下车体、动力总成按照重新设计的程度,把新车同样分等级,大致可以理解为666就是三个系统全部推倒重来,111就是三个系统都在现有车型上做微调,数字越大,变化越大。影响就是工程/成本/时间投入也越高。

个人负责的系统几乎都是全新的,所以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也要马不停蹄,忙并快乐著。

2. 设计/研发:两步同时走,一是把大脑中的抽象概念一步一步用一个完成的3D数模表示;二是把每个子系统零件的功能要求用标准规范量化。两者兼容,缺一不可。

虽然个人负责的设计内容没有开发内容多,但是作为就爱深究的我,还是抽任何能抽的空,啃完了所有系统标准。

3. 量产上市:还是两步走,一个个子系统零件在供应商处,完成从图纸到实体样件的开发和生产,然后上万个零件从像蜘蛛网一样的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集中到主机厂的样车车间;从第一台完整的整车样车试装完成,到质量和生产效率逐步提升到量产水平,一切就位之后整车上市。

二、然后回答阶段和时间。

1. 项目开始→策略:管理层决策,要考虑的内容包含市场投放、生命周期、配置、外观主题等等,时间波动非常大,老板的世界我毕竟不懂。

2. 策略→设计:下车体先行,上车体跟上,终点是数据冻结,也就是3D化,标准化实现的过程。动力系统有单独的子流程,不懂的不乱说。

3. 设计→样车:这就是3D数据到实体零件的转化过程,期间包括模具/检具/夹具开发,零件开发和一轮又一轮的验收,为的就是最终零件组装成整车。几十到上百辆样车,有的用于验证设计,有的为了验证法规,有的为了验证工艺,每一辆最后都会被报废。顾客是上帝,上帝手上的必须是全新、锃亮、除了必要试验没有多余里程的车。

4. 样车→投产:冲、焊、涂、总四大车间在这个时候介入最多,因为所有厂内工装都终于回厂,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工装对产线的依赖,就像刀对厨师那双手一样,匹配很重要。这个阶段生产速度要提升,车间质量要提升,整车遗留问题要消灭。

5. 投产→上市:前期所有团队的付出,所有不听声响儿的雪花银,都是为了一台一次性合格率达标、在量产速度流水线上完成的整车。

三、总结

阶段上各个主机厂大体相似,细节会有差别,但是如果不是完整经历一个项目,不会理解那么多细节,也没必要去深究细节。我司项目来看,时间上从2年到4年都有。个人认为这个弹性周期受市场和管理层影响最大,虽然底层工程师抱怨和加班都很多,但是没见哪个项目因此延期。

项目一做就是三年,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换来的就是lessons learn。既是公司的,也是自己的,而且是核心的。


从零开始正向开发,55~60个月。
自行百度 GVDP(通用)PEP(大众)都是国内做过native项目的Top3主机厂,比较有代表性。
感觉只是用来阶段性研发的产品,上市卖也只是找人当小白老鼠,免得到时候电动车全面普及时代到来完全跟不上特斯拉之类的节奏。不过对于大众集团这个策略,本人十分欣赏。

参照大众集团PEP产品开发流程

从项目启动到批量投产上市 需要48个月


国内跟国外还是差距很大的,国外的研发会自己迭代多个版本之后才会量产。而国内以我所见,大多厂商的研发实力薄弱,都是采购国外产品,先应付生成。同时找团队来对标研究。而测试环境,很多OEM的质量不敢苟同

说个不相关的,本人就职公司,手上就有一个吉利的项目,转向部件这一块,图纸标注错误,反馈给主机厂,主机厂表示配套件也是这样标注错误,将错就错,匿了,做转向这一块就这么几家供应商,怕老大约谈,坐等举报。


汽车不知道,发动机三年。


特别是local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