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欲成大事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 新聞 第1張

靜,在古人看來,是一種非常有價值,非常重要的領導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聖王之道”。《管子·法禁》:絕而定,靜而治,安而尊,舉錯而不變者,聖王之道也。”管子認為,領導者平靜就能處理好問題,國家就會得到治理,這是聖王治國之道。

與曾國藩同時代、最有名的理學家唐鑒海曾經教導曾國藩說:最是“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文成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剛惡柔惡,各有所偏,溺既深,動輒發見,須自己體察所溺之病,終身在此處克治。

在他看來,靜是很重要的。靜可以看清楚自身的毛病、修身的問題,哪怕是極其細密的問題,也可以看清;面對棘手的事務需要處理,也能夠看清道理;每一個人總是有偏好、有愛憎、有剛柔,沉溺其中某一方面,就可能導致錯誤。靜是治理他們的良方。曾國藩對靜字的認識也是很獨到的,他認為: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心靜那麼就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極其推崇“靜”字功夫好的人。

曾國藩:欲成大事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 新聞 第2張

在靜的修養上,曾國藩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守一“耐”字訣,克服浮躁驕氣心理

對於自己心存之驕氣,曾國藩做了尖銳的反省與自我批評。

比如,有一次與好朋友陳岱雲談到三更,兩人應該是很投機了,但是事後曾國藩反省認為自己說話太多,心裡“頗有驕氣”,是“斗筲之量,真可醜也”。他認為岱雲“每日工夫甚多而嚴,可謂惜分陰者”,而自己則是“玩世不振”。他在日記中常常記載與朋友、與客人談話時的心態,剖析自己存在“誇誕”、“氣浮”、“妄語”、“浮躁”、“聽之藐藐”等心理現象,他反省道:

細思我何嘗用工夫,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既不能從身心上切實致力,則當作考差工夫,冀博堂上之一歡,兩不自力,而猶內有矜氣,可愧可醜!因此提出治理之法,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

具體則是分兩步走,第一步盡量少說,第二步不說。凡往日遊戲隨和之處,不能遽立崖岸,惟當往還漸稀,相見必敬,漸改徵逐之習;平日辯論誇誕之人,不能遽變聾啞,惟當談論漸低卑,開口必誠,力去狂妄之習。

話多是領導者的一個積弊,也是領導者驕氣的表現。曾國藩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這個毛病並且力行改正,的確不易。

曾國藩:欲成大事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 新聞 第3張

守一“專”字訣,克服遊思勞乏狀態

有一段時間,他醉心於古典詩歌的寫作,每每寫了詩,就去讀給朋友們聽,其中不無誇贊之意,而影響對理學的研究。他反省道:

數日心沾滯於詩,總由心不靜故。不專一,當力求主一之法,誠能主一,養得心靜氣恬,到天機活潑之時,即作詩亦自無妨。我今尚未也,徒以浮躁之故。故一日之間,情志屢遷耳。心不靜,多浮氣,言心與氣總拆不開,心微浮則氣浮矣,氣散則心亦散矣。

心氣不能歸一,所以讀書也不能專心致志。

讀《巽卦》,一無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誦,不知心忙甚麼。丹黃幾十葉書,如勉強當差相似,何為者?平生只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志自新以來,又已月餘,尚浮躁如此耶!

心不靜,所以志向不專一。反省的結果就是要從“專”上下功夫。他引用倭仁的話說:

無間最難,聖人之純亦不已,顏子之“三月不違”,此不易學,即“日月之至”,亦非諸賢不能,至”字煞宜體會。我輩但宜繼繼續續求其時習而說。

“至”就是專一,就是一心一意做好某件事,不要間斷,不要改變。專的修養,使曾國藩形成了“雖百變而不改其宗”的堅定信念。他在以後的領導生涯中,不論遇到任何事情,看準的目標堅決不改變,直到最後的勝利,展現了一個領導者堅定不移的意志力。

曾國藩:欲成大事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 新聞 第4張

守一“坐”字訣,治理身體勞乏神疲之弊

曾國藩身體經常不好,有幾次竟然吐血。對自己身體的這種不良狀態,他從兩個方面反省。從與父母的關系,他認為這是“斫喪父母之遺體”,就是說是損害父母生下他的身體,是“大不孝”;從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角度,沒有好的身體,難以擔當大任。因此要求自己從靜養上下功夫,舍靜坐更無下手處,能靜坐而天下之能事畢矣”,惟有日日靜養,節嗜慾、慎飲食、寡思慮而已”。對於靜坐養神養身曾國藩頗有體驗,他這樣描述:

細思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靜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惟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畢竟未體驗出真境來。意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一陽初動時乎?貞之固也,乃所以為元也;蟄之壞也,乃所以為啟也;谷之堅實也,乃所以為始播之種子也。然則不可以為種子者,不可謂之堅實之谷也。此中無滿腔生意,若萬物皆資始幹我心者,不可謂之至靜之境也。然則靜極生陽,蓋一點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靜極,仁心不息,其參天兩地之至誠乎?顏子三月不違,亦可謂洗心退藏,極靜中之真樂者矣。我輩求靜,欲異乎禪氏入定,冥然罔覺之旨,其必驗之此心,有所謂一陽初動,萬物資始者,庶可謂之靜極,可謂之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也。

這既是一種養生的境界,在靜寂之中達到身心各個方面的和諧融洽;同時也是一種決策的過程,即領導者在思考問題時進入一種極其安靜的境界,從紛紜的事務中沉澱下去,探究事務的本源,找到解決的辦法。這種辦法就是“一陽初動,萬物資始”。

靜的修鍊,給了曾國藩很大的好處。後來他領兵作戰,經常處在大風大浪之中,仍然能夠鎮定指揮,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這一段時間的反省修養不無關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