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谷歌,连微信都说要做AR,可是来来去去还是那些卡片模型,没看到什么好玩的应用。会不会和VR一样只是过眼云烟?


AR在工业上的应用思考

近年来,在大多数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规划文件中,AR(增强现实)都是最热门的技术之一,被屡次提起,几乎没有工业企业表示完全没兴趣对AR进行评估,并了解它将为自己的企业带来哪些助益。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正在探讨的AR应用场景都以某种方式和维修产生联系。这不是因为容易实施,而是AR能够完全解决常见的维修问题,并且很容易想到该如何操作。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AR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基于与工业企业的合作基础,我们著重关注了生产线上的AR,了解对于在产线上进行实时作业的技术人员来说,AR能对他的日常作业产生什么帮助。主要参考和维修无关的几个指标:关键性能指标(KPI)可视化,标准操作指令、人机交互方式,和可追溯性等。经过测试,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工业4.0」中的AR

1、AR的关键特性作用「信息可视化」

在「工业4.0」中,产品在完整的供应链和生产周期中始终保有自身信息,除产品特性之外,还集成了信息存储、感测、无线通讯、自我检测等功能。

图片信息来自Industry 4.0

而AR的特色价值在于信息呈现给用户的方式,它叠加在「现实」之上,信息、按钮、图形被「标定」到与之相关的真实物体对象上,让产品这一载体做到信息可视化呈现。在应用中,借助AR,可以使用阀门图标和立体标签来说明阀门的状态,便于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直观地获知信息。但如果只是把关于阀门的平面信息表叠加在有价值的实时图像上,通过更复杂的方式,与工具和对应物体建立关联,这对于产线作业人员来说,不仅减弱了信息价值还增加了操作难度。

2、操作指令标准化

在汽车发动机等器械设备的产线上,AR可以通过3D识别技术识别需要拧下的螺丝,并在真实物理组件上叠加3D模型指令,指导需要操作的按钮应该向左还是向右旋转;在组装过程中用动态视频做说明(低能见度条件下全景视频增强显示等AR技术手段已经做了可操作性支持),对缺乏经验的操作人员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降低错误发生率。在类似的场景中,AR都能发挥标准化、创新型的作用。

在波音公司的飞机生产线上,作业人员使用AR眼镜完成客机机身内部错综复杂线束的组装,而不是依照手中的飞机内部结构指令手册或参照PDF图一步步完成线束的组装和连接,数据统计,这一举措使波音工人组装线束的错误率降低50%,时间缩短了25%。

波音工人按照AR眼镜的提示进行布线

3、AR与工业4.0的交互

工业4.0下,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员与器械设备之间的交互是多模式融合的,传统的手、脚之外,声音、眼球、面部表情等都能成为信息传输途径,与器械互动。不得不说,这更贴近人本能的自然交互,身体所有的动态和变化都将产生有效信息,多模式融合的交互无疑也将提高作业效率。

工业4.0下的多模态交互

AR的智能终端天生的「解放双手」,帮助作业人员在正常的操作场景中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指导、检测、信息存储、远程协作,与IOT互联等操作,这其中手的动作只是诸多交互方式之一。可见,AR是改变用户与机器和生产线交互的方式的好机会。

AR智能眼镜的交互方式

4、柔性化生产

在制造业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缩短的问题显而易见。传统刚性生产线的升级与改造一方面耗时耗力,另一方面生产线的更新速度远落后于产品更新的速度,不能复用高昂设备成为制造产业最大的成本之一,从而使柔性化生产成为企业的首要考虑。

SAP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简称沈自所)联合开发的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以个性化定制汽车模型为例,用户可以直接在网路渠道DIY(如选颜色和车型)并下单,订单信息传送到ERP、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PLC生产控制系统以及HANA大数据处理平台等整个信息链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产品下订单、生产规划再到物料准备、生产线调整,整个制造全过程在虚拟的信息空间中重构,消费者、工厂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都能作为监控方。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AR的价值空间。在AR几乎的帮助下,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挑选车辆,并在线上观看整个「AR生产线」,对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来说,还能做到实时巡检和调控。

5、严谨评估、协同配合

AR在工业制造领域有巨大的潜力,不仅仅是维修。但它不并不是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要知道,AR本身的优势不在于创建信息,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整合、优化信息和数据。在「工业4.0」时代,AR是一个新伙伴,但还需要和其它「伙伴」如机器人、人工智慧、3D列印、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一起实现「智能生产」。工业企业在选择AR时候,需要和AR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度合作,共同进行严谨的方案评估,而在当下,这并不容易。

纵然AR的工业化应用,还有不少问题,但我们应该相信「AR+工业」是一个有巨大价值的方向,并且正在高速发展,要知道在一年前,不少AR演示还都是在PPT中,而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基于智能手机、平板、AR眼镜的工业AR应用。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工业4.0」正在紧紧拥抱AR。


谢邀!

我非常理解老哥的心情和疑问,过去VR各大厂商、业界、新闻媒体和金融市场对VR一度十分看好,并且热捧。但经过市场的验证后,转眼间就沉寂下来。众多大厂花重金研发的VR设备大多销量不佳,例如HTC曾希望通过VR翻身,终于也是折戟沉沙,HTC VIVE销量可怜;HTC也因为这个更陷入财务危机,最近刚刚出售了手机核心技术团队续命,让人唏嘘。

看过了VR这几年的发展,确实让人不免也对AR的前景产生怀疑。而且如问题描述,现在市场上的应用很少,未来真的是否会像VR一样沉寂下去。这里我先说我自己一直以来的两个观点:我对AR的应用前景是看好的,并且认为这是未来的技术方向。但这之前AR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瓶颈。

先说说应用场景,相比VR,AR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可以一起看看AR的潜在应用场景(网路收集):

2分钟视频了解HoloLens的应用场景

另有媒体列举出了103种应用场景,但我觉得不会仅限于此:

可能是目前最详细的ar103个应用场景列表

说这么多场景,但目前AR要真正大规模流行应用起来,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设备和普及率。当前AR设备有头戴式眼镜和手机。其中头戴式眼镜属HoloLens体验最好,但其售价昂贵,其他眼镜可能目前售价稍低但都远远超过大众承受的能力,而且体验复杂。手机显然是目前最有可能短期内爆发的平台。而且Google和苹果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AR开发平台,未来通过手机让AR技术大规模普及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次AR目前普遍面临的技术瓶颈是实时物体识别能力有限(Real-time Object Classification),目前大家看到的ar应用都只能识别墙体和地面,这是因为墙和地面容易识别。一旦遇到复杂的实体,目前技术无法识别。但是值得期待的是,ai的指数性发展是给未来解决这个问题带来希望。大家从iphone最新的发布会上可以看到,新的iPhone面部非常精准;又例如谷歌之前推出了识别各种花的应用,都在告诉我们ai的发展会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是AR内容的生产成本,这里说的是做一款ar应用(一款体验好的应用不提),要需要花费数十倍于目前开发一款普通手机应用和游戏的成本。不管在设计、交互、动画和技术后台,目前AR的门槛很高,这就让很多看好这方面技术的团队望而却步。但这些随著目前苹果和Google正式发布AR开发平台,我们相信未来这个门槛会降低很多。


谢邀。从ARVR一开始的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到现在的备受关注,作为国内比较早期关注并从事ARVR的开发者,我深感欣慰啊。这里主要聊聊AR。我建的AR学院论坛,slogan就是「从这里感触未来」,基本可以表明我的态度。AR是一门很有趣很有意义的技术,尽管目前缺少一些能够打动人的应用,但是这项技术的未来还是值得肯定的。目前AR技术的载体多是手机或者pad,国内外也有很多厂商在研发AR头戴设备,我更看好后者。当结合AR技术的硬体平台起来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就不会问AR有什么用,就像现在人们不会问,手机有什么用的问题一样。

推荐个视频,过过眼瘾:

视频封面

微软增强现实眼镜HoloLens宣传片_腾讯视频v.qq.com视频


好问题~

要想知道AR有什么用,必须先知道AR的定义是什么,AR的本质是什么?

0.AR的定义是什么?

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By 度娘百科

Augmented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AR) is a live direct or indirect view of a physical, real-world environment whose elements are "augmented" by computer-generated or extracted real-world sensory input such as sound, video, graphics or GPS data. It is related to a more general concept called computer-mediated reality, in which a view of reality is modified (possibly even diminished rather than augmented) by a computer. Augmented reality enhances one』s current perception of reality, whereas in contrast, virtual reality replaces the real world with a simulated one.[1][2]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are typically performed in real time and in semantic context with environmental elements, such as overlaying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like scores over a live video feed of a sporting event."-----By Wikipedia

1.AR的本质是什么?

【定义】AR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工具

生产力的四大基本要素:自然力、劳动力、社会结合力和科学技术力

AR的本质,和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互联网、PC、手机一样,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力的具体表现,都是我们用来改造世界的先进工具。

举例:

靠著水流和风帆行船,用的工具是自然力;

靠著纤夫拉纤逆水行舟,用的工具是劳动力;

靠著内燃机航行,用的工具是科学技术力;

2.AR从哪里来?

所有工具都是人类自官能力不足的外延;

眼镜是眼睛视觉能力不足的外延;

衣服是身体保暖能力不足的外延;

交通工具是人类行动能力不足的外延;

计算机是人类计算和存储等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智能手机是人类计算、通信等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AR是人类视觉、计算等诸多能力不足的外延;

3.AR的生命周期?

大部分的消费类的科学技术力工具的生命周期,都基本上遵循以下几个阶段:

①理论原型→②技术原型→③小型化→④商品化→⑤大规模普及→⑥被新工具取代而消亡;

以上各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螺旋反复的演化;

4.AR现在怎么办?

AR目前正在处于②③④的第一次迭代过程中,远没到⑤的阶段,多给它点时间;

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就不要对它有过多的妄念,哪怕是现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手机,从1957年至今已过去了整整60年,也经历里漫长的迭代和演化。

5.AR到底有什么用?

AR是人类大脑能力的外延具象化的生产力工具,大脑能干什么,它就能比大脑干的更好。


在ARKit和ARCore发布后,很多公司开始著手开发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游戏。就目前来看,世面上的游戏还比较简单,技术上还属于入门阶段。让大众开始了解这一技术的原理,而且研发团队也开始了解技术的方向和摸索各种的可能性。

内容问题,更直接的说即 3D 模型问题,因为 AR 带来的是全 3D 的世界,而之前图形界面对应的核心内容是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内容目前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放置在 3D 世界中,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仅仅是把 2D 世界的内容移植到 3D 世界,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想呈现一个好的 AR 体验,3D 模型的供给就是基础中的基础,目前除了游戏或电影领域有大量的人工 3D 建模师以外,在其他领域几乎很少,之前国内知名的几个电商平台都发布过商品 3D 化的计划,但是目前线上可以看到的 3D 产品依然很少,也侧面说明 3D 化工作的难度。

AR 毕竟不单单是一个游戏工具,除了游戏外,想真正作为一个基础工具解决实际需求,那么必须有更快捷的方式来生产 3D 模型。说到这里这自然会让人想到三维重建,当下三维重建的硬体和软体都有很多,但是都还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的状态,或者说足够便利的程度,除了成本相对较高外,三维重建的流程还没有标准化,不同演算法和硬体对于三维重建的对象和操作人员的技术也有一些要求,这就导致三维重建目前还是一个学习成本较高的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普及。

从 AR 行业来看,我认为 ARCore 的发布代表 AR 技术全面进入 C 端,后续会是内容和技术互相促进,更新迭代的时期。在 AR 眼镜到来之前,手机端是一个不得不做,并且值得做好的平台,希望 Google 和苹果可以保持良性竞争的关系,为大众带来体验更好的技术,同时也希望开发者们可以喜欢 AR,带来更多有价值的 AR 应用。

--------------------------------补充说明-------------------------------------

刚刚在淘宝众筹出现了一款应用AR技术的建模硬体产品,能够解决3D模型的供给侧问题,让三维模型真正变成一种能够普及的内容生产方式。希望这个工具能如其所说的变成一个有效的工具来带动AR市场的发展。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