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孩子学著科学实验的这幕,反而触发我写这篇『台湾教育喂孩子吃什么糖?』。(图/傅家庆)

图文/傅家庆

在我国小教室的黑板上,总是这样的一个画面:右边写著日期和值日生座号,左边则是我的座号。我在五六年级好像是十号,所以上面就是数字「10」,下面接著一大堆「正」字。因为老师要风纪股长,对于我每在上课说一次话,就记一次,最后就是一堆「正」字标记,最终治标不治本,老师也束手无策。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孩子在活动中学著科学实验学习最简单的原理。(图/傅家庆)

那些年,真是辛苦了教过我的老师们,他们和她们自己从师范体系被训练出「规矩」,却得面对我这位「不规矩」的学生,老师,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上课中总有一个人不停讲话,课程要怎么进行下去?套句老师当年常说的「你不要影响其他人上课的权益」。因此,童年老师对我说过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傅家庆,你给我滚讲出去(教室)」。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惧地举手发言,触发我想起自己被『禁语』的童年 。(摄影/傅家庆)

童年曾这样被「禁语」的我,长大后总想著台湾教育为何不鼓励学生举手发言?我自己是到三十岁之后,从跟我同样聒噪的外甥身上,才懂得老师当年的难处。然而,也是从我外甥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感受到当年不断说话的自己,只是希望找人「讨论」,讨论那些知识和道理。因著童年的些许遗憾,如今,当我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大方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心中自认的答案,总是既感到一点喜悦,又感觉到一丝丝羡慕。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台北市长柯文哲和顶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郭春樱共同出席开幕 。(图/傅家庆)

从小不善科学的我,上周参加了「第十届公益性趣味科学实验演示会及闯关活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举手发问的孩子们,是如此地自信、敢言,毫不犹豫。台上讲解科学知识的是人称街头科学家的周建和教授。他在台上说明水管是如何落入「线」阱?如何能靠著摩擦的「力」磨断一根PVC材质的水管?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周建和教授用简单方法解释一条棉线如何切割一根比线更粗的水管 。(图/傅家庆)

这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探讨棉线的重力后摩擦生热,便能切割物体。学生们经过周教授简单操作,了解到同一个摩擦频率里,拉线重量与摩擦次数成反比的关系,且发现管径越大、厚度越厚的水管,温度要更高才能切穿。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各中小学「科展」中经常所见的题目,也让我想起自己国小最害怕的就是「科展」,那真的是童年阴影之一。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当水管被棉线切割开的瞬间,参与的学生们大呼惊奇。这简单的科学演示,就像魔术表演般吸睛 。(图/傅家庆)

我对科学的惧怕来自不敢举手发问!记得国小某堂自然课,老师问了某个题目,要大家举手说答案。班上前几名同学都举手回答某个选项,而我却很自信地举了另个。接著老师很顺畅又自然地说「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天才』这么聪明,举这个答案」。正当我相信老师所言,以为自己将要答对之际,老师瞬间公布答案是成绩好的同学们所回答的那个,也就是我答错了。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童年的我,难有这样轻松接触科学的机会,对于孩子能这样轻松学习,既高兴又羡慕。(图/傅家庆)

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感觉,那么瞬间又那么深刻。我不解老师为何要那样「奚落」我。于是,当我看到这场实验中,学生们那么无惧地透过闯关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才更有感学习的真意。学习是什么呢?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对棉花糖吹气后又能吃到棉花糖,这项闯关活动吸引很多学生 。(图/傅家庆)

学习是在这个「共振吧!甜心」的闯关游戏中,学生们要学的是透过吹气,棉花糖会摆动回来,产生一段共振的波长,当棉花糖的「重力位能」,也就是摆动角度够大时,张开嘴就能轻易吃到棉花糖。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也像这样的摆荡?喂食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几何样式的水管造型,泡进肥皂水后产生多个『水面』,让小学生计算,考验对空间象限的观察力。(图/傅家庆)

学习是在这个「泡泡空间」的实验中,学生们要去计算这个几何样式的吸管,泡进肥皂水后拿起来,会产生几「面」?这是在学习水的附著力和表面张力。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在测试孩子的张力与受力?然后如泡泡水般,不小心就破了?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空气枪把塑胶杯喷倒,看似容易,实际上如何掌握力道和距离就是科学学习。(图/傅家庆)

学习是在这个「空气脉冲炮」的实验中,孩子手持主办的顶尖科学教育基金会准备的空气枪,透过施力将振波发射在前方的塑胶杯上,让杯子倒下。这看似简单,实际上一次就推倒的人不多,尝试两三次才成功的是多数。游戏看似简单,实际上推的力道和距离如何拿捏?这就是科学!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竞赛过程中,有人违反规定,被当场制止,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学习,(摄影/傅家庆)

于是,有人发现了一些诀窍:把空气枪靠近一点不就好了吗?是的,看似成功了。然而,马上也被发现违反了规定,立刻得到制止,要「偷吃步」的人退后,家回到同样的「起点」才是比赛的真谛。这学习的不只是科学,而是人生。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闯关竞赛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帮或不帮,往往两难。(图/傅家庆)

学习到的也是父母自己。在面对孩子该如何过关时,有的父母让孩子自己放手一搏,好与坏,孩子自己试过就知道。有的父母「放心不下」或者说认为孩子「不能输」,选择帮孩子一把,出手相助帮孩子完成闯关。孩子的成长中,如何收放,这不也是父母最难拿捏的课题吗?

▲▼             。(图/记者傅家庆摄)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辈子的资产,不论结果如何,陪伴的过程已经是天伦之乐 。(图/傅家庆)

在这一共十六个关卡的科学实验里,尽是学习的真谛:孩子学到知识,学到人生,父母学到相处,学到陪伴。过程中的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陪著孩子度过了一个周日下午。

▲▼             。(图/记者傅家庆摄)

▲ 所谓顶尖科学,不是菁英教育,而是人人都能接触科学,培养科学精神 。(图/傅家庆)

如顶尖科学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郭春樱所言:「我们给学生动手的快乐,从做中学,轻松得到知识和原理,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不管长大后孩子是否成为科学家,陪伴的回忆,无价。这也是顶尖科学教育基金会,连续二十年举办这实验的精神,正如挂在会场,引述诗人歌德的这句名言「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所谓顶尖科学,不是菁英教育,而是让人人都能接触操作到科学实验,从中培养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在自己未来的人生 。

▲▼             。(图/记者傅家庆摄)

相关文章请见『每天来点FU能量』(https://www.facebook.com/乘翼吻旅-252003672127643/?modal=admin_todo_tou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