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时间管理# 陪你一起职场成长,每天学习一点,高效提升一整天。

谢谢邀请!

互联网时代,大家职场上很繁忙,经常在焦虑中苦苦挣扎。

很多人一味长时间工作,不懂得休息,于是大脑耗费太多,精力下降,工作低效。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许多学习差学生的共同特点。

职场中有太多令人无法专注的东西,只有克服精力分散,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

给你11条职场tips,让你成为更加专注的人。

第一条:合理规划

发现自己专注力强的时间段,早起头几个小时或者晚饭后面一段时间。

安排好职场日程,在最高效的时间里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条:训练大脑

机械地完成多项任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训练你的大脑专注于一项工作开始。

丢掉干扰工作的工具,一次专注时间不必长于十分钟,慢慢来,一步步执行。

第三条: 自由放任

职场上有些工作严格遵守日程反而会降低效率。如果你工作时感觉做的不错,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如果工作没有头绪,可以停下手头的工作,理一理思绪。

第四条:吃好睡好

据调查,当睡眠好时,你的生产力会提高。专注15分钟不被打扰,比苦读30分钟要来得强。

第五条:列举清单

通过写的方式让这段时间内想达成的目标更加清晰;越具体,你就越清楚自己的职场目标;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看一看这张清单,就不会很焦虑。

第六条:反复训练

用多个30分钟学习知识,远远比连续学习3小时之久要强。

精细分配你的职场时间,让你的生产力和专注力迅速上升。

第七条:理清头绪

当迎接新任务时,需要将之前的任务都从脑子里清空出去,排除一切干扰。

这时候很容易想起过去的事情,想要去弥补,但是必须前行。

在待办事项中写下你要做的事,专注之后再来做。

第八条:注意习惯

清楚让自己分心的职场事物,比如手机、笔记本等,专注时尽量远离它们,避免产生干扰。

第九条:懂得休息

不必工作到所有事情都完成,记得在两段专注时间中间小憩一下,放松大脑,更有动力应对剩下的职场时间。

第10条:区分场所

是否注意到在床上工作难以集中注意力。划分区域进行工作,让大脑明白何时该集中注意力。

第11条:大功告成

很多人喜欢工作到很晚,然后倒床就睡。

其实睡觉前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更好,反思下自己的一天过的怎样。

通过这些小建议提升你的职场专注力,你会发现崭新的人生。哪一条适合你呢?

其实,想要真正做到专注,需要刻意去练习,一段时间内专注一件事,减少干扰。

你,还有更好的提升职场专注力的建议吗?可以在下方评论。

闪电,最懂职场时间管理的航天设计师,陪你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

世界上最笨的办法,只要专注去做,就可以创造奇迹。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苍鹰,一种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专注地沿著这个方向努力。

专注乃人生的断舍离。日本小野二郎从9岁入行做寿司,倾其一生的时间都只在做一件事:不断超越自己,做出更美味的寿司。几十年如一日,单调地重复著他的拿手绝活,被称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寿司之神。

该干啥时干啥。有人问禅师:「如何用功?」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禅师回答:「不同。」问:「怎么不同?」禅师答道:「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少是美好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的平庸。有时候,你只需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非常优秀你就能获得大量其他附带的好处。人生苦短,只有专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不去操心一大堆无关紧要的细节,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

《菜根谭》曰:败或反成功,故拂心处且莫放手。为自己吹过的牛、喜欢的事,纵使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碰壁,也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关于专注力,乔布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拥有专注力将改变你的人生。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著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因为我们要仔细挑选。这就是我的秘诀——专注和简单。」

有效提高专注力的第一步便是学会舍弃,专注当下。选择就意味著放弃,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学会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舍弃一些细枝末节。

影响每个人专注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的来说,除了学会舍弃,想要提高我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难以实现,买一个好的耳塞或者利用「白噪音」来帮助我们「屏蔽」那些干扰的声音。

买一把舒适的椅子,开始工作前花上3分钟的时间清理办公桌,把一切无关物品都放置一旁。平时也要养成收纳的好习惯,将不同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避免工作时因寻找工具而导致分心。

第二步,学会精力管理。

吃好、睡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我们提高效率的前提,身体都吃不消,怎么可能迎接每天艰巨的任务,早餐要认真对待,保证营养,晚上不要总是熬夜,短期内后果不明显,长期熬夜很容易造成我们注意力的不集中。

都说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其实,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段做适当的工作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人一天中精力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是夜猫子,留心观察每天令你全身心投入的时间段集中在哪里,以后就把最重要的、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于此,不要盲目追随他人的作息时间。

第三,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工具。

关于提高专注力的时间管理工具有不少,大家最常听说的就是番茄闹钟,前面我也推荐过十五分钟工作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

以上三点属于有效提高专注力的大前提,接下来分享一点实用的小经验。

-3-

1.建立仪式感。

开始工作、学习前,别急著立刻行动,先从喝一杯咖啡或者做十次深呼吸开始。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立一套工作前的固定行为,创造一份仪式感。

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不可以分心,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眼前的工作。

2.相信语言的力量。

不要把「这太难了、这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负能量语句挂在嘴边。

可以说累,但一定不可以说我不行,千万不要小看语言的力量。及时地给自己灌输正能量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斗志,在办公桌上贴上几张励志的标语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3.关注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分心就是不停地盯著结果,比如阅读一本书,我常常还没读几页就算算还剩下几页,书倒是没看多少,计算能力提升的挺快。

读书,是一件需要静下心才能做的事情,关注过程并不意味著放弃结果,只是提醒大家行动时的你已经在做著最正确的事情,其他一切无效的焦虑只会让人分心,降低你行动的质量。

以上便是我对如何提高专注力,避免走神的一点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功究竟是什么模样,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定义或公式:它需要智慧、才干、勤奋,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关于成功的要素,人们总是会想到很多词语来填充,似乎成功本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达到的事情。然而,《做事的常识》一书,却给出了一个超乎想像的简单的成功公式:成功=开始+坚持+重复。最开始看到这个公式,我也保持著半信半疑的态度——如果成功这么容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无法做到?但随即,一个人物形象的浮现让我相信了这个公式,这个人就是阿甘。

阿甘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角色之一,纵观他的一生,有很多辉煌时刻,不可谓不成功。如果非要按照之前「臆想」出来的成功公式套用到阿甘的身上,我们会发现阿甘缺乏了很多必要条件:他的智商测评低于普通标准,他看上去木讷呆板并不灵活。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也铸就了阿甘另外一方面的品质:努力并专注。而这一品质,恰恰是阿甘生命闪光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想要勾画成功其实并不复杂,抓住一个关键点即可,那就是专注。

然而,问题又随之而来了——我也知道专注很重要,但为什么却仍然浮躁地面对工作,总感觉不踏实?面对我的生活和目标,我又该如何做到专注和有效努力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不妨读一读《深度工作》这本书。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主要就专注于破解工作及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因此,这本书既有理工科严谨的统计数据支持、大脑科学的实验结论,同时又有切实有效的落地方法一一拆解成功之谜。读过这本书,便会对专注的机制原理、专注的作用以及专注的技巧都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专注?

在阿甘的例子中,他的专注主要体现在每个生命阶段都全身心投入到某一项内容当中,不分心不退缩。而随著时代的发展,关于专注,也有了不同的含义。在信息爆炸、互联网随时畅通的如今,随时获取信息和即时通讯是我们专注的最大天敌。这里的专注不仅仅指投入于某件事情,更指向浸入式思考与努力。

随时获取信息和即时通讯,看起来是非常正当且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的大脑暂时断开链接——因为客户需要,因为领导要求,导致我们「不得不」保持著碎片化思考的习惯,随时给打断。但仔细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那么迫于第一时间被回复?还是因为即时反馈或得到信息能够让我们的内心产生短暂的安全感?

《深度工作》中提到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中,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即时反馈并掌握信息,那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备选计划和方案,这就使得我们更倾向于即时通讯以避免这种困难的后续工作。说白了,大部分人就是为了避免调用大脑而依赖于即时反馈。

前两天看《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本,里面有个栏目下包含了9篇关于霍金的独立文章。在第一篇的结尾,编者写到:在本期报道中将从各个方面描绘霍金。而在第一篇的文章甲方,出现了这样的评论——本期报道在哪里?还有人表示「同问」并给评论点赞。其实,只要稍微翻一下目录,看看其他文章,就能够发现大专栏下几篇文章的从属关系。然而,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被我们所排斥,只希望通过即时的反馈信息得到答案。可想而知,如果是在工作中遇到更加困难的事项,需要更深入思考的时候,自然会通过提问与通讯来解决。与其说是勤学好问,不如说是大脑极度懒惰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专注,是因为我们喜欢简单粗暴,因为我们习惯于给大脑「放假」。

那我们如何培养专注呢?

首先,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专注的模式,也就是《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深度哲学」。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尽相同,因此日程安排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比如每天按照时间顺序规定几点到几点要做什么,便是「禁欲主义哲学」;而把时间划为两大块,一块用于专注,一块用于其他,便是「双峰哲学」。而我认为比较适合日常上班族的方式,是书中提到的「节奏哲学」。

简单来说,「节奏哲学」就是找到属于自己可自由支配的黄金时间,然后将专注深度工作模式化,每天固定时间启动,进而形成习惯。

时间管理达人、畅销书作家「发愤的草莓」就是使用节奏哲学的典范。她有两个宝宝,也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日常留给她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然而,她发现每天早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可以有效利用并且效率极高的,于是她每天坚持早起码字打造个人品牌,终于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因此,我们都可以想一想,属于自己的黄金时间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呢?

然而,仅仅掌握「节奏哲学」还不足以让我们达到深度工作的目的。还记得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了「最小阻力原则」,对于简单事物、对少用大脑却刺激强烈的事情我们有著强烈的渴求,比如刷微信、玩游戏、追韩剧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到书中的另一个建议——克服分心。

这里的克服分心并不是说尽量不去想外界刺激,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则:在某一个时间段可以去寻求这种简单的刺激,但在其他的时间段则尽量远离避免干扰。这也就对我们的时间管理提出了一个要求:预留出休闲娱乐的时间,让大脑及时放松。

半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个非常勤奋的妹子,每天的日程表都塞满了各种课程和学习清单。我曾提醒她说,把自己安排得太慢未必能取得自己想想要的成果。然而她却说,如果不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过了一段时间,她找我聊天,说感觉自己越来越累,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想另外的事情,而且反应越来越迟钝,渐渐开始自暴自弃,沉溺于网路小说无法自拔。

相较于妹子制定的烧脑课日程清单,网路小说自然是强刺激的外界干扰。或许短期之内可以通过意志力来达到专注的目的,但长此以往,对于简单的渴望自然会让妹子偏向于小说的阅读。如果妹子从一开始就能够预留出大脑放松的时间,让深度思考与简单刺激交替上演,不仅能够避免高强度下的极致颓废,还能劳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注地深度工作,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练习才可以。只有不断提醒自己避免「最小阻力原则」,我们才能让自己刻意地启动大脑进行深度思考。而找到自己的「深度哲学」,并且有意识地克服分心,是进行深度工作的两大法宝。关于成功,还有个「一万小时理论」,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万小时可不是简单重复的堆砌,却是刻意练习的积累。而刻意练习的核心,就是专注且深度地思考和工作。读懂了《深度工作》,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相信我们都能勾勒出自己成功的画像。

我觉得,专注就是在某一段时间里能够认真无二心的做好某一件事的态度。

要做到专注,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擅长或不擅长什么,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搞清楚哪方面是自己所删除并喜欢的,那一部分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而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去调整应做的事项,慢慢的能够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算读书,读书,读书,品味经典。这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的


真正的专注是忘我,精神融于天地之中,目标与「我」,混而同一。

《庄子》里有个故事。列御寇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得意满,满是骄矜之态。拉满弓弦,在胳膊上放一碗水,然后弯弓射箭。连射三箭,箭箭命中目标,而碗中的水一滴未洒。

他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射箭的最高境界,精神专注,心无旁骛。

但是伯昏夫人说这是有心之射,不是无心之射,「是射之射,不是不射之射也」。

后来伯昏夫人领他走上了高高的山崖,脚下是风化的岩石,下临百丈深渊,让他射箭。结果他吓的面色雪白,连弓也拉不开。

(写到这里恶意的想搞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到悬崖边上射箭)

我们也许可以想像那时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惧怕而忘记了所该专注的事物。但是这个故事的确会给我们启发,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种体会,比如说一边玩游戏一边抽烟,结果烟著没了都不知道,最后把手都烧了。

这个例子或许还不太恰当,我想应该是把手烧了也不该知道,接著继续玩,那样才算是稍微有点贴近庄子所表达的意思吧。

普通人的专注就像列御寇的有心之射,只要精神高度集中,反复练习就可以了。至于故事中的后者,也许只能靠悟道才能懂得吧。


兼谈佛道两家专注之异同。最后是百字碑前面一部分相关。不需要看太多细节的同学,直接跳到最后环节。

相通之处必然是有的。专注则诚,专注则清净,专注则为无为,专注则不起一念,专注则为活在当下。不起一念是某些时候静坐的要求,平时我们不要求这样的。而活在当下,是不想以前,不想以后,手头有啥就做啥,但是佛教延伸进去,而把专注集中在时时刻刻的心流续念上而非身心整合应事上。这是他们以心识为转世轮回之本的教法衍生出来的必然方式。而我们道家并不持这种观点,也就出现了专注的不同。下面会有仔细的分析,有耐心的朋友慢慢看啊,希望有所帮助。^_^

第一,专注本能。专注是种类似于本能的能力。您看过动物世界,豹子抓羚羊伺机而上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聚精会神嘛?那就是专注。他可没学过佛法道法啊。他不用分心于周围,远远有什么动静马上就能感知到。我们也是动物的一员。我们天生也具有这个能力。只不过被后天的高级思维功能的过度干扰了。而动物也能成精修行的根本也在这里。所以要理清楚各家说法,以便没有疑惑,专心恢复这种本能才能强化到上文说的那种程度。

第二,心识来源。复杂心理活动是人衍生出来的高级产物。本来很有用,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过而成了干扰。人心道心之辨由此生也。排除这种干扰是人类修行的大问题。各家各派都给出了理论。

纯粹的道家给出的理论就是简事寡欲。自然不乱想。这个看似很不高级,但越到后期越是最靠谱的方式。另外一种不上心。靠本能日子久了,或者练到后面会有些有问题的情况。

专注,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的问题。因为心是由身衍生出来的高级功能。怎么衍生?是身在环境刺激下互动产生的。诸如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孟母三迁。贞白独居。上文治学前辈。毛公戏院读书等等都是讲环境对于人专注的影响。而基础打好,自然专注于某事,于境而不扰。而不一定要专注于心上。所谓言心心不空。放心则忘心。对于心上入的同学,啥时候把心放下,才能下手炼丹。修道哪有不修心?而是说这个程度和佛教不同。切入点也不一样而已。

第三,对境心识。而刻意在心上屏蔽掉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境不生心,乃至境由心转,其实都是专注于身上一部分时候出现的结果。这部分就是身上----心的功能。这是个善变复杂的东西。要专注于其上,缕尘吹影之不易,所以佛教先贤专研此道,方有八识之多。而专注于产生专注的官能本身,就像水波触岸必有回波。怎么使这些来回波等等形成驻波乃至孤立子的状态就是佛教的主要目标。(请非理科背景同学自行百度驻波和孤立子^_^)。其实蛮难的。边界条件要非常注意才可以。所以才有极为严格的戒律。授俱足戒的和尚们可以去读三藏法师翻译唯识的东西,很多东西其实都说了。白衣其实不用读了,没有戒律在身,看得越多越没戏。

第四,水不同波。而这个问题其实对我们道家来说没必要。我们专注于水,而不用独立出驻波。想明白这点,就会理解,对我们来说,专注于心的训练就和你平时专注做事是一样的。专注于一事,身心自然相合,还避免了过于在心上用力的问题。只要能发能收,能转移注意力,恢复本能就可以了。而佛教以心识为中心,为解释世界的根本,所以必然把这部分独立出来扩大化,理论化。在我们看来算是极端化。脱离水本身而独立驻波,挺难搞的。他们衍生出来的办法就是诸如事事观心之类的或者禅法等等。那么明明在做一件事,但同时要专注于观察高级的官能反应(心)。本身即非一念,觉念不一,已为不妥。况且用力于心,心气必强,就像胶条慢慢变厚,最后独立而渐离。这就是他们离苦离身之法的简单概括。心火实阴,壮大而离体而出,为载其识之体也。不管如何都是附著于心气衍变之上的。不能算阳。没有抽添以及三五反复实为不阳。所以才有钟吕传道集之鬼仙论。这个高下不提,但确实不是我们身心一体不离之道。而是欲离之道。佛道的区别就明确的出现了。是在对度的把握的不同。对于心,对于专注,对于行,对于戒律,对于因果,对于功德,对于善恶等等,统统都有度上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来自于离与不离的方向的不同,而方向的不同来源于世界观的不同。这种不同很难说谁对谁错。这种表面的似是而非,反倒是修行之精微处,不深入,切实学修并举,是没法体会的。大都是觉得应该不分,看上去差不多,就说是一家了。^_^这样的同学真的离道门要求远著呢。

第五,火纯则降。佛教心法,能守于无意之处,已是禅法。固然不错,但无意仍是心上入,所以心气仍浮。故以此炼丹,实为两意,仍不足纯。而今人言修禅者多,其实能做到这步极少。大都说说而已,并非实修。所以以此炼丹,很多人第一步都过不去。不过是气功的一团气发热而已。因为降心为不为。学中医的同学都知道心代表的不光是肉心,而是一个系统。所以单靠体态调整仍然不是丹道范畴。而修心识,心气易旺,火性本身上浮,就降不下去。这样的人小河车都完不成。而且竟给七情造作提供能量啦。所以看似标榜禅丹组合之人反倒是好争狂傲善妒不诚等等,此为不以戒法治之之过。为什么全真的丹法一定要出家,要以戒法限制的原因就在先辈真人晓得此法之不足,必以礼戒制情绝俗才能金丹,否则真不太好往下走。多流于气功,或者还丹不成。至于什么后出杂七杂八的所谓丹法根本不足论。所以我总说没有戒律,全真必无丹道可言。祖师定下的规矩都是修行用的,不好好用心于其上,整日胡扯才是全真之害虫。

有了上面的理解,大家就明白道门只讲专注做事,有了根基,自然神气合一,不刻意如佛教那样强调心。为什么讲性命双修,就在这里。所以我写过如手中攥沙的比喻,就是说他们那鞋子不对我们的脚。你要练道门身心不离之道。这么干真的是过犹不及。而修佛出离之道,必然有戒律附制之。

第六,精微析品。两家因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不同,造就了修行方法的不同。道门继承华夏唯气论,身心皆由气生。身心一体是自然的推论。专注必以身心为基;佛教继承因缘唯识则四大假合,因缘聚会。万法唯心。离苦得乐必然视肉身为火宅。专注必以心识为基。固然两家都讲修心专注,但不能讲制心一处,两家一样。精微程度,侧重之处,大是不同。以佛教心法修心辅以命功,炼丹行气是宋以来的全真丹法,戒律为必要之限制。而更重要的是原来有真人在世,能做到丹的标准,而这个道理也是清晰的。守于无意而亡心,所谓见性,也就不生心,那么性功就性功去。目标与彼不同,其中程度火候传于门人自然分得清。那不妨事。八百年后,今世尚无真人。言而无实。空口讲见性就不妥了。所以道教想要在这个时代把自家的修炼体系传承下去。日后再出个真人之类的,就得去佛教唯识化。去禅宗化才有可能。时代不一样,教法必然不同。不然等我们都不在了,道教真的就沦为留著头发的和尚了。正经佛教徒必然也不会反对我们这样的做法。毕竟我们只是反对佛道相杂,压缩气功大湿们祸乱两家教法的空间,而非反对正宗佛教。

最后,恢复增强。找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电脑上据说有专门的小黑屋软体,我没用过。关键是能收能发,喜欢不喜欢的事,你都能专心才可以。

第一步,忘掉太多的理论。如何训练就变得很简单了。人主要问题就是想太多。想太多的原因是事太多,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想怎么专注往往是手中攥沙,成为专注最大的障碍。

第二步,找件正经而能专注的事(小说游戏这种上瘾easy的不算)。一次就一事,看看自己能专心多久。然后以此为基准练习。每次开始前就说多十分钟就好。然后就全部注意力都放进去,自己也不要想多几分钟。直到这种情况停止。这种东西越小练收益越大,大家基本都是成年了,恶习已经养成了,所以要下苦功才能纠正过来,尤其是我那以前总在观心的学生哈。^_^

第三步,然后要磨合身心,那么运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常年伏案的人。最好找一种你不得不全神贯注的运动来做,一点不敢分心的。激烈对抗竞争的也可以。技击比导引的优势就在这里。^_^。我觉得我那天应该也去学打架什么的。^_^

第四步,学会放松,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触大自然。度假之类的。不可连轴转。专注就像一个皮筋,一下子崩断了就没必要了。很多猝死早衰都是因为不晓得劳逸结合才是持久专注的根本。提倡专注还要讲劳逸结合的,只有礼无乐不成的。天天熬夜那不是正常的专注,也非身心一体的要求,身体明明发信号了,根本觉察不到,那就是过犹不及。晓得该休息但是停不住,那是没有平时收发的训练,淡然一点,细水长流就好了。

第五步,找一个自己原来觉得枯燥无味的事情去重复第二步的训练。这样就练习了能收能发。一事毕则下一事。

第六步,对于现代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和手机平板的干扰也颇多,这也是我不肯开微信公众号的原因。一点点长文都看不进去,打什么坐?练什么丹?有意识训练的时候最好都关掉。要习惯读书,深读而不是浮草浅阅。这点几乎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纠正办法了。第七步,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可以习静了。累了发呆休息会不会?先这样就好了。这其实就是道门三年入门要教的磨性子,原来那个环境,其实不用多说,小道士自然就受环境熏陶,只要踏实就能做到。现在却不得不讲一大堆道理,因为破烂理论太多,扰的人身心皆乱。没办法只有花点力气了。而做到上面的了,再学打坐吧。剩下的日后深入会有别的心法。你不要现在问,不到那个阶段知道完全没用。知道了只能又变成民科禅法,丹道大湿啦,^_^。学之以序,看似简单。能做到的没几个。好高骛远之辈修道必是大湿。因为好高骛远心气降啊。哈哈

以此,就是复其诚。也叫专注。而关键仍是事少。事少就心思单纯,慢慢就会专一。豹子就想吃羚羊,别的都不想,自然专注啦。这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本能啊。而不是一下就无我什么的。那根本不是初学者要触及领域。而且完全没必要。不然所有的都白说,必然还是心绪万千。

专注并不难,你不会比其他动物差多少的哈。^_^

2017圆你西藏梦!你不需要开车,也不需要亲自做攻略,跟我们专业团队拼车/包车/跟车走西藏,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每天都会为你推送更多的大美风情、民风民俗、奇闻趣事、自驾攻略。

-END-

运营人员:阿健 leyoupintu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