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1.webp.jpg

作者丨曾少贤

来源丨曾少贤(ID:tobefun2017

1

突然不想努力了

只想静静地丧下去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以下的几种情况: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习题刷了几套,挑灯夜战几十晚,投入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可课程就是丝毫没有半点起色,每当得到成绩的时候,你都想把自己给掐死;

 

无论自己在工作上有多么用心,PPT做得多么精美,报告的言辞和逻辑修改了多少遍。可升职次次都和自己无缘,你看著自己的工资单和职称,恨不得找个洞给钻下去;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不去说什么考取公务员和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心。


引导图.jpg

事实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无数个时刻,你会在自己的心底萌生出这样的想法:

 

人生好累啊,此时此刻的自己什么都不想去做,只想静静地「丧」下去。

 

当然,不单单你有这样的想法。

 

在知乎上,有无数的人也曾遭遇到这样尴尬的问题。

 

三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以下的答案:

 

试试这样:

 

- 退出知乎,关掉电脑。

- 换上一双专业的跑步鞋,听著很燃的音乐。

- 去球场上跑,一直跑,直到大汗淋漓,直到卧倒在地。

- 回去,放一些轻柔点的音乐,好好地洗个澡。

- 吃一顿简便的晚餐。

- 上床睡一个安安稳稳的觉。

- 明天又是一个崭新的日子。

- 你毕竟已经战胜了一夜的黑暗。

- 人呀,有时候只是太累,想多了而已。

 

这个回答可能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因而收获了 2 万多的点赞。

 

正如我在回答中提到的那样,当你不想努力的时候,确实可以通过断网和去跑步的形式来解决。

 

但你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去把互联网给戒掉,多么努力地去跑步和健身,去见识不同的人,去看更加广阔的世界。

 

每当这些外部活动全部结束和消失的时候,自己又重新跌落进失望的谷底,依旧对别人,对社会,对学习,没有任何干劲。

 

为什么会这样子?

 

不是说不断的努力奔跑,就能逃离这种很丧很丧的局面吗?

 

2

为什么我们会

努力去做某件事

 

要想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会突然间不想努力,首先就得搞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努力去做某件事情。

 

在维持人持续去做某件事情这个问题上,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个是回馈,另外一个是控制感。

 

回馈是什么?

 

回馈就是你此时此刻做的事情,它可以什么时候,给到你多大的奖励。

 

就像你现在正在剥瓜子皮,这个动作看起来挺无聊的,一个人干坐在那里,静静地拿起一个又一个瓜子在剥著,多无趣啊。

 

但实际上,很多人就能一直坐在那里,一边看著电视综艺,一边嗑著瓜子。

 

因为瓜子可以一边剥,一边往嘴里塞,回馈的周期非常短,奖赏虽然不多,但却相当的及时。

 

反观不少人打著「自我提升」的名义报的各种培训班,各种Live,参加的各种课程,即使奖赏非常巨大,毕竟一旦习得之后,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

 

升职加薪也可能会如虎添翼,但却因为回馈的周期过于漫长,导致很多人坚持不了多久,就阵亡了。

 

回馈周期短,在每次的回馈中,能够不断尝试到甜头,可以增加一个人控制感,控制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资源,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LangerRodin曾在一家老人院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将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由老人们自行决定放什么电影、种植哪些花草,而另一组这些决定均由护士护理人员做出。

 

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自己决定组老人的各种情况(如报告的主观幸福感)都要比另一组的好。

 

而且,18个月后,自己决定组老人的死亡率 (15)要显著低于另一组(30)

 

Luck (1999)把一些准备做结肠镜检查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在手术前观看了一个关于手术资讯的视频,另一组没有。

 

结果表明,观看了资讯视频的病人比没有看的术前焦虑更低(之前有研究表明,术前焦虑越低,伤口愈合越快)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证实控制感的作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还有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灌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

 

某种程度上来说,相信耕耘可以带来收获,本身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成果的坚定信念。

 

老人院的老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春天的播种,等到秋天的时候,你也能预测到沉甸甸的收获。

 

这种付出和成果达成的线性关系,可以促使你不断去耕耘,不断地付出汗水。

 

在播种和耕耘的过程中,会有不测之风云。

 

同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样会有「高原现象」的出现。

0615,2.webp.jpg

3

为什么我们

又突然不想努力了

 

在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刚刚开始,因为困难系数不高,加上有导师的指导,你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收获到一定量的知识量。

 

这种及时的回馈,可以让你越学越起劲,越学越开心,因为你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一一有了回应,当然会去不断努力学习了。

 

但当你的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为知识的困难系数急剧增大,而你的学习能力或者说是认知结构并没有得到提升,依然用旧的学习方法去攻克新的知识,这就会造成越是努力,越是没有收获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高原现象」

 

在高原现象的前后,你会持续地把这件事情给做下去,因为你会收获到回馈,你会认定自己对当下做的事情有足够的控制感。

 

所以即使在这些时间段出现所谓的「突然不想努力,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你也可以通过跑跑步、健健身、听听歌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一咬牙,一跺脚就给坚持下去。

 

但置身于高原期中的你,却体会不到丝丝的回馈,所有的事情仿佛失去控制了一般。

 

- 越是努力学习,成绩却越是往下滑;

- 越是用心工作,绩效和排名却越是和你擦肩而过;

- 越是经营一段感情,在乎的那一方却越是对自己不理不睬。

 

在这段时期内,你心中充斥的,不是满腔的热血,而是此起彼伏的对自己的质疑、自卑、焦虑和恐惧。

 

你的大脑,一次又一次地播放自己是如何失败的,成绩是如何一落千丈的,工作是如何徘徊不前的,感情是如何波澜不惊的。 

 

你越是在头脑中播放自己的失败,你的注意力就越是被负性的资讯给吸引过去。

 

正因为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负性的消息上,其他的积极消息,就再也没有机会被你注意到。

 

所谓的「突然不想努力」,在高原期中,就会演变成「经常不想努力,持续性的混吃等死」。

 

怎么破?

 

4

如何克服

「高原现象」

 

去年有段时间,我就遇到一个非常可怕的高原现象。

 

那时候因为自己刚刚从地产公司离职,专心从事于新媒体写作,离开了稳定的公司体制,只身前往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多多少少有点忧虑。

 

我制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买了无数的心理学书籍,把知乎上所有的心理学大V的帐号全部关注了个遍,购买了大量的课程和其他的付费产品,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准。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收获到了一些效果,自己文章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文章读起来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初步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接下来的日子,可越来越不好过。

 

自己越是努力写作,文章的阅读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不断下滑,粉丝也没有增长,而是不断地掉粉。

 

那时候的我,每天都异常地焦虑,焦虑到什么程度呢?

 

连续十几天都睡不著,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后自己的心脏实在受不了了,不得不去医院看了看,吃了药才好转一些。

黑主任语录1.png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经提及:

 

「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给他足够的自由,但却不给他任何的关注,对他各种行为熟视无睹。」

 

是的,置身于高原期的我,感受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惩罚。

 

我的努力,就好像无数记的拳头,虽然用尽了全力,但因为全部打在空气里,一点反应都没有。

 

有同样经历的你,应该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一种痛苦。

 

可能你会很好奇我最后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又是怎样的状态。

 

高原期的各种迷茫和痛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自己的评价体系,从来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的。

 

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为的不是获得自身的成长,也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而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比别人优秀,我自己比别人强大,我自己比别人优越。

 

所有的焦虑和失败感,均来源我匮乏的内心。

 

- 因为我内心匮乏,所以别人一反对我,我就开始就进行辩驳;

- 因为我内心匮乏,所以别人一说我的文章写得不好,我就开始自责和内疚;

- 因为我内心匮乏,我时时刻刻盯著别人的回馈,而不是关注我自己是否感到满意,是否能够感到知足。

 

自己的知足取决于内心,而高原期的匮乏则大多数来源于自己想要的优越感。

 

如果你在高原期中,经常陷入持续性不想努力的状态,或许你该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评价和意见,还是因为自己想要去完成它。

黑主任语录2.png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自然而然就能发生的。

 

而如果仅仅是想得到外物的回馈,除非这个回馈来得非常及时,又或者是该回馈可以连绵不断,否则,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你说是吗?


【版权声明】
「职场黑马学」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与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引导图.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