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丰泽 博士先前提到过,尚比亚已经有了75%的识字率。

而我在探讨阿尔及利亚驱逐非法入境者的问题时,也在世界银行那里查到,最近许多年间,阿尔及利亚的小学入学率一直在100%以上。也就是说,除了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当可观以外,还有许多成年人在接受基本教育。中国60-90年代著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时,世界银行的数据也是高于100%的。

那么,能否请各位答主结合自己所知的某个或某几个非洲国家,说说它们是如何推进扫盲呢?


很简单,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有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本民族语言,字母文字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学习难度并不大。一个文盲,只要花几个月时间掌握了发音规则,很快就可以读出报纸上的大多数不是特别复杂的内容。再者,编数字,造政绩,改口径这些伎俩对于全世界的官僚们来说都是无师自通的。

但是,这种扫盲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绝大多数中国人或者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是很难理解文言脱节、而且本民族语言文字无法承载现代化的这样一种情况。

举个例子,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主角们所在的印度理工学院,上课全部使用英语。这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是实际上这背后是无奈。印度有很多个大民族,各自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最大的语言印地语使用人口也不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另外,印度几乎所有的本土语言,都没有很好的引进翻译西方文献,也就是说想要学习稍微难一些的数理化包括编程就得要用英语教学,因为印度的所有民族语言并没有消化太多这方面的内容,大量术语都是直接音译,稍微深奥一点的学术著作就无法用民族语言翻译。这会造成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学会了专业知识也学会了英语,拥有了英语的思维,为啥还要在这个贫穷的国度继续呆下去呢?直接去美国、英国混不是更好吗?人才的流失对于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要好很多,明末利玛窦开始、再到清末西学东渐,日本人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对西方学术文献的大量引进并翻译汉化,大量术语被汉化吸收而不是简单音译。这个过程持续至今。我们读懂大学高数,不需要太多的英语基础,当然许多最尖端的科学成果,还是需要英语的。

而在非洲,这个问题最为严重,比印度严重很多。非洲在近代以前,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努比亚人、富拉尼人、豪萨人、斯瓦西里人等民族拥有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还有衣索比亚人使用他们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字母,其他所有民族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大部分非洲人拥有自己的文字还是从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大举入侵、传教士到处传教,才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拼写。

大部分的非洲民族语言,都是非常浅薄、没有什么历史文化传承的,还不像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都有历史悠久的文字和丰富的典籍,非洲的民族语言历史沉淀很少。而且由于民族众多,语言众多,除了西非的豪萨语、东非的斯瓦西里语、北非的阿拉伯语在各自区域较有影响力以外,几乎都是只能在几个国家的部分省份内使用。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是民族关系复杂,没有压倒性的主体民族,最终官方语言都只能选择用英语或者法语。

北非国家,已经是非常开化、历史悠久的了,但是本民族的阿拉伯语根本写不出高级的数理化教材,要学习科学知识,还得用法语和英语。埃及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的科研成果完全是在美国取得的,完全用英语记录、表达而不是阿拉伯语。而新独立的南苏丹,本民族语言连像样的小学课本都写不了,都得用英语,由于文言脱节,知识的语言门槛是非常高的。而且,外语知识普遍和国内实际情况和需求脱节。

中国首个文化援外项目结项 为南苏丹量身打造教育体系?

www.guancha.cn图标

所以,一个非常魔幻的现实是:本民族语言的扫盲,根本没用,因为大多数非洲的民族语言根本就没有历史沉淀,使用较广泛的民族语言,也学不了什么有用的知识,只能增加对于政治和民主的「关心」(绝大多数语言的民主一词直接转写democracy);外语(前宗主国语言)的学习,到了一定的水平,还是去前宗主国发展有前途的多,出不了国,也只能在国内刷脸书、「关心民主选举」了。毕竟有了文化,见了世面以后,再也不会安心在老家修理地球了。


宗教在落后国家里填补了知识传播的空白,客观上达到了扫盲的效果。

作为公共产品,主要的扫盲还依赖于教育,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是公共教育。公共教育体系健全与否、普及面如何,质量高下,一方面源于国家的治国理念,一方面取决于财政硬实力。

治国理念很重要。对于一个落后落后国家来说,教育只是待发展的一部分,还有医疗卫生军事等等,将教育置于何种位置来发展,是与治国理念和主要矛盾分不开的。同时,多数落后国家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扫盲一方面意味著社会活力和流动性的增加,另一方面对于特定政权来说,也意味著异见和分歧的增多,对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辛巴威是很典型的例子。津巴前任总统是教师出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擅长于此,因此大力发展教育,识字率一度达到非洲最高的90%,但是客观的,也为后来社会不同政见提供了民智基础。

如果说治国理念是方向性的,是天花板;那么财政硬实力便是物质保障,是地板。如果没有财政作保障,高质量的公共教育和扫盲只能是空谈。

当前,除开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也越来也多的参与到落后国家的教育当中,作为血液补充帮助落后国家实现扫盲。


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关系极其密切,政局稳定,又有石油,经济在非洲算是相当不错的,识字率高很正常,尚比亚不清楚,也许识字率的标准不一样?毕竟,有的国家能写自己名字就算识字了


廿九字头都解识,便矜文雅号毛喇。——林则徐

故智者不终朝而会,愚者可浃旬而学。——朝鲜世宗大王

拼音文字,尤其是新创制的拼音文字,由于言文一致性较强,是很容易扫盲的。

但不少非洲国家都面临一个英语(或其他主要的西方语言)非母语的问题。以尚比亚为例,英语不是大部人人的母语,而识字率往往是按能读写英语定义的。但好在英语是他们的主要民族间交际语言,在教育和贸易上有著较为广泛的用途。

他们没有必要搞什么识字班,成年人即使没上过学,耳濡目染也能学会看懂一些招牌。对于未成年人,只要努力推进基础教育就好了。而英语课往往是最容易开得出来的课程。


偏个题,印度所谓识字率到60%是会写自己名字就行。有些邦本来应该上六年的小学,只上4年就毕业,学校老师也没有正规高等教育文凭。


说句实话,贫穷限制想像,不是国家不想去落实确实这个事情,当每天都在为了温饱而担心,谁会考虑这个他们所谓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每天饥肠辘辘的时候,天天都在饿死人情况。


泻药。

首先,非洲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你去非洲乡下,如果你看到某个房子建得最好,你可以断定不是学校就是教堂。说明政府对教育的基础投入是值得称道的。

其次,非洲人口偏年轻,大部分国家18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50%以上,年轻化的好处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老一辈的人强,这些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时我工厂里有两位工人,这两位工人都是在工厂打工赚取学费然后上学,并且让我保留岗位,假期他再过来打工。

先说两点,没时间码太多字,有时间再慢慢来(希望别太监)。。。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