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为水墨晕章、气韵生动的书画多样性提供了物质保障,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书画艺术作品依靠宣纸流芳于世。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生产宣纸要用泾县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还有泾县当地的山泉水,制作出来的才叫宣纸。 当地的青檀树皮纤维比较长,当地的这个沙田稻草它是短纤维,两种原材料加起来以后润墨性好,纸寿千年、韵墨万变,再书法家手上,一般纸达不到的效果,宣纸它可以很好的展现出来!

产品荣誉:

1915年,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09年9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泾县 红星宣纸 可以找我买!

宣纸,顾名思义,产于安徽宣城,一个富有诗意的江南小城,当然呢,具体产地,产于宣城下面的一个有著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县城,安徽泾(jing第一声)县。 安徽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宣纸宣纸的发源地和原产地。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均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宣纸用于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相传东汉时期,造纸术的改进发明者蔡伦在去世之后,他的徒弟孔丹看著师傅的画像日渐 变黄,也看不清了,就像发明一种不会变黄,不会腐烂的纸张,给师傅进行画像。那时候的皖南山区,峰险林密,沟壑纵横,溪流密布且蜿蜒曲折,山中虫兽更是出没无常。在崇山峻岭中苦苦跋涉寻找了数月之久的孔丹依然是一无所获。一个夏日,孔丹在一条小溪边喝水,不料被一只毒蛇咬伤,直接晕倒在了泉水中,不知过了多少时辰,孔丹苏醒了,他一眼就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著名的中国宣纸。当然了,这是传说,但宣纸中有一名叫「四尺丹」的品种,就是为纪念孔丹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 另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问世于唐朝初期。《新唐书·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宣州土贡中上贡「纸、笔」的记载。《唐六典·太府寺》有开元前各地杂物贡的记载,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的记录。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以沉香种树,用以制造宣纸」之说。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至干符年间(815年—875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代作画惯用「用法蜡之」的加工宣,如南唐的「澄心堂纸」即由宣纸(亦有歙纸)加工而成。 迨至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产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而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宋代泾县属江南东路宁国府)。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宣纸为业。自以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的佼佼者。

明代,泾县宣纸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曾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宣纸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宣纸生产兴旺景象。迨至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宣纸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开始复苏。

清末至民国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泾县宣纸业由恢复而发展而鼎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大部分国土沦丧,交通阻隔,宣纸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抗战胜利后,宣纸行业继续衰微,至1949年泾县解放前夕几乎全部停业。

民国期间,国内名流学者对宣纸的创制历史和工艺曾有多篇著述问世。国学大师、邑人胡朴安曾著《宣纸说》一文,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近自国内,远至东瀛,无不珍视,以为书画佳品。宣纸每年之输出者价约为百余万元。区区之数,诚不足多,然以一县之制,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中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第十一章(民国二十七年)《制纸业》中云:「宣纸为皮料是最佳者,产于安徽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江西省及日本皆有仿制者,然其品质终不及泾县。」

新中国建立后,宣纸业得到复苏并空前发展,由联营而公私合营及至国营。截止到2015年,泾县有宣纸、书画纸企业400余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15年,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09年9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51年(泾县宣纸联营处),1954年更名为公私合营安徽泾县宣纸厂,1992年以泾县宣纸厂为核心企业组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2013年12月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改制成立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300多人,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年产宣纸6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手工造纸领袖企业、人类非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单位、宣纸与书画纸国家标准起草单位,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等称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写生基地,在全国八大美院设立了「红星宣纸奖学金」。所产「红星牌」宣纸是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即由我公司员工表演的宣纸技艺开篇,随后在一张象征宣纸的长卷上徐徐展开五千年中华文明。   红星牌纸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按GB18739-2002国家标准组织生产的,该产品是传统工艺产品,其自身的艺术性和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它是书法、绘画的珍品,也是印制经典著作、高级档案、中外文件的高级用纸。江泽民总书记来公司视察时题下「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并指示宣纸工艺要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郭沫若先生也曾为其题词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红星牌宣纸是我国宣纸中唯一于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的产品,1981年获出口免检权、1994年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被安徽省技术监督局认定为质量免检产品,同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全国质量最佳企业。1999年,红星牌宣纸商标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和生产的红星牌宣纸被国家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产品生产厂家及其产品。

红星牌宣纸可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檀香宣)、二丈(又称:千禧宣,于2000年被作为最大的手工纸登录吉尼斯世界纪录)以及各种特种规格等;按纸纹又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熟宣(又称:加工宣)共有玉版、蝉衣、云母、冰雪、煮锤、洒金等六十多种,宣纸制品有册页、印谱、信笺、仿古对联和高级宣纸折扇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各种高、中、低档及各种规格的纪念宣纸畅销海内外,深受客户喜爱的同时,还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