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我有20年的工作经验」、「我已经做了30年,你才工作几年,有比我懂吗」,「老王年资深,阅历丰富,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那里」..「年资」,到底是甚么意义?工作20年、30年代表甚么意思?年资深,是代表能力强,或只是做得久?

28.jpg

刚出校园工作时,在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担任幕僚工作,负责协助各事业部进行专案规划的提出、审查、或提供专业意见。那时,满怀热情但没啥工作经验,满肚子/脑袋当然都是教科书的内容及方法,执行过程需和事业部相关主管沟通,例如提案的规划逻辑、效益分析、投资报酬率….常常在沟通不顺时,就会听到几句话:

我做的久,还是你做的久?!
我当上经理的时候,你还不晓得在那,还敢说我分析的不对?!
以我20年的经验,一看就知道关键在那,绝对错不了,你们那套分析没有用啦!

年轻时不懂,但心里委屈:〝废话嘛,当然你做的久〞、〝你虽是经理,但分析和资料真的错了嘛〞,………

那些年的经历,有些说法/道理在我脑海一直徘徊:「做的久,有经验,就一定很厉害」、「年资久,就能力强」。

当了管理顾问,实际辅导企业这么多年来,在不同产业、不同规模度的企业中,又不断听到相似说法。这让我有很深体会:我过往经历的竟不是特例,而是许多主管、专业人员都有这种状况(或是问题),普遍对于「专业」、「经验」、「年资」存有误解与迷失。

1.年资≠专业或能力

有人工作10年了,但仔细推敲他这10年到底做了甚么事情?对企业有甚么贡献?个人  有甚么成长?有时候你会吓一大跳,原来他这10年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多变化,工作内涵、责任层次/范围都差不多,甚至是在相同层次/职位上(不论是否在同一企业),只是因为做久,熟悉公司流程及相关人与物,也因做久了也熟练,所以工作速度快或出错少。

但严格说来,他的专业能力没多大成长,对公司贡献也差不多,就是一个「熟练的工作者」。比起一个新进者或年轻人,他赢的其实不多,就只是熟能生巧嘛!工作个2、3年,也差不多可以达到这程度。

请问:他是10年年资?还是2、3年年资?

有价值的年资,是个人能力不断成长的标记,不管专业能力或管理能力。
10年下来你可能经历过新手、熟手、进阶到高手阶段,你的工作范围/层次、承担的责任(带人、管理决策或财务)层次,有随之提升与增加,而你的能力也有大幅改变与成长。所以,〝重点不是你有几年的年资,而是你的年资是否有转换成个人的成长、再转换成对企业贡献的增值

2.管理决策或执行任务,是靠专业而非经验

许多主管下决定或判断时,都是一句:「想当年,我们是怎样…….」、「以我过去的经验,这事就该这样做,听我的准没错」。这些说法,不能完全说错,但是环境改变了、情境变了,当年有效的做法,现在依然奏效吗?甚至,过往成功经验,是因为环境或其他内外在因素使然,还是真的你很强?

不是过去经验不重要,而是必须判断这些经验,是否有价值?例如,过去环境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性高,决策强调完善与精准,一旦决策后,大幅修正的机会不大,除非有不可预期的例外状况出现,强调是「例外管理」。

但现今环境及竞争态势变化快、不可预期事件的发生几乎是常态,决策的精准性不可能太高,反而是要对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有及时下决策及修正的能力,其决策准则是「高度应变、及时调整」。

思考:常把过去、想当年放在脑袋中,并成为管理及工作准则,是真有能力?
   还是停止进步?

一直抓著过去的经历/经验不放,只是在缅怀过去,也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那样的经验有时不仅没有价值,更可能是一种灾难,对个人、企业都是如此。〝经验,必须转换成对个人、企业有价值、有贡献,才是有用的.

年资、年龄都是我们工作历程的一个记号,严格说来就是一个数字,不须抓住不放。以过去经验为基底,反思过往成功或有用的关键,加上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能与时俱进的学习与修正,这才是专业,也才是真正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