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分析及思考產品時,就應該從“迭代”切入,看到產品設計者當初的格局。本文以該方式,思考K12在線教育“第一”的產品——作業幫。

產品迭代設計:解說“作業幫”,培養演化思維

產品思考之道

看今日的微信、抖音、支付寶,我們都清楚互聯網極具網絡效應及品牌效益。故當一款產品發展形成爲SNS時、擁有粉絲屬性的用戶時,這款產品就越發顯現馬太效應。對此,每一款從0做到“第1”的產品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2018微信7.0版本上線,2019微信公開課張小龍如約而至現身解說微信7.0版本的產品觀,4小時的演講似乎平息了我們對微信改版的吐槽與”質疑”。作爲用戶的我們,其實不管面對哪一款產品,我們對該款產品爲何這樣設計及迭代都不太理解。

但身爲產品經理的我們,在看待產品時我們應該透過表象看到產品深層次的東西,所謂深層次無外乎是進一步洞察產品背後的隱性框架與設計理念。當然,只要我們不是這款產品的設計者,我們就不能精準的認知它;不過,也不是無跡可尋的。

其實,設計及迭代的中心法則就像張小龍說的“微信在與時俱進”一樣,我想每一款產品的設計及迭代都會遵循時間所帶來的變化而進行產品調整與更新。

隨着時間的推進,當下所處的人及環境都會變,所以要想設計出具有生命力且持續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就得與時俱進。

對此,如果想刻意練習產品感時,我們在分析及思考產品時,就應該從“迭代”切入,看到產品設計者當初的格局。這樣或許我們就能學習他們每次迭代產品時,是怎麼尋找那條最佳的存活路徑。通過此種方式來訓練自己的演化思維。

現在以該方式,思考K12在線教育“第一”的產品——作業幫。

產品誕生之際

需求是產品存在的原因,每一款產品誕生都離不開需求驅動,但產品不是需求的必要。換句話說,一個需求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案,面對不同的用戶羣體,他們選擇的解決方案(產品)也就不盡相同。

這也就衍生出“產品定位”的說法,產品定位也就讓我們清楚產品要服務於誰、目標用戶是誰,產品解決用戶什麼問題,他們有什麼偏好;其實也就是做產品的三個要素:做給誰,做什麼,做怎樣。

回到2014年K12在線教育賽道,我們看看“作業幫”的定位。先來回顧一下當時的大背景,2013在線教育的元年,但真正實現井噴式的增長是2014年。也就是這年,微博式學習社區產品的“粉筆網”、擁有海量題庫及課件的“梯子網”宣告over。

於2014年1月發佈App的作業幫,在當時的形勢下它看到了什麼,又想做什麼呢;有涉足K12賽道動機的作業幫當然會進行市場及產品的考量,所以他們勢必會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與思考。

現在,假設我們置身於當時幾位創始人的頭腦風暴中:

  • A:我們要做一款什麼樣的產品?
  • B:“互聯網開始滲透教育,那改變學生學習心理及方式、改變知識傳播方式、讓資源最大化,或許適宜”。你看我給你們分析一下,“在真實環境中學生沒有足夠自信去表達觀點且沒有權利選擇教師容易造成厭學心理;線下傳播講授知識易受時空限制且覆蓋面窄”發現問題了沒,那我們就做一款可以滿足“讓學生更輕鬆的交流表達觀點,讓資源覆蓋更多學生,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及學習資料”需求的產品。

這大致也就是粉筆網的產品定位:做連接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學習服務社區。

  • C:當下學生有分享的習慣嗎,學生分享的資源能保證質量嗎,教師有足夠多的時間與找到他的學生進行互動嗎,互動能給到學生多少啓示。這樣學生願意留在平臺嗎?

或許這就是粉筆網不能持續運營的原因。

  • A:我是這麼想的“階段性的考試、線下的資料,無法隨時隨地滿足學生對刷題的需求”我們是不是可以提供豐富的題庫,試題供他們練習,讓他們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這大致就是梯子網產品定位:提供豐富的題庫滿足學生刷題的需求。

  • C:當下紙質資料稀缺嗎,學生買不起這些材料嗎,學生不能借用同學的資料(不同類型)嗎,學生利用課堂或者課下的時間練習不是更能充分利用時間嗎

梯子網可能沒有意識到當時學生的行爲習慣

  • C:我想大家主要是忽略了一個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痛點“家庭作業做不來、碰到不會的題沒有解析的沮喪”,你想要是有一款產品可以讓學生及時便捷的解決難題、不會的題,學生是不是更願意使用。所以,我們產品的切入點應該是提供一種可以把題目拍下來,上傳到平臺來尋求解答的形式及時滿足學生需求,形成答疑UGC社區。

這也就衍生出作業幫這款產品的最初定位:主打“問答”,讓學生提出的問題便捷及時的得到解答。

“從學生有什麼痛點”這個源頭出發進行思考,是一種很好定位及瞭解用戶的方式。但往往能找出破局點的設計者一定是把自己變成用戶,想他們所想。就像微信紅包的發現,就很好的給微信支付找到一個破局點。

產品迭代之路

2014這一年,作業幫圍繞“豐富答疑社區”這一個任務不斷強化,從答疑圈子擴展到更廣泛的社交圈子來提高用戶粘性,從單一的答疑方式到老師在線視頻答疑,以多元的形態來鞏固答疑社區的壁壘。——這就是他們當時的核心任務

一週年之際作業幫推出基於題庫的拍照搜題,與學霸君、小猿搜題呈三足鼎立態勢,各方都緊緊圍繞“答疑+題庫”不斷更新內容及技術。與此同時,他們只顧着在答疑方面自娛自樂就行了嗎

工具型產品變現難,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事實。但,帶來更大的挑戰我想應該是“答疑練習並不能吸引學霸的興趣,解答並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竅門,解答也並不能真正的提高成績”的問題讓他們面臨沒法拉新與留存的嚴峻考驗。

那作業幫如何再一次破局呢,依舊讓我們置身於當時產品經理們的“頭腦風暴”中:

  • A:詳細的解題過程爲什麼不能吸引學霸呢?
  • B:我想一個比較客觀的事實是,學霸學習自制力強,他們享受解答的過程,偏好與老師面對面的交流。
  • A:高效的解題效率,給學生節省更多時間練習更多題目,爲什麼就沒成績呢?
  • B:或許一部分學生沒有對知識進行吸收,沒有學習方法盲目刷題。
  • C:竟然學霸有更高的追求,那更優秀的老師是不是深受他們偏愛?竟然沒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何不讓老師根據他們情況來制定屬於他們的學習方法。
  • A:有可行的實現方案?
  • C:你看呀,線下老師資源不足夠給每個學生都進行1對於1的輔導,那線上有何不可呢;學霸在線下也不太可能隨時找到很多優秀的老師與他們交流,那線上也行不通嗎?
  • C:當下如火如荼的移動直播是我們的突破口;藉助內容豐富、靈活性高、互動性好的直播,用在線1對1的輔導方式,讓更多學生滲透進來。

也正因此,作業幫從“答疑”這一個點,不斷發展出UGC社區、題庫、1對1輔導、直播等這幾條線,逐漸形成一個服務體系的面。

這也證實了,令產品活下來並不僅僅依靠最初的那個點子,而是需隨環境變化而不斷演化。

產品升級之勢

似乎,在線教育又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同樣我們得把握當前形勢,那如今在線教育又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呢?

  • 政策:變革育人方式,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納入教育工作重點。這勢必會弱化應試教育體制給在線教育帶來的效益。
  • 技術上: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場景應用落地是大勢所趨;大數據技術爲導向的自適應學習應運而生;這將讓學習方式更加多元,讓個性化學習規模化成爲可能,這也勢必會讓海量題庫及線上1對1輔導、在線直播失去一定的作用。
  • 學生、教師、家長上:家長越加註重孩子興趣特長以及品行修養方面的發展,學生越加喜歡有創造性的事物,越加喜歡自由的成長。教師也越加願意擔起“授人以漁”的責任。這樣的觀念轉變也必然會讓素質教育不再口頭化。
  • 教育模式上:慕課的推進、雙師課堂的高速增長,那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智慧學習等新學習方式也未嘗沒有機會實踐。

如此一來,我們是該觀望還是參與進去呢?

附作業幫App迭代記錄:

產品迭代設計:解說“作業幫”,培養演化思維

本文由 @不一樣先生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