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责任的前言︰以下这篇无关政治、无关政策、无关社会上种种的矛盾纷争,只是单纯地想谈谈个人看法。

 

旅行时在首尔和台北街头闲逛(尤其是首尔),其中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万一不小心看上了甚么好吃的或好喝的买来享受,吃饱喝足后,咦,垃圾桶呢?垃圾桶呢?(无助的声音回响漂荡)

对,在香港随处可见,每隔三五步路便有一个在附近的垃圾桶,在台北和首尔街头,哪怕走上三五条街也见不著一个。可是当地的街道干净,也没有疑似装了垃圾乱抛的胶袋,便觉得很奇怪。最麻烦的是,有时连在商场、餐厅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垃圾桶,常常手上拎著垃圾一直走走走走走,直到回酒店才丢。后来干脆自己带个小袋子装垃圾,到外面买东西、吃东西也尽量不要包装,免除到处找垃圾桶的烦恼。虽然觉得很不方便,可心里更觉得奇怪,当地人在逛街时怎样丢垃圾呢?他们好像完全没这方面的烦恼呀。

直到最近,香港政府开始重提垃圾征费政策,才忽然想起,首尔和台北都实施了垃圾征费和分类回收。

报纸说,台北政府为了杜绝人们把垃圾丢在街上的垃圾桶来避开垃圾征费,便把垃圾桶垃圾站统统藏了起来,让人们想丢垃圾也丢不了。怪不得看不到垃圾桶,它们为了让城市更美好,都提早退休了。不知道两个城市的人对于自己丢垃圾还要交钱有甚么想法,我倒很支持赞成,哪怕以后会增加金钱负担、丢垃圾变得更麻烦、家里的厨余要堆上几天才能丢掉也好,我仍觉得,垃圾征费、分类回收,是我们早就该做的事情。

对,我们身在香港,丢垃圾可谓轻而易举,街上也难见到垃圾。可看不见的,就等于不存在吗?

我们的街道没有垃圾,因为垃圾都在垃圾桶里。在旺角、尖沙咀这些人多的地区,三五步一个垃圾桶,里面却都是满得要溢出来的垃圾。我们的街道没有垃圾,因为不少垃圾都是食物。香港是美食之都,厨余也多得惊人。面包店晚上关门前,都会丢弃一大袋一大袋的面包,因为这个城市的人不爱吃隔夜面包;自助餐吃剩的食物是一桶一桶地丢,那些桶甚至不是普通的水桶,是和人一般高的大桶。我们的街道没有垃圾,垃圾在建筑地盘的工地里、垃圾在不断更替的电子用品里,不少人甚至住在垃圾堆填区附近,我们的垃圾多得要跟人争夺住处。我们早就被垃圾包围,我们只是用一个个垃圾桶、一个个堆填区来把垃圾掩埋。你看不见,不代表不在这世界。

日本与德国早就实施严格的分类回收和垃圾收费政策注1,以减少垃圾量。在日本,如要丢弃大型电器或家具,需要先购买大型垃圾处理券,价钱根据垃圾尺寸而定,丢之前还要预约收垃圾人员,他们只会在指定时间到指定丢弃大型垃圾的地点收垃圾。而在德国,丢垃圾前先要买垃圾袋,政府很「贴心」地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用来装不同类型的垃圾。这两个国家的垃圾分类做得很仔细,分成可燃、不可燃、玻璃、塑胶、生物、废电池等等等等……当地人丢垃圾前必须三思再三思︰丢不丢?怎样丢?丢到哪里?为了少给钱,在购物前也会仔细想清楚︰东西真的要换了吗?真的有需要买吗?这些城市难得看见垃圾桶,却也少了很多垃圾。

我们当然会说环保应该从心出发,我们有良知、有公德心,懂得爱护地球,自然也会好好保护她。可是在一个以钱挂帅、效率至上的城市,钱,似乎成了改变行为的最好方法。要学会减少垃圾、学会分类回收、学会爱护地球的第一步,就让我们先交交学费吧!

看不见垃圾桶与看不见垃圾,你要选哪一样呢?

 

注1︰自己以前在各处看来的资料,写文章时则参考了网络上的资讯。
注2︰标题「你看不见,不代表不在这世界」是歌词,来自范晓萱的「看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