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責任的前言︰以下這篇無關政治、無關政策、無關社會上種種的矛盾紛爭,只是單純地想談談個人看法。

 

旅行時在首爾和臺北街頭閒逛(尤其是首爾),其中一個很深刻的印象,是萬一不小心看上了甚麼好喫的或好喝的買來享受,喫飽喝足後,咦,垃圾桶呢?垃圾桶呢?(無助的聲音迴響漂蕩)

對,在香港隨處可見,每隔三五步路便有一個在附近的垃圾桶,在臺北和首爾街頭,哪怕走上三五條街也見不著一個。可是當地的街道乾淨,也沒有疑似裝了垃圾亂拋的膠袋,便覺得很奇怪。最麻煩的是,有時連在商場、餐廳也未必能找到一個垃圾桶,常常手上拎著垃圾一直走走走走走,直到回酒店才丟。後來乾脆自己帶個小袋子裝垃圾,到外面買東西、喫東西也盡量不要包裝,免除到處找垃圾桶的煩惱。雖然覺得很不方便,可心裏更覺得奇怪,當地人在逛街時怎樣丟垃圾呢?他們好像完全沒這方面的煩惱呀。

直到最近,香港政府開始重提垃圾徵費政策,才忽然想起,首爾和臺北都實施了垃圾徵費和分類回收。

報紙說,臺北政府為了杜絕人們把垃圾丟在街上的垃圾桶來避開垃圾徵費,便把垃圾桶垃圾站統統藏了起來,讓人們想丟垃圾也丟不了。怪不得看不到垃圾桶,它們為了讓城市更美好,都提早退休了。不知道兩個城市的人對於自己丟垃圾還要交錢有甚麼想法,我倒很支持贊成,哪怕以後會增加金錢負擔、丟垃圾變得更麻煩、家裏的廚餘要堆上幾天才能丟掉也好,我仍覺得,垃圾徵費、分類回收,是我們早就該做的事情。

對,我們身在香港,丟垃圾可謂輕而易舉,街上也難見到垃圾。可看不見的,就等於不存在嗎?

我們的街道沒有垃圾,因為垃圾都在垃圾桶裏。在旺角、尖沙咀這些人多的地區,三五步一個垃圾桶,裏面卻都是滿得要溢出來的垃圾。我們的街道沒有垃圾,因為不少垃圾都是食物。香港是美食之都,廚餘也多得驚人。麵包店晚上關門前,都會丟棄一大袋一大袋的麵包,因為這個城市的人不愛喫隔夜麵包;自助餐喫剩的食物是一桶一桶地丟,那些桶甚至不是普通的水桶,是和人一般高的大桶。我們的街道沒有垃圾,垃圾在建築地盤的工地裏、垃圾在不斷更替的電子用品裏,不少人甚至住在垃圾堆填區附近,我們的垃圾多得要跟人爭奪住處。我們早就被垃圾包圍,我們只是用一個個垃圾桶、一個個堆填區來把垃圾掩埋。你看不見,不代表不在這世界。

日本與德國早就實施嚴格的分類回收和垃圾收費政策註1,以減少垃圾量。在日本,如要丟棄大型電器或傢俱,需要先購買大型垃圾處理券,價錢根據垃圾尺寸而定,丟之前還要預約收垃圾人員,他們只會在指定時間到指定丟棄大型垃圾的地點收垃圾。而在德國,丟垃圾前先要買垃圾袋,政府很「貼心」地提供了不同顏色的垃圾袋,用來裝不同類型的垃圾。這兩個國家的垃圾分類做得很仔細,分成可燃、不可燃、玻璃、塑膠、生物、廢電池等等等等……當地人丟垃圾前必須三思再三思︰丟不丟?怎樣丟?丟到哪裏?為了少給錢,在購物前也會仔細想清楚︰東西真的要換了嗎?真的有需要買嗎?這些城市難得看見垃圾桶,卻也少了很多垃圾。

我們當然會說環保應該從心出發,我們有良知、有公德心,懂得愛護地球,自然也會好好保護她。可是在一個以錢掛帥、效率至上的城市,錢,似乎成了改變行為的最好方法。要學會減少垃圾、學會分類回收、學會愛護地球的第一步,就讓我們先交交學費吧!

看不見垃圾桶與看不見垃圾,你要選哪一樣呢?

 

註1︰自己以前在各處看來的資料,寫文章時則參考了網絡上的資訊。
註2︰標題「你看不見,不代表不在這世界」是歌詞,來自範曉萱的「看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