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谷歌,連微信都說要做AR,可是來來去去還是那些卡片模型,沒看到什麼好玩的應用。會不會和VR一樣只是過眼雲煙?


AR在工業上的應用思考

近年來,在大多數工業4.0和智能製造的規劃文件中,AR(增強現實)都是最熱門的技術之一,被屢次提起,幾乎沒有工業企業表示完全沒興趣對AR進行評估,並了解它將為自己的企業帶來哪些助益。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數情況下,正在探討的AR應用場景都以某種方式和維修產生聯繫。這不是因為容易實施,而是AR能夠完全解決常見的維修問題,並且很容易想到該如何操作。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主要有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AR等新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基於與工業企業的合作基礎,我們著重關注了生產線上的AR,了解對於在產線上進行實時作業的技術人員來說,AR能對他的日常作業產生什麼幫助。主要參考和維修無關的幾個指標:關鍵性能指標(KPI)可視化,標準操作指令、人機交互方式,和可追溯性等。經過測試,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

「工業4.0」中的AR

1、AR的關鍵特性作用「信息可視化」

在「工業4.0」中,產品在完整的供應鏈和生產周期中始終保有自身信息,除產品特性之外,還集成了信息存儲、感測、無線通訊、自我檢測等功能。

圖片信息來自Industry 4.0

而AR的特色價值在於信息呈現給用戶的方式,它疊加在「現實」之上,信息、按鈕、圖形被「標定」到與之相關的真實物體對象上,讓產品這一載體做到信息可視化呈現。在應用中,藉助AR,可以使用閥門圖標和立體標籤來說明閥門的狀態,便於生產線上的操作人員直觀地獲知信息。但如果只是把關於閥門的平面信息表疊加在有價值的實時圖像上,通過更複雜的方式,與工具和對應物體建立關聯,這對於產線作業人員來說,不僅減弱了信息價值還增加了操作難度。

2、操作指令標準化

在汽車發動機等器械設備的產線上,AR可以通過3D識別技術識別需要擰下的螺絲,並在真實物理組件上疊加3D模型指令,指導需要操作的按鈕應該向左還是向右旋轉;在組裝過程中用動態視頻做說明(低能見度條件下全景視頻增強顯示等AR技術手段已經做了可操作性支持),對缺乏經驗的操作人員來說,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並降低錯誤發生率。在類似的場景中,AR都能發揮標準化、創新型的作用。

在波音公司的飛機生產線上,作業人員使用AR眼鏡完成客機機身內部錯綜複雜線束的組裝,而不是依照手中的飛機內部結構指令手冊或參照PDF圖一步步完成線束的組裝和連接,數據統計,這一舉措使波音工人組裝線束的錯誤率降低50%,時間縮短了25%。

波音工人按照AR眼鏡的提示進行布線

3、AR與工業4.0的交互

工業4.0下,生產線上的作業人員與器械設備之間的交互是多模式融合的,傳統的手、腳之外,聲音、眼球、面部表情等都能成為信息傳輸途徑,與器械互動。不得不說,這更貼近人本能的自然交互,身體所有的動態和變化都將產生有效信息,多模式融合的交互無疑也將提高作業效率。

工業4.0下的多模態交互

AR的智能終端天生的「解放雙手」,幫助作業人員在正常的操作場景中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指導、檢測、信息存儲、遠程協作,與IOT互聯等操作,這其中手的動作只是諸多交互方式之一。可見,AR是改變用戶與機器和生產線交互的方式的好機會。

AR智能眼鏡的交互方式

4、柔性化生產

在製造業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強、產品更新換代快、生命周期縮短的問題顯而易見。傳統剛性生產線的升級與改造一方面耗時耗力,另一方面生產線的更新速度遠落後於產品更新的速度,不能復用高昂設備成為製造產業最大的成本之一,從而使柔性化生產成為企業的首要考慮。

SAP與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沈自所)聯合開發的首條工業4.0示範生產線,以個性化定製汽車模型為例,用戶可以直接在網路渠道DIY(如選顏色和車型)並下單,訂單信息傳送到ERP、MES生產製造執行系統、PLC生產控制系統以及HANA大數據處理平台等整個信息鏈條。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從產品下訂單、生產規劃再到物料準備、生產線調整,整個製造全過程在虛擬的信息空間中重構,消費者、工廠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都能作為監控方。在這個過程中,不難發現AR的價值空間。在AR幾乎的幫助下,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挑選車輛,並在線上觀看整個「AR生產線」,對管理人員和工程師來說,還能做到實時巡檢和調控。

5、嚴謹評估、協同配合

AR在工業製造領域有巨大的潛力,不僅僅是維修。但它不並不是全方位的解決方案,要知道,AR本身的優勢不在於創建信息,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整合、優化信息和數據。在「工業4.0」時代,AR是一個新夥伴,但還需要和其它「夥伴」如機器人、人工智慧、3D列印、雲計算、大數據等等一起實現「智能生產」。工業企業在選擇AR時候,需要和AR解決方案提供商深度合作,共同進行嚴謹的方案評估,而在當下,這並不容易。

縱然AR的工業化應用,還有不少問題,但我們應該相信「AR+工業」是一個有巨大價值的方向,並且正在高速發展,要知道在一年前,不少AR演示還都是在PPT中,而現在已經有了不少基於智能手機、平板、AR眼鏡的工業AR應用。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多少時間,「工業4.0」正在緊緊擁抱AR。


謝邀!

我非常理解老哥的心情和疑問,過去VR各大廠商、業界、新聞媒體和金融市場對VR一度十分看好,並且熱捧。但經過市場的驗證後,轉眼間就沉寂下來。眾多大廠花重金研發的VR設備大多銷量不佳,例如HTC曾希望通過VR翻身,終於也是折戟沉沙,HTC VIVE銷量可憐;HTC也因為這個更陷入財務危機,最近剛剛出售了手機核心技術團隊續命,讓人唏噓。

看過了VR這幾年的發展,確實讓人不免也對AR的前景產生懷疑。而且如問題描述,現在市場上的應用很少,未來真的是否會像VR一樣沉寂下去。這裡我先說我自己一直以來的兩個觀點:我對AR的應用前景是看好的,並且認為這是未來的技術方向。但這之前AR還需要克服很多技術瓶頸。

先說說應用場景,相比VR,AR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可以一起看看AR的潛在應用場景(網路收集):

2分鐘視頻了解HoloLens的應用場景

另有媒體列舉出了103種應用場景,但我覺得不會僅限於此:

可能是目前最詳細的ar103個應用場景列表

說這麼多場景,但目前AR要真正大規模流行應用起來,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是,設備和普及率。當前AR設備有頭戴式眼鏡和手機。其中頭戴式眼鏡屬HoloLens體驗最好,但其售價昂貴,其他眼鏡可能目前售價稍低但都遠遠超過大眾承受的能力,而且體驗複雜。手機顯然是目前最有可能短期內爆發的平台。而且Google和蘋果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AR開發平台,未來通過手機讓AR技術大規模普及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次AR目前普遍面臨的技術瓶頸是實時物體識別能力有限(Real-time Object Classification),目前大家看到的ar應用都只能識別牆體和地面,這是因為牆和地面容易識別。一旦遇到複雜的實體,目前技術無法識別。但是值得期待的是,ai的指數性發展是給未來解決這個問題帶來希望。大家從iphone最新的發布會上可以看到,新的iPhone面部非常精準;又例如谷歌之前推出了識別各種花的應用,都在告訴我們ai的發展會慢慢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是AR內容的生產成本,這裡說的是做一款ar應用(一款體驗好的應用不提),要需要花費數十倍於目前開發一款普通手機應用和遊戲的成本。不管在設計、交互、動畫和技術後台,目前AR的門檻很高,這就讓很多看好這方面技術的團隊望而卻步。但這些隨著目前蘋果和Google正式發布AR開發平台,我們相信未來這個門檻會降低很多。


謝邀。從ARVR一開始的默默無聞不為人所知,到現在的備受關注,作為國內比較早期關注並從事ARVR的開發者,我深感欣慰啊。這裡主要聊聊AR。我建的AR學院論壇,slogan就是「從這裡感觸未來」,基本可以表明我的態度。AR是一門很有趣很有意義的技術,儘管目前缺少一些能夠打動人的應用,但是這項技術的未來還是值得肯定的。目前AR技術的載體多是手機或者pad,國內外也有很多廠商在研發AR頭戴設備,我更看好後者。當結合AR技術的硬體平台起來的時候,我相信,大家就不會問AR有什麼用,就像現在人們不會問,手機有什麼用的問題一樣。

推薦個視頻,過過眼癮:

視頻封面

微軟增強現實眼鏡HoloLens宣傳片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好問題~

要想知道AR有什麼用,必須先知道AR的定義是什麼,AR的本質是什麼?

0.AR的定義是什麼?

增強現實

"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視頻、3D模型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By 度娘百科

Augmented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AR) is a live direct or indirect view of a physical, real-world environment whose elements are "augmented" by computer-generated or extracted real-world sensory input such as sound, video, graphics or GPS data. It is related to a more general concept called computer-mediated reality, in which a view of reality is modified (possibly even diminished rather than augmented) by a computer. Augmented reality enhances one』s current perception of reality, whereas in contrast, virtual reality replaces the real world with a simulated one.[1][2]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are typically performed in real time and in semantic context with environmental elements, such as overlaying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like scores over a live video feed of a sporting event."-----By Wikipedia

1.AR的本質是什麼?

【定義】AR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工具

生產力的四大基本要素:自然力、勞動力、社會結合力和科學技術力

AR的本質,和蒸汽機、內燃機、電力、互聯網、PC、手機一樣,是生產力要素中的科學技術力的具體表現,都是我們用來改造世界的先進工具。

舉例:

靠著水流和風帆行船,用的工具是自然力;

靠著縴夫拉縴逆水行舟,用的工具是勞動力;

靠著內燃機航行,用的工具是科學技術力;

2.AR從哪裡來?

所有工具都是人類自官能力不足的外延;

眼鏡是眼睛視覺能力不足的外延;

衣服是身體保暖能力不足的外延;

交通工具是人類行動能力不足的外延;

計算機是人類計算和存儲等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智能手機是人類計算、通信等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AR是人類視覺、計算等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3.AR的生命周期?

大部分的消費類的科學技術力工具的生命周期,都基本上遵循以下幾個階段:

①理論原型→②技術原型→③小型化→④商品化→⑤大規模普及→⑥被新工具取代而消亡;

以上各階段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螺旋反覆的演化;

4.AR現在怎麼辦?

AR目前正在處於②③④的第一次迭代過程中,遠沒到⑤的階段,多給它點時間;

在目前的這個階段,就不要對它有過多的妄念,哪怕是現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手機,從1957年至今已過去了整整60年,也經歷里漫長的迭代和演化。

5.AR到底有什麼用?

AR是人類大腦能力的外延具象化的生產力工具,大腦能幹什麼,它就能比大腦幹的更好。


在ARKit和ARCore發布後,很多公司開始著手開發相關領域的應用和遊戲。就目前來看,世面上的遊戲還比較簡單,技術上還屬於入門階段。讓大眾開始了解這一技術的原理,而且研發團隊也開始了解技術的方向和摸索各種的可能性。

內容問題,更直接的說即 3D 模型問題,因為 AR 帶來的是全 3D 的世界,而之前圖形界面對應的核心內容是文字、圖片、視頻等,這些內容目前沒有一個好的方式放置在 3D 世界中,或者換句話說,如果僅僅是把 2D 世界的內容移植到 3D 世界,對用戶來說並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那麼想呈現一個好的 AR 體驗,3D 模型的供給就是基礎中的基礎,目前除了遊戲或電影領域有大量的人工 3D 建模師以外,在其他領域幾乎很少,之前國內知名的幾個電商平台都發布過商品 3D 化的計劃,但是目前線上可以看到的 3D 產品依然很少,也側面說明 3D 化工作的難度。

AR 畢竟不單單是一個遊戲工具,除了遊戲外,想真正作為一個基礎工具解決實際需求,那麼必須有更快捷的方式來生產 3D 模型。說到這裡這自然會讓人想到三維重建,當下三維重建的硬體和軟體都有很多,但是都還沒有達到足夠成熟的狀態,或者說足夠便利的程度,除了成本相對較高外,三維重建的流程還沒有標準化,不同演算法和硬體對於三維重建的對象和操作人員的技術也有一些要求,這就導致三維重建目前還是一個學習成本較高的工作,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和普及。

從 AR 行業來看,我認為 ARCore 的發布代表 AR 技術全面進入 C 端,後續會是內容和技術互相促進,更新迭代的時期。在 AR 眼鏡到來之前,手機端是一個不得不做,並且值得做好的平台,希望 Google 和蘋果可以保持良性競爭的關係,為大眾帶來體驗更好的技術,同時也希望開發者們可以喜歡 AR,帶來更多有價值的 AR 應用。

--------------------------------補充說明-------------------------------------

剛剛在淘寶眾籌出現了一款應用AR技術的建模硬體產品,能夠解決3D模型的供給側問題,讓三維模型真正變成一種能夠普及的內容生產方式。希望這個工具能如其所說的變成一個有效的工具來帶動AR市場的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