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辽南的,迈了腊月的门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开来,杀一头年猪,储备过年食用,洗洗刷刷,将所有的被套床单拆了,用洗衣粉泡好,端到村头的暖水湾里洗,这是泉眼水,在村里淌了多少年了,谁也记不清了,冬暖夏凉,冬天洗衣服不冰手,并且,天未亮就得去排队,否则,一天就过去了。

然后,再打扫屋子,用扫帚抚去屋角的蜘蛛网,打开窗户,跑跑一年的晦气,每个家具搬动一下,扫扫死角。

开始做年糕,蒸豆包了,将在田地里收回来的红小豆,泡了蒸熟,粘高梁米,或者是大黄米浸泡一宿,沥干水份,有用小磨粉成面,有用机器粉成面,锅里架上大竹笹子,铺上网布,扬一层粘米面,洒匀水,再洒上一层熟小豆,逐层有三四层了,盖上锅,蒸四十多分钟,起锅,待凉透,切成片,放在闲屋里冻,我们有时索性扔到房顶上,过年吃,寓意年年高。

我们也自己做豆腐,将自己打的黄豆泡一宿,磨成汁,在锅上方,吊上架子,用网布四角系好,将豆汁倒入,两人四下均匀摇起,最后用两根木板夹出残余的豆汁,很费力气的活,豆腐渣,团成团,扔户外冻上,炒雪里红吃也好,留著喂猪也可以。烧开锅里的豆浆,记得是八分开时,往里面点卤水,这时候,你看到豆花开出来,很奇妙,再将豆花水舀在网布上,四周抬到方木框里,上面压上重物,豆腐做成。

蒸馒头,蒸豆包,蒸神虫,这都是过年必备的。

走油,就是大家吃的油炸食品,有地瓜丸子,萝卜丝丸子,鱼丸子,肉丸子,用的都是自家榨的豆油花生油。

再就是烀猪肉,将年猪心肝肺,猪头,蹄子,大梁骨,统统一锅煮熟,

年三十中午,样样数数,切好装盘,炒十个菜,成双不成单,闲人出屋贴对联,贴挂贴,花花绿绿,煞是多彩,再支上一个灯笼竿子,挂上大红灯笼,传说,姜子牙封神,到最后,没自己的位置了,只好待在灯笼竿下面了。

晚上看春晚的有,打麻将打扑克的也有,团团坐包大年初一饺子的也有,嗑瓜子,糖果,炒花生,将祖宗宗谱挂在中屋堂上,摆上贡品,碗筷,香炉,上香,嗑头,半夜十二点发纸,放鞭炮,户户门前红飘舞,家家院里亮红灯,过年百神下界,地狱清空,都过年了。真是喜庆,好不热闹!

大过年的,全说过年话,唱喜歌,发压岁钱,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其实,我有多少年没在老家过年,自己都不记得了,很怀念那久远的除夕味道,这在城市里永远也体会不到,住在鸽子笼里,关上门,谁都陌生,吃个除夕饭还得到饭店里去,过年要的是年味,你有多久感觉不到年味了,欢迎大家聊几句。我是似水流年,免贵姓刘。


我东北老家过年很热闹,贴对。,剪窗花,买年货,烟,酒,糖,茶,鱼,蛋,肉,包饺子,做豆包。买冻梨,冻柿子。事先做好了,家人团聚一起,大年三十最热闹,没回家都很遗憾。给孩子发红包,打麻将,打扑克,真热闹,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零点钟声响起。吃饺子,这是我们那的规矩,必须零点后,意味著来年第一顿饭。开门红,孩子给老人拜年,赏压腰钱。真幸福的春节。

图片来自网路


感谢邀请。春节除夕夜,在我们这一晚上是不睡觉的。晚餐当然是吃饺子,吃完后,把瓜子、花生、水果还有母亲油煮的吃食摆放在餐桌上,男人会喝点酒,接下来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这一整天的电视几乎是一直开著得,每个频道都是喜庆的节目,营造著过节的浓郁气氛,等到夜里十二点,这是大节点,把早早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到院子里放,外面鞭炮声大作,人们都是这个点放鞭炮的,从十二点到初一早上,这段时间村里的鞭炮声音是不间断的,噼噼啪啪一直响,满村里都是呛眼的硝烟味道,那味道很好闻,因为那是过年的味道!这一晚,家人们都不会睡,看电视的打扑克的,实在困得不行,就不脱衣服迷糊会。这就是我们这里除夕之夜的过法!谢谢!


感谢邀请,春节除夕夜你老家怎么过法?我就来说说我们老家过年的风俗习惯,大年30要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干净,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我们那边基本上都是晚上六点左右过年吃饭,到年30晚上烧菜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拿出来,可能就是代表一年的辛苦和成果吧,一家老少都坐在一起吃饭,其他的菜都可以吃完,??鱼是不能吃完的,他代表年年有鱼,年30晚上是不吃鸡的,他代表鸡鸡荒荒一年,这都是老人传下来的规矩,吃过饭以后,家里的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要红包,然后把家里的水果糕点,都拿出来招待来拜年的人,过年30晚上的人不能早睡觉,可以和一家人打打麻将,来来扑克,看看电视,最好能熬到天亮,这代表你的能力很强,从年30到初一,可以过两个年的,还有很多很多就不说了,希望大家都来说说,你们那边的过年风俗习惯吧。


谢谢邀请!在老家过了十六七个春节除夕夜。从儿时记事起到离开家乡前,每年的除夕夜几乎都是一样的,炒菜、扁食、馍,条件不好时,灌点散酒,菜中多少有几片肥点的肉,白馍自然也不会多。条件好时,还是这几样,不过,素菜少了,满桌的鸡鸭鱼肉,散酒换成了瓶装的,扁食和馍也成了配角,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喝著,早时听著收音机,后来看著电视,东扯葫芦西扯瓢,这叫熬年。十二点时,出门放过鞭炮,大人们多都睡觉去了,孩子们则跑出拾炮了,直到初一早上下好扁食才会进屋。近年来,人们有钱了,年夜饭多在酒店饭店,年味越来也越淡了。


我老家在湖南湘中地区,我来聊一下我们那里过年的一些地方风俗吧。

先聊一下吃的,在我们老家有几样吃的都是过年前必备的.

一,熏腊肉,湖南的腊肉也是挺有名气的,过年前就杀好猪,然后把肉切成长条用盐淹上几天,挂在厨房炉子上面钩子上熏,一般挂上去了就一直不取了,吃的时候才取点,腊肉是除夕夜必备的一道菜,大块大块的腊肉和干辣椒大蒜一蒸出来,那个是真香,不过现在没那么好了,主要是猪也是饲料养的,熏肉也是急火,不像以前用松枝细火慢慢熏了。

二,蒸米酒,以前家家户户蒸,现在也是好多人懒了,干脆买点也不做了,因为蒸米酒时间要很久而且很废劲,米酒分为甜酒和老酒,甜酒几乎没多少度而且很甜好喝,老酒虽度数不高但一但醉了比别的白酒还醉的久,除夕都是小孩喝甜酒当饮料大人喝老酒好吹牛。

三,小吃类:有兹粑,麻糖,猪血粑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打兹粑了,很热闹的,因为打兹粑很废力,需要好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所以都是各家各户自米带米去集中在哪家做,烧火的烧火,淘米的淘米,加工的加工,以前家里都有那个大石槽,几个男的各拿大木根不停的在里面锤打,直到蒸熟的米被打成粑粑为止,女的在旁边再把它做成圆圆的形状,再晒干放到芸子里存放好,那时候除夕后去亲戚家兹粑是必带的礼品(白糖兹粑腊肉),不像现在,都喜欢买几箱水果拜年了。

我们那除夕夜吃饭跟很多地方不一样,我们大年三十那天白天是赶年集,下午是烧香放炮敬财神敬祖宗,然后是简单吃一顿,晚上必须有一个人守岁到天亮,反正我家都是我妈,我们那里吃大餐必须是过了十二点,而且是越早越好,所以一过十二点就会把全家叫醒开始放鞭炮烟花吃团圆饭。


东北过年除夕是要守岁的。除夕吃过晚饭后,全家开始看春晚,包饺子,饺子会包很多,把初一初五的份儿都包出来,放外面冻上。晚上要洗脸洗脚,换上一身新衬衣、新袜子,意味新的一年踩小人,保平安。11:30左右,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除旧岁,迎新年。放完鞭炮,开始吃饺子,吃猪蹄,象征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职位高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