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后台听到一些妈妈担心自己孩子的社交:

“我家孩子很胆小,有时候别人问他问题他都不敢回答,说实话我挺担心的。”

“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内向,到公园都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以后的成长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天生的气质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01

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特点:

1岁前:最爱家人,无朋友概念

1岁前的孩子暂时没有朋友的概念,但是对家人的陪伴需求却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大声吼叫、哭闹,直到家人出现了,小家伙立马从“暴雨模式”转到“晴天模式”,真是说变就变。

1-2岁:“撩一撩”同龄小伙伴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逐渐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强烈,仅仅停留在见了面以后,看心情“撩一撩”的状态,不见面也绝对不会想念。

此时孩子的社交仍以家人为重,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有独自玩耍的能力,只要家人在旁边,即使不陪玩也不会大哭大闹了。

2-3岁: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相互模仿对方的行为,但还是以自己玩为主。

看到这里,有些宝妈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哦!孩子3岁前都是不需要朋友的!

那就错了!

这个阶段恰恰是宝宝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家人此时的行为对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不久BBC发布了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研究结果说明:小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社交的那部分就开始启动了。

在《北鼻异想世界》的第二集《融入社会》中,实验对象是刚出生一周的Arthur,科学家Sarah Lloyd用最前沿的脑部扫描仪分析Arthur的大脑。

扫描数据显示:

当Arthur看到代表非社交刺激会旋转的机械玩具时,他的大脑活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而当Arther看到代表社会刺激的人脸时,他的大脑的后颞上部(大脑负责社交功能的一个部分)开始变得活跃,积极地回应所看到的人脸。

科学家称只要是对人脸做出反应就说明大脑负责社交的部分已经启动,他们已经准备好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建立将来社会关系。

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就可以做起了。

02

如何培养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1、注重与孩子最初的交流

儿科医生提出,在宝宝0-6个月阶段,父母和宝宝的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多对着他们笑,多跟他们说话,这不仅是我们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也是激发他们负责社交能力的大脑区域的好方法。

除了和父母的交流,在出生后的三个月里,宝宝开始对其他婴儿感兴趣了,会发出“啊啊”的声音等来表示欢迎,这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

这个时候,可以让宝宝多和其他同月龄小朋友在一起,也可以玩照镜子的游戏,这些都是最早期可以帮助孩子增加更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好奇心的好方法。

2、给孩子营造安全的氛围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其次是家里的其他成员。

妈妈、爸爸、祖辈的及时回应、抚摸、亲吻等,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能让孩子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不畏惧探索外部世界,更愿意亲近其他人,并建立良好关系。

3、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要小看那群“穿开裆裤的”,孩子1岁半开始,便可以学习自己扔纸尿裤了。

同样地,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把钱递给收银员;去麦当劳吃饭,可以让孩子去跟姐姐要多一包番茄酱;孩子很喜欢小伙伴的玩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问,或者用玩具交换。

当孩子在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和周围人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4、不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

一般地,大部分孩子在3周岁前后才进入分享阶段。

因此,3岁前孩子和同龄小伙伴之间最常见的冲突便是抢玩具。

这个时候不必急于干预孩子之前的冲突,更不必于为孩子“出面”帮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

孩子间有自己的规则,要相信他们可以做自主解决好矛盾,大人只要稍加引导即可。

过分干预,只会让孩子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依赖家人来解决,自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形成挫败心理,畏惧社交。

5、独自游戏与合作性游戏相结合

3岁前的孩子主要以独自游戏为主,但这时候他们多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如躲猫猫、滚小球、排排坐等。

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同龄的小伙伴交流、互动。

6、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条件

1岁后孩子的社交圈会变广,邀请其他同龄孩子加入到玩耍,是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交参与意识的重要过程。

如果父母很少外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孩子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例如,傍晚可以多带宝宝到花园散步,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周末时间多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玩,克服孩子的“社交敏感”,激发孩子的社交兴趣。

03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我们还要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扫除不利于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潜在因素:

1、过度保护孩子

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两种:

一种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凡事给孩子出头。这种妈妈别说其他小朋友,连别的家长看到都会敬而远之;

另一种是孩子玩泥沙怕弄脏了手,孩子爬在地上怕感染了细菌,经常限制孩子的活动。

久而久之,孩子在参与一切的游戏之前都会战战兢兢放不开,更别说融入到朋友圈里面了。

2、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孩子敢于接触家人以外的人群,这部分力量正是来自于他身边最亲近的人。

“我的孩子很胆小”、“我的孩子不爱说话”、“他一直很害羞”……在孩子身上贴这样的标签,无疑是给孩子的社交能力打了一个负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社交家”,每个孩子都是从羞涩到开朗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支持,有了这样的力量,孩子才能勇敢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快乐妈咪说

不要以为孩子小,培养社交能力不重要,等到你真正开始担心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要知道宝宝们的社交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妈妈们还是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创造合适的条件,给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空间。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