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世界观,它记载了40多个国家,300条水道,众多的神话人物和草木鱼虫鸟兽矿产等等不一而足。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龙生九子以及黄帝大战蚩尤这些著名的故事都被记载其中。不光是成年人,即使是小朋友翻开《山海经》也会感到新奇。

里面有民间传说家喻户晓的神仙妖怪,比如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住在昆仑山西北角的西王母,骑在白马上的桑蚕女神,追逐太阳的夸父,没有头的巨人刑天。可以算是中国先民们初始世界观的体现。


我个人观点,它类似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地理世界观,《山海经》我真正看过的只有上古神兽的描写,看似荒诞,介绍一个神兽甚至只有三言两语。

但写的就像作者亲眼所见,山海经这本书,对地理位置的描写要比神兽写的要真实可靠多,把地理位置划为五服五个部分,以远古华夏的帝都作为起点做半径,然后以这个点划分。

比如这里离都城是100公里为一服,很像今天的北京三环五环划分,但是五服可是比三环五环半径大很多,甚至延伸到了今天其他国家的地区,大部分可信有理有据,但现在的山海经是后人七拼八凑写的,和永乐大典一样,没有全本。


如果《山海经》的珍禽异兽是中国独有,那么如何解释古埃及,两河流域,地中海文明也有珍禽异兽?所以,《山海经》是写真尼比鲁星所见所闻。

可能尼比鲁人的各领域都登峰造极,早期和人类混居,教导人类知识时,也显示他们的基因工程登峰造极,可造出混合动物或人,都是他们可能有人造虫洞,随时与母星沟通?看了他们留在地球的遗迹,什么可能都有,难怪所有顶级科学家最后信神了?因为这些可是科学解释不了的!碰到尼比鲁人留下的神迹,一切所学知识都要归零了!

只有一件事,他们好像不是神,他们也会死,留在秘鲁星门附近,那么多长头的遗骸。


《山海经》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地理、历史、神话、宗教、科学、文学等,可以说的当时一部对当今世界总结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伟大著作。

这部著作也代表的古代中国人在局限性视野和思维之内的世界地理观,这种观念也是古代人的哲学观念。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人类是聪明绝顶的高级动物,从他们诞生之后,就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为什么我出现在这里,这是哪儿,我是谁,从哪里来的?一系列疑问充斥著他们的大脑,每天满足吃喝之后,寻找答案就是他们的目的。

候鸟有迁徙,人类也有迁移,只是鸟儿只知道迁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迁,人类就不一样了,他们做一件事情就要刨根问底。小孩问大人:为什么我们天一热就沿著河往西走呢?大人说:因为天热就要下雨,下雨河水就会淹死我们,西边高,我们往这迁移就不会淹死。小孩问:为什么天热就要下雨?为什么小雨河水就淹死我们,我们是怎么被淹死的?我们死是什么,死了要去哪,既然我们会死那我们怎么来的?西边高,南边和北边为什么不高,高处的东西叫啥,它是怎么出现的?

好嘛,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大人打断了小孩,不觉自己陷入深思:对啊,为什么呢?

一个人想为什么就算了,人多了去想为什么就该找借口解决了。于是人们开始讨论,去实践调研,然后记录,慢慢想的多了,解决的问题就多了。问题解决了不能就这样算啦,得记下来啊,不然后面的小孩还得问,时间久了,这些想法就被专人汇总起来,《山海经》蓝图就形成了。

这是我们的世界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话古兽。虽然很多地理事迹与现在相差很远,但考虑到古人的涉足距离,科技能力,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我们现在了解的宇宙,在多少年后也许被推翻。

书里面记载最多的便是山,古人对山有很崇拜,山在他们眼里永远是神秘的,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古代的神话也离不开山,因为充满了无限的想像,直指云霄的山头,玄妙未知的云海,烟雾缭绕的森林,黑暗无底的山洞,这些让他们猜不透的自然现象便促进了人类想像力的发展,于是神灵诞生了。

古人是对神灵有所向往的(山海经里记载著各种神话人物),他们认为世界都是神灵创立并赐予人类(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的生死被掌握著,人类的命运也被控制著,唯一能做的就是积善成福,妄求在下一个六道轮回中有一个好的归属。

半唯心主义哲学

《山海经》记录的世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高山是守护神,黄河是母亲河,土地是上天对人类的给予,花鸟虫鱼是人类的陪伴。古人对世界是感恩的,他们的生老病死都是上天赐予的世界所养育的,这个世界有他们发掘的,有他们未知的,但世界的构成和运转规律在他们心中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充满想像的半唯心主义理论正是他们心中的大众哲学。


目录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一分钟了解《山海经》

109.9万 1"14"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里面太多的山神,太多神,神话传说,应该表明世界是由神在控制的


山海经图绘制的是上古华夏大地的山川河流并在上面标注了山川的名称,然后在山经中记录具体每座山的矿产资源与动植物,最后在华夏周围绘制相邻国家的奇异风貌,并在海经中做简短描述,当然也有可能海经的描述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山海经只有山经跟地图,海经内容只不过是简单的绘制在地图上面。现在都认为山海经被后人多次修改过,由于古代地图难以保存,所以很有可能古人将山海图中邻国的人和物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海经部分。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第一大奇书,这本书奇在很多地方,创作年代不详,创作人物不详,描绘的很多东西事物故事有些很是荒诞怪奇,却又有些关于山川的地方,今天还能对上号。

《山海经》就像是一部记载中华古代地理的书籍,有山川地理、民族文化、族群祭祀、巫医草药、动物植物、奇物矿物、古人生活、神话传说,时间跨度也很大。尤其是神话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流传深广的神话。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差善走。郦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这是《山海经》的首篇,《山经》中的《南山经》,写的是南方的山脉,鹊山山脉中的招摇之山。不但将地理位置解释清楚了,还说明了其上的物产,桂树,金属,矿玉,祝余草,迷毂木,狌狌兽,郦麂水……等

《南山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世界观呢?犹如亲临,就像是经过实地考察过一般。对其中山川地理,草木矿兽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生动详尽,使得即使我们现在读来还有一种亲临南部众山脉的感觉,《山海经》其他部分也一样。

整本《山海经》描绘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奇书,它的世界观是相当宏大的,整体来看,从某方面来讲在地理上甚至超脱了如今的中国实质疆域,而且很多记载的地理,在今天看来很多也是很符合的。

《山海经》的世界观,描绘的显得很真实,无论是前面说的山川地理,族群祭祀,还是飞鸟走兽……甚至是那些神话传说,都显得过于真实。

在我看来,《山海经》在当时,应该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所猜所感……所真实描绘出来的当时世界中的人文地理,神话传说,自然敬畏等等。

有一种说法,《山海经》开始时,是壁画图文的形式,刻画在墙壁或者石壁上,作者非是一人,而是多代人传承补充,而且这样的地方应该不止一处。这里说的壁画图文,并不是说单纯的图画文字,而是说图画完整,但是只有简单的零散文字。后来根据众多的壁画图文,才有专门介绍图画的文字篇章。进而图画,文字篇章一起流传。

再后来,因为时间久远,传承断续,天灾人祸,战乱荒年等原因,慢慢的图画部分几乎全部遗失,就是文字篇章也是不全。现在《山海经》里面的图画部分,据说是后来又根据搜集到的文字篇章重新描绘出来的,早就失了本来真实的深奥原味,变得更简单容易理解。

简单来讲,《山海经》世界观,读起来很真实,所有描绘的东西,读起来就跟真的似的。

《山海经》不愧是中国古代神话第一大奇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第一大奇书,这本书奇在很多地方,创作年代不详,创作人物不详,描绘的很多东西事物故事有些很是荒诞怪奇,却又有些关于山川的地方,今天还能对上号。

《山海经》就像是一部记载中华古代地理的书籍,有山川地理、民族文化、族群祭祀、巫医草药、动物植物、奇物矿物、古人生活、神话传说,时间跨度也很大。尤其是神话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流传深广的神话。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差善走。郦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这是《山海经》的首篇,《山经》中的《南山经》,写的是南方的山脉,鹊山山脉中的招摇之山。不但将地理位置解释清楚了,还说明了其上的物产,桂树,金属,矿玉,祝余草,迷毂木,狌狌兽,郦麂水……等

《南山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世界观呢?犹如亲临,就像是经过实地考察过一般。对其中山川地理,草木矿兽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生动详尽,使得即使我们现在读来还有一种亲临南部众山脉的感觉,《山海经》其他部分也一样。

整本《山海经》描绘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奇书,它的世界观是相当宏大的,整体来看,从某方面来讲在地理上甚至超脱了如今的中国实质疆域,而且很多记载的地理,在今天看来很多也是很符合的。

《山海经》的世界观,描绘的显得很真实,无论是前面说的山川地理,族群祭祀,还是飞鸟走兽……甚至是那些神话传说,都显得过于真实。

在我看来,《山海经》在当时,应该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所猜所感……所真实描绘出来的当时世界中的人文地理,神话传说,自然敬畏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