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期 ·

一直以来,我们总在描画中国精致生活的样子,但究竟什么样的精致生活,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像或触碰到呢?

或许,把精致生活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会是一个好方式。于是,有了这个新栏目:「物道生活家」。

今天我们来聊聊袁枚,他是个怪人。

可是,他很懂得吃。

嘴馋如物道君,民以食为天。

每个喜欢吃的人,不一定很懂得生活;

但懂得生活的人,一定很欢喜吃。

图片来源于网路

袁枚怎么怪?!

他九岁读诗文,十二岁考中秀才,算得上小神童一个,二十四岁考上进士时,连乾隆皇帝都看过他的文章。

后来他外调当地方官,不怕权贵,做出不少政绩,看上去也仕途坦荡,他却在三十四岁辞官,理由是父亲过世,要回家侍奉母亲。

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南京买了座园子,叫「随园」,从此过上了五十多年悠悠哉哉,吃喝玩乐的日子。

袁枚怪,怪在他有才却不以谋进取,怪在人人都争青史留名,他却想著归隐做个富贵闲人,而且还真做了大半辈子。

▲ 袁枚画像

「随园」是什么地方?

据传这是曹雪芹家族园林中的一部分,据说还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

后来曹家被抄家后,转手到了隋赫德手里。但隋家也被抄家了。等到了袁枚买时,不过是座破园子,「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 清 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部分

但袁枚会生活,在园子里开出池塘,建起楼台,搬来怪石,还亲手种下数竿绿竹,诗云: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于是,很多人都很想来随园看看。袁枚也是怪得很,别人总是把自家园子自家赏,他却不。

随园没有围墙,谁都可以来游赏。他还写上一副门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这下子,每逢佳节,游人如织。那大家来了,总要吃吃喝喝吧?袁枚的另一爱好兼特长:吃饭,就派上用场了。

这位读书人,人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最后才是读书。

人把时间花在哪,生活自然就回馈什么。他对美食的精益求精,让随园简直成了盛清时期的私房菜馆,气势完全不输今天的网红店,都闻名江南了。

▲ 清 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部分

可是袁枚家的菜为什么能那么好吃?

因为他嘴刁,会吃,所以也网罗了众多好厨师。

听到谁家的厨子好,他就要上门请教。若是女厨娘,他还会用轿子请过来。

最出名的当属名厨王小余,两人可谓饮食上的知己。

据说第一次见面时,袁枚问他,「听说普通的原料能被你做出美味来,比如几个鸡蛋你都能做出不一样的美味来?」

王小余答道,「好菜不取决于菜的价格,只要手艺好,几棵白菜一点芹菜都能做出美味来。」

图片来源于网路

王小余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会自己买菜、切菜、掌勺。他对美食有一套讲究,懂得揣摩食客的心情,投其所好,以辣味刺激食欲,以酸味解除烦腻

这些想法也影响了袁枚,他在《随园食单》里也写下了许多想法,比如咸的菜要比淡的菜先上,没有汤汁的菜要先上,天底下有五味,不可以都用咸味来概括……这也离不开王小余一日三餐的启发和交流,《随园食单》也堪称清朝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厨师手艺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余一直坚决不走。

有人问他,「你这样的才能,不去豪门做事,却选在随园里终老,这是为什么呢?」王小余淡淡地说了句,「知己难,知味更难。

图片来源于微博「风一样的婶子」摄

好一句「知味」,想来在王小余心中,随园主人袁枚是个晓得食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若非如此,他才懒得留在随园,真乃至情至性之人,这也与袁枚的性格不谋而合。

可惜的是,王小余只在随园做了十来年,便因病去世了。

后来袁枚每次吃饭时,想起他都会掉泪,就写了篇《厨者王小余传》,以此希望他能被后世更多人知道。王小余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厨师。

? 图片来源于网路

袁枚有什么毛病被人诟病吗?

袁枚在诗歌上主张「性灵说」,人也是活得真实。比如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好色风流,这点也常被人批。

他虽然写下了这本《随园食单》 ,被称为是古代烹饪著作,有些菜单还人人可以照做。但他本人根本不会做菜,因此也常被人诟病,到底算不算懂吃的?

物道君觉得,袁枚当然只是美食家,不是烹饪家。他对美食的爱,源自对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他活得很真实,也活得自在可爱。

据说有一次,他在某户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凉粉,且有淡淡清香。

打听到一家小店出品后,他就跑去那想问清楚做法。

店家是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诗人袁枚,有意刁难,就说这技艺赛过千金,怎么能随便告诉别人?

袁枚一听就急了,问要多少钱才可以说,自己一定出。老人家便开玩笑说,「这是金不换!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你是否愿意为这豆腐三折腰?」

袁枚二话不说,马上弯腰三鞠躬。这下子老人家觉得自己玩笑开大了,也觉得愧疚,就把秘方都告诉了袁枚。

这是袁枚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他对豆腐绝对是真爱,不仅爱吃各种做法的豆腐,还会记下不同人家里做的豆腐,比如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程立万豆腐。

图片来源于「young_studio」摄 ? 图片来源于「killway」摄

「食色性也。」食,本是人之常情,但又有多少人会为它做到极致。大凡能称作美食家的,也就是百来年里出那么一两个。

毕竟,在多为了果腹的三餐中,有多少人能细细咀嚼?所以,王小余那句「知味更难」,可能也是万千食物的心声细语。

所以,袁枚也是个真实可爱的人。他既耽于声色味的欲望里,却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

图片来源于「风一样的婶子」摄

在这里,并非提倡我们都要过袁枚的生活,而是认同、欣赏他对美食的热爱、对美味的孜孜追求、对美好生活的从不懈怠。

世间美味万千,若你我都能细细咀嚼,慢慢体会,就算做不成美食家,也能多吃点美食,活出点真味,不也是妙事一件?

图片来源于「风一样的婶子」摄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袁枚是个好色的人,一生至少娶了六个小老婆。他也是个非常看重亲情的人,除了送房子给外甥,还以一己之力供养了一个侄子、两个侄女、三个寡居的姐妹,妹妹和侄女出嫁时的嫁妆也都由他一手操办。他又非常看重友情,朋友程晋芳生前欠了他五千两银子,始终还不起,程晋芳死后,他前去吊祭,将欠条在灵前一火焚之,后来又将程的遗孤抚养成人。

很多人喜欢袁枚,清人孙星衍给他立传时写道:「枚长身鹤立,广颡丰下,齿如编贝,声若洪钟。」高个子,宽额头,牙齿洁白,嗓音浑厚,简言之,是个大帅哥。

也有很多人讨厌袁枚,例如刘墉任江宁知府时就说袁枚好色贪淫,人品下流,做事无底线,有伤风化,要下令把袁某赶走,不许在南京居住。

广东学政李调元(前述食谱《醒园录》的作者)给袁枚写过信:「调之倾慕先生者,已十余年于今矣。」说明对袁枚非常倾慕。而袁枚的半个老乡、绍兴史学家章学诚则说:「此人(指袁枚)素有江湖俗气,故踪迹最近而声闻从不相及,……此人无品而才亦不高,童君视此人若粪土然,虽使匍匐纳交于童君,童君亦必婉转避之。」这里的「童君」就是《随园食谱》中会泡烧酒的绍兴画家童二树,袁枚在文章里说自己跟童二树交情深厚,而章学诚则认为袁枚在说瞎话,童二树根本不屑于跟他结交。写《儒林外史》的作家吴敬梓也在南京定居多年,绝口不提袁枚一个字,大概也是因为不屑。

袁枚出身于师爷家庭,他聪明,精明,文笔一流,结交高官的水平也臻于一流。他虽然辞官隐居,但是跟总督、巡抚、知府、县令等在职官员却频繁往来,正所谓「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另外他也结交富商,例如将堂妹袁棠嫁给了六十岁的扬州盐商汪孟翊,还跟一位姓程的盐商联手做生意。他的文集中有许多墓志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给盐商写的,由此收获大笔酬金。

他手眼通天,他精打细算,他通过做官、为文、收弟子、打抽丰、放高利贷、入股盐商、出租农田等等手段聚敛钱财,以此维持他优裕的富贵生活,同时还要接济他庞大的亲朋网路。

他绝对不小气,对家人、亲戚和朋友都很好。他将父亲奉养到七十多岁,将母亲奉养到九十多岁,将一个过继的儿子和一个亲生的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是孝子,是负责任的父亲,是亲切的兄长,是大方的亲戚,是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哥们儿。但是对于穷苦百姓,他没有同情心,绝对不会在慈善事业上花一分钱。

他在《随园家书》中写道:「今年所遇之荒年,所处之恶境,是七十年所未有者。三山街一带乞丐数千,牵衣拦轿,半求半抢,我有戒心,已一月有余不出门了。……此处如亳州,人肉卖十六个钱一斤,有夫食其妻者。仪征人肉卖廿四个钱一斤,有父食其子者。南京城内,乞丐如云,打抢成队,我已两个月不敢出门矣。」那时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江苏大旱,饿殍遍野,父子相食,饥民成群结队涌入城市乞讨,而袁枚高卧家中,安享尊荣,唯恐被乞丐抢了钱财,却不肯建一座粥棚救济灾民。

《随园食单》写于袁枚晚年,从中可以看出他精致的饮食生活、潇洒的人生理念、高雅的审美趣味、深厚的官场背景,也可以看出他对升斗小民的鄙视、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