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文章《颜真卿——有一种气叫浩然正气》

公元(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家是学问之家,其祖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高中课本《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有这样的文学底蕴,颜家一脉基本上书都读得不错,都做上了官,十二世祖一度做到了东晋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封西平县侯,卒谥「靖「。到了第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人还是官家人,但比祖上就差多了。到颜真卿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了不少。颜真卿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三岁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母亲是明白人,单靠自己的哪点本事根本应付不了大唐考试制度,干脆领著儿子返回了娘家,借助娘家的能力培养颜真卿。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很准。祖父的严厉,加上家族的底蕴,让颜真卿学问大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参加高考,一举高中长安大学。这是良好的开端,从父亲死后,颜家就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无疑是最大的喜悦。谁都看得出来,年纪轻轻的颜真卿前途一片光明。事实上,老天没有亏待他。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吏部就给出了狠话,只要颜真卿一毕业就入国家出版社图书馆档案馆做编辑。(校书郎)正儿八经的国企,铁饭碗,在首都足够立足。全家都进入了一种欢悦之中,唯独殷夫人面露为难之色。她已经病入膏肓,多年的孤苦生活早已压垮了她的健康,之所以迟迟没有倒下,全在于一个母亲渴望见到儿子成才的心。如今儿子长大了,成了国家人,心头的那口气也就散了。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殷夫人病逝。朝廷规矩,父母双亲任何一人亡故,做儿子的必须守孝三年,这是人子该做的孝道。还没来得及与母亲分享喜悦,母亲就病逝。这份悲伤可想而知,颜真卿多次哭倒,连夜赶回洛阳为母亲守孝。这一守就是三年。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这次考试的结果很不错,直接被朝廷任命为醴泉县尉。他很有做官的天分。这份能力不亚于他的书法。短短几年的功夫,他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声望不错。大唐很需要这样年轻充满活力的人才,很快颜真卿就脱引而出。天宝八年,升任殿中侍御史,正儿八经的七品官,算是进入了大唐的内部。这官虽不大,但地位不小,权势也不少,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通俗点说就是给朝廷的大官找毛病。这样的官最容易得罪人。聪明的人走的是一条捷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的说成错的,错的说成对的,只要不得罪人怎么都行。唯独颜真卿走的一条弯路,该说的从没有不说的道理,该看见的从来没有闭眼的时候,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事方法,很快就给他带了人生的第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地位很高,权势很大,唯独能力一般,做的坏事却不小。即便是骂他的人不少,但他的地位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动。他叫杨国忠,当朝宰相,他的亲妹妹是杨玉环,大唐第一美人,皇帝的宠妃。多年的宰相生涯,早已养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性子。 杨大人一个眼神,下面的人立即丢了一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鞋,颜真卿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应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然而与大唐而言,杨国忠这次做了一件好事。大唐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已经太平了一百多年了。看似平静的局面下,各种骚动在看不见的地方蠢蠢欲动。已经年迈的唐玄宗早已不复年轻时的聪明与霸气。他的双眼被美色所迷,看不见眼皮底下的各种骚动。比起其他各地的春风拂面,平原郡就明目张胆了许多,这里是安禄山辖区,这位长得痴肥,眼盲,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的胖子,一心想做皇帝。能在这里呆下去的几乎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安禄山的人。杨国忠让人想颜真卿送到这儿来,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应该说,这计谋并不高,但很管用。自己的地盘忽然调了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安禄山很在意,他弄不清楚这人是不是警察派来的卧底,是不是演一场《无间道》。为此,他亲自试探。试探的方式无非是当著眼皮子做些违法的勾当,再者就是谈话,试探深浅,有时候甚至明目张胆的问。危险宛如一把悬在头顶上的剑。这剑削铁如泥,稍微往下一点,自己的头上多了一个血窟窿,足够吓死自己。这样的局面,笔者相信任何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才是长久之计。但颜真卿似没有这层顾虑,他思索的是如何打造平原郡。「此地邻东溟,孤城吊沧州。海风掣金戟,导吏呼呜驺。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平原郡远离京城长安,民风剽悍。管理好了,就是替大唐竖起了一道屏障。众多的方案当中,他将整个平原郡,甚至是大唐都考虑在内,唯独少了自己。他似乎很早就学会了忘我。经过多日的苦思冥想,他终于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方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一面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一面驾船饮酒麻痹安禄山。这个方法并不高明,他不是韩信,用不到那么出神入化。但安禄山也不是项羽,所以这看似并不高明的计谋,却出奇的奏效。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试探就此打住。对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安禄山有没有后悔,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后来的结果看,我想他一定是后悔了。(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实力强大,很快就攻陷了河北郡县。诸多的县城唯独颜真卿负责的平原城防守严密,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让。此时大唐上下都被叛军打得晕头转向,就连皇帝都不知所措。皇帝忍不住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这个时候颜真卿的人马赶来了,将叛军在河北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都告知了皇帝。这让皇帝十分的高兴,他没想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关心朝廷,忠于职守的不是那些王侯将相,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这份忠于大唐,威武不能屈的态度感染了皇帝,他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我大唐还是有忠臣的。」大唐不会亡的。正是他的这份威武不屈的精神给了皇帝收拾河山的勇气,从后来的局势看,这份勇气很重要,若不是这份勇气,大唐也许就提前结束了。这一切颜真卿当然不知,就算知道,他未必会当一回事,作为一个官员,这是最基本的职责。本著这份职责,他死守平原城。敌人强大时,他招募将士,慷慨陈词。敌人弱小时,他出奇兵,编草人,用奇谋,处处与之周旋。任凭外面的战火滔天,平原城始终稳如磐石。这份硬骨头终于引起了敌人头领史思明的注意,这位善于攻城的将帅,亲自领兵来围攻饶阳,一度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彻底摧毁这座插在河北心脏的刀刃。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颜真卿不光赌上了自己的性命,还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这份坚持终于感动了老天。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天下归心。往日辉煌的大唐,唯独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 面对新皇帝殷切的眼神,颜真卿颔了颔首说道:「皇上请放心,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份视死如归的勇气,给了新皇帝莫大的信任。他充满信心的冲著这个年轻人点了点头说道:「朕不怕。」新皇帝很好的实现了他的诺言,他的确不怕,与叛军展开了各种抢夺战,陷入恐慌的大唐将士似乎开始苏醒。局面开始向好的方向走。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大大的鼓舞了人心,所有人都认为叛军不足为虑,甚至开始放松了警惕。唯独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就连刚刚取得胜利的广平王李俶,他也没放过予以弹劾。除了这些,礼仪使崔器,宰相,都统李峘都是他弹劾的人选。他不是不懂得为官之道,但终究是抵不过内心的那份热忱,所以他说出了旁人不说的话。他的官一调再调,先是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继而降为蓬州长史。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这份恨意彻底埋在了宰相的心头。在元载当权的日子,颜真卿始终得不到重用。此后,他多有调任,但那份刚正的性子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先后得罪的人也排成了连队,包括一个叫卢杞的小人。正是这个小人,将他推向了死亡。这是一个内心与面容同样丑陋的男人。他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他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这样的人走得越远越好。对此颜真卿并非一无所知?改么,不,贫贱不能移才是男儿本色。他直接去见卢杞,说:「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我被小人陷害不止一次,现在虽然老了,可也不怕!他还说,当年安史之乱时,你父亲卢奕中丞的首级被传送到平原郡时,满面都是血迹,我不敢用衣服去擦拭,亲自用舌头去舐,以表示我对他的尊敬。你就这样狠心容不得我吗!」这份赤裸裸的质问。彻底撕破两人的面皮。卢杞决定动手。但他明白,以颜真卿的人气,他轻易动不得他,他需要一个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一时朝野恐慌,卢杞抓住时机,对脸色苍白的皇帝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皇帝毕竟年轻,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战场的厮杀早已吓破了他的胆,他满脸惊恐的问:「该当如何是好?」「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新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卢杞不动声色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谁去合适?」皇帝很快就上当。「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卢杞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好,就是他了!」皇帝大喜。 卢杞很高兴,他很清楚这几句漂亮的话的作用,他相信这一去颜真卿决没有活著回来的可能。 他错了,颜真卿不是没有活著回来的机会。只不过他放弃了,比起自己的性命,骨子里的那份浩然正气显得更加重要。李希烈开始并没有想杀人,他只想给颜真卿一个下马威。为此,他安排了诸多的把戏,威逼利诱,恐吓,劝说,苦肉计,甚至在院子里堆满柴草,扬言要把颜真卿活活烧死。但他很快发现这些计谋根本不管用,那个人从来就没有怕过。这倔强的老头非但不怕,还破口大骂:「你们听说过颜常山(杲卿)吗?他是我的哥哥,安禄山反叛时,他首先兴兵平叛,后来虽然被俘,到死口中骂贼不绝。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节操不改,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 那份强大的内心,让他感到莫名的害怕。他渐渐失去了耐心。他决定杀死颜真卿,他想看看这个老头是不是真的不怕死。这天,天很闷。太监奉了命令,捧著圣旨对颜真卿说:「圣旨到!」颜真卿行礼听旨。太监宣布了赐颜真卿死的「旨意」。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颜真卿大骂:「原来是叛贼派来的,怎么能称圣旨!」说完,破口大骂不止。太监惧怕,命人将其勒死,时年七十六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无疑,颜真卿就是这样的英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116/22/26679951_809336833.shtml


    颜真卿(公元708__784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颜真卿曾官至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因被后人尊称为「颜鲁公」,「颜太师」。

    颜真卿出生在一个世代习书的家庭。25岁时参加京兆府府试,因成绩优异,被府举选参加次年的进士科考试,以甲科举第。官阶属二品,执掌吏部,权威并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被判军杀害,卒年77岁。宋人仰慕颜真卿品节,曾建忠义堂祭祀鲁公。

    颜真卿早年学习王羲之、褚遂良的书法,后来师从张旭。在广泛涉猎钟鼎篆隶。南帖北碑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书法的精华,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终于形成了大气磅礴雄强豪放的艺术风格。


    提起颜真卿,首先浮入眼帘的是他那端庄雄伟的正楷,气势遒劲行书,而颜氏一族,满门英烈,就如同他的创建的「颜体」字一样,堪称完美。

    天宝十四年,渔阳鼓动,震破了李隆基的霓裳羽衣曲,河北诸郡纷纷陷落,地方官逃的逃,降的降,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唱大顺,与时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颜杲卿互为掎角,坚决抗击叛军。附近十七郡受其感召,纷纷归顺唐朝,并推颜真卿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的牵制了叛军西进的脚步。

    天宝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紧急求援。但王承业这个懦夫拥兵观望,不肯援救。颜杲卿只得拚死作战。儿子颜季明被俘,史思明用他威胁颜杲卿劝降不错,腰斩,城破后,颜杲卿被俘,砍脚割舌,「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时年六十五岁,其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先砍去手脚,然后被节解。

    常山一役,颜氏家族三十余人为国捐躯,而为了多争取一点抗击叛军的力量。颜真卿年仅8岁的独子颜颇(颜𫠆),当时被送去给平卢将领刘正臣当人质,不久,刘正臣为叛军击败,颜颇(颜𫠆)从此下落不明,二十多年之后,颜真卿在湖州担任刺史时,颜颇(颜𫠆)从千里塞外来寻父,父子相见,抱头痛哭。这二十多年间,颜颇一直在给胡人牧羊为生呀!

    两年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到河北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寻得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建中四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奸相卢杞向唐德宗李适建议派四朝元老颜真卿劝降李希烈,当时颜真卿已75岁高龄,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去,有去无回,但接到诏令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途经洛阳时,东都留守蔡叔则认为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便劝其先留在洛阳,等待朝廷的命令,回曰:「君命也,焉避之!」

    颜真卿到了后,李希烈又是示威,又是逼他上书洗刷自己罪名,又是派人劝降, 颜真卿又是让颜真卿当他的宰相,又是威胁活埋他,又是威胁烧死他,又是用死去唐军将士的头颅炫耀战功,颜真卿不为所动,威武不屈。最终被李希烈缢杀,享年七十六岁。


    颜真卿于后世来说,最让人记得的是他的书法,是他综合前人成就创造出来的颜体楷书。

    其实,颜真卿在历史上的声名远不止他的书法,他主要还是一个政治家。在朝为官的政治生涯贯穿于他生平的始终。

    颜真卿,公元709-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

    颜真卿三岁丧父,幼从母志,怀有大节,秉性刚正。734年进士及第,被选入官。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斥和排挤,从小小的县尉开始走上仕途。最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获封鲁郡公。

    颜真卿最出彩的时段,是他在安史之乱之时的忠义慷慨深明大义,还有他奉命去晓谕叛军李希烈时候的刚正凛然视死如归。

    颜氏一族满门忠烈,他的族兄颜杲卿、侄儿颜季明也在这次平叛中被夺去了性命,死得悲惨壮烈,令人瞠舌。

    他的哥哥颜杲卿被俘以后,大骂不止,被叛军用钢刀在嘴里使劲搅动,牙都被连根拔起,血流不止,浸透了脚下的地面,照旧睚眦俱裂骂不绝口,终于被害,死得其所。

    他的侄儿颜季明,至死也没捞到全尸,尸首异地,一直没能合葬在一起。

    这些都在他的《祭侄文稿》中有所记述,令他痛断肝肠,百身何赎。

    颜真卿最令人毛骨悚然敬畏如虎的一次现实表现,至今仍令很多人狂起一片鸡皮疙瘩——当时,叛军杀了朝廷命官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直接将三个人的首级送到了颜真卿义军的面前,骇得一众人等尽皆失色,口不得言。颜真卿却说这些首级不是他们的头颅,而是其他人的,以此来安抚军心。后来在下葬的时候,三个头颅血污凝滞,斑驳不堪,颜真卿为了不致使擦花了面部,竟然扔了绢帛,直接用舌头去舔头颅上面的血嘎巴,直至舔得干干净净,然后续上一个稻草的身躯庄严下葬。这段故事后来由他自己亲自说给卢奕的儿子卢杞的时候,卢杞感激涕零,长跪不起。

    颜真卿一生经历了四朝更迭,到了德宗时代,早已是皤然皓首的一介老翁,几近耄耋(想起了某大学教授的毛至之说)之年,却依然执于国事,却又偏遭馋人构害,让他再去晓谕叛军李希烈。虽然众人皆言国老不可去,但他坦然接旨,说圣旨是可以更改违拗的吗?

    结果就是一去无还,最终被叛军缢死全了名节。他死后五个月,他的灵柩被运回邸,德宗皇帝为此废朝五日,追赠为司徒,谥号文忠,全国哀悼。三军将士道路以目,长歌当哭,竟然哭声淹没了咸阳道。

    终其颜真卿的一生,老夫子虽然刚正,但也难免迂腐,有些不近人情,但又于军事无所建树,虽然被推举为二十盟盟主,号令三军,加封武职节度使,却没表现出足够的军事才能,这也是老头子的最大短板。

    他和另一位史上的节烈忠臣段秀实被誉为当时二宝。

    到了宋代,高宗赵构御笔加封他为忠烈,尊其为神祗,供奉膜拜。

    颜真卿最被推崇的,还是他的书法。他的颜体楷书方严正大,肃穆雄浑,气势磅礴,古朴劲拙。和柳公权的柳体一体,并称为「颜筋柳骨」,享有极高声誉。


    颜真卿,字清臣,鲁郡开国公,平源太守。在唐代,无人敢呼其名,皆以「鲁公」相称。以敬其忠烈之节。

    为什么唐代的人对鲁公这么尊敬?

    颜真卿二十七字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待御史,为官刚正不阿,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时,河朔诸郡都被反贼攻陷,独平原郡坚守。与其兄颜杲卿奋力讨贼。终因孤立无援,兄长颜杲卿一家四十余口人被反贼杀害。著名的《祭侄儿文稿》便是颜真卿在收复常山后,找到侄儿季明的部分遗体,满含悲愤而写下的。

    颜真卿事肃宗,不畏于李辅国、鱼朝恩。事代宗,不阿于元载。事德宗,不屈于卢杞。秉直刚正,一生都被奸臣排挤。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卢杞向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去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谁都知道李希烈的残忍,一去必死。大家都劝颜真卿不要去。颜真卿为了大局,毅然前往。

    面对李希烈威逼利诱,挖坑活埋,没有收效,架起柴火威胁颜真卿投降,颜真卿纵身跳入火堆之中。弄得叛贼不知所措,急忙把颜真卿拉了出来。又以丞相之职利诱,颜真卿不为所动。后来,唐军发起反攻,李希烈下令杀害了颜真卿。

    在平定了李希烈叛乱以后,颜真卿灵柩运送回京,德宗皇帝亲为送葬,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宏伟雄健,庄重笃实。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书为心画,在鲁公身上充分的得以显现。


    祭侄文稿的背景


    刚正不阿、忠勇双全的唐人脊梁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据我了解颜真卿即是书法家也是一个石匠。关于这个问题以后会有专门论述。将会对一代大师颜真卿书法艺术给出不一样的解读。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号应方,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开元进士,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任平原太守时闻名于世,人称颜平原。官至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河北各郡皆降,唯颜真卿固守平原,被推为义军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派其劝谕,被李希烈缢死。半年后,叛乱平定,真卿灵柩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废朝八日,举国悼念。颜真卿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为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真卿少时家贫,曾用笔蘸水在墙上习字。及长,师从张旭,得悟自然万象之法,在书法史上始开圆笔书法之先河,形成了与王羲之方笔不同的书写方法,终成一代书家,居楷书四大家之首。

    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其定型化笔法虽然艺术价值较少,但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著与刚毅。真卿楷书端庄伟岸,筋力丰厚,圆融雄浑,笔匀而藏锋,刚劲而温润;行书则遒劲郁勃,雄健大度,潇洒自然,饱含苍凉悲愤之情。宋欧阳修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又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朱长文《续书断》中将其书法列为神品,并说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书法艺术中汲取了成功的经验。苏轼有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颜真卿所建立的楷书新典范、新秩序是书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的行书《祭侄文稿》所体现的书风尊古而不泥古,法度森严,新意频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与端庄秀美的《兰亭序》迥然不同,被世人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现存书法作品有138种,其中著名的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他的行书作品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帖》等。这些碑帖均为后世书者学习书法的范本。


    忠肝义胆,有血有肉之人,其书帖本本风格有异可见其洒脱,颜体字有骨有肉可见其性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