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集文学、书法,绘画为一体的全才,书法造诣与苏轼不相伯仲,常与苏轼常在一起谈文论道,一次苏轼取笑黄庭坚道:『鲁直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回道:『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与米芾、蔡襄合称 苏、黄、米、蔡 书法"四大家"。黄庭坚的字自成一格,有骨有肉、苍劲有力,时而大开大合、时而轻松随意,无不显示出笔法之娴熟、用笔之巧妙…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试从从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力两方面讲。

1.文学素养

黄庭坚的文学功底毋庸置疑,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广为引用,所以说,有雄厚的文学功底做基础,其书法作品必然不会太俗,而是从骨子里发出一种文人气,一种洒脱个性。

2.书法功力

黄庭坚的书法,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独树一帜,其中《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其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著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荡漾而来。充满飞动之势,而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还有,黄庭坚大字行书也凝练有力,结构独特。

后世对其评价来看,他是北宋书坛的杰出代表,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砥柱铭》更是于2010年6月3日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3.9亿元,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可见黄庭坚在后人眼中的地位之高。

个人拙见,谢谢指正!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四人书法风格迥异,特具特色,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书法家就是这四人中的其中之一,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他生前与苏轼齐名,被人们世称「苏黄」,他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

图1:书法大中堂 立轴 水墨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 RMB  600,000-800,000,最终成交价格: RMB  600,000-800,000, 拍卖专场:北京鸿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05秋季书画精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 2005-09-24, 尺寸:174.5×2200px。

黄庭坚的文学造诣极高,他不仅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合称「一祖三宗,」还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门四学士。」不仅诗词写的出色,而且再书法方面也同样非常出彩,黄庭坚尤其擅长写行书,他所写的行书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他所写书法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综合了他自身的特长,他的行书更加注重内在精神的追求,在书法方面他极其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曾为《兰亭序》写下了一首赞颂的诗。

图2:黄庭坚(款) 行书札 镜心 ,最终成交价格:RMB  345,000, 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8-06-18, 尺寸:23.5×825px。

在书法方面,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轼的书法了,他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苏轼,但在苏轼的书法上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黄庭坚擅长写大字行书,他所写的大字行书苍劲有力,结构奇特,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有些,些许夸张的笔画,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字体的结构上,怀素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较大,但又与怀素的风格不同,黄庭坚的字体结构独特,在下笔的起承转合间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最擅长的用笔结构是将字与字之间的界限打破,使其重新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

图3:行书 十二屏 水墨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咨 询 价,最终成交价格:RMB  358,400,000, 拍卖专场:北京海士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0-12-30, 尺寸: 137×912.5px×12。

黄庭坚在探寻行书艺术的道路上,有著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要求,他在学习行书的过程中与自己同一时代的书法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吸收接纳,融会贯通,据为己用。也对前朝的艺术特点进行取舍,融入自己的创作风格中,这使得让他形成了具有鲜明独特风格的书法特点和表达形式。

图4:仁亭诗卷 手卷 纸本 ,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咨 询 价,最终成交价格:RMB  20,125,000, 拍卖专场: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 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8-06-24, 尺寸:33×5875px。

他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考的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天赋,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他在书法上的努力学习,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有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他对书法的追求:「学古、临摹、多看、多领悟。」他极具个性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还远播海外。

图5:草书千字文手卷 手卷 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40,000-12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224,000, 拍卖专场: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 2009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09-11-22, 尺寸:35×12400px。

图6: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150,000-2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172,500, 拍卖专场:北京诚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三周年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4-11-29, 尺寸:112×1000px。

图7:楷书五言诗卷 手卷 绢本 ,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5,000-1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80,500, 拍卖专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嘉德四季第二十五期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 2011-03-2, 尺寸:24×5625px。

图8:书法 册页 水墨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50,000-1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57,500, 拍卖专场:江苏真德拍卖有限公司 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5-04-25, 尺寸: 26×425px×16。

图9:行楷千字文卷 手卷 纸本,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30,000-5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34,500, 拍卖专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9-03-25, 尺寸:30×15325px。

古玩鉴定估价,小程序搜「芝麻开门收藏」!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大草有过人的果敢与放纵之能、阳刚之美。观《刘梦得竹枝九篇》,气脉连贯,气势宏伟,笔画如同钢筋铁骨般坚韧,行气跌宕变化,且上下字连笔富有不同的变化,连接巧妙,不是直接的一划而过,而是划出漂亮的弧度,有快有慢,避免了雷同。观行书《增张大同卷跋尾》,最为开张,笔长意亦长,字体充分舒展,长线条多,这种有效的延长是黄字的一种习惯,一种定式,使空间的划分及切割感特别强,又能使之不平白直露。空间的宽敞使笔画的安排更从容,运用果断老练。线条的舒展不以相互牵连为目的,每字独立,其笔力很能担当起欣赏者细细挑剔。如「一」字,在行笔运动中自然的、轻松的跃动了两下,颤动中有滋有味,体现了运动中韵律变化。要说不足之处:在《刘梦得竹枝九篇》中在末了的题字「刘梦得竹枝九篇... ... 未必能也」,这四行字的出现破坏了空间的协调,遏制了欣赏者的美好想像。在《增张大同卷跋尾》中,其用笔有过火之嫌,使夸张的线条走向反面,有些字末笔的抖动显得造作,如「长」字的末笔。全篇撇捺过于舒张,形成了一些平行的斜线,妨碍了全篇的生动。


黄庭坚书法具有「去俗」、「韵胜」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是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虽为苏轼门下,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如此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黄庭坚,也逃脱不了「俗」的困扰。

他下功夫最深是书法,草书为其艺术成就最高,他的经典书论中,核心思想是「去俗」和「重韵」。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总结老师的「韵」时说:「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简而穷理之谓韵」,「余意谓之韵」。

黄庭坚是如何「去俗」与「韵胜」 的呢?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也有书记载,黄庭坚的笔法突飞猛进的关键,是他于「后游荆,得名本《兰亭》,始悟古人用笔意。」

以上说法,不论是否客观, 想必黄庭坚在「去俗」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学习古人,变革古法,自创新法的过程。黄庭坚曾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已意成,久之或不自识。」认为自已「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于「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怀素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

可见,他在汲取前人营养的基础上,「夺胎换骨」,才真正体会到「去俗」和「韵胜」,这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黄庭坚的行楷大字在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书法的基础上,参以《瘗鹤铭》,形成了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看似「习气」重重,实乃精气神皆佳,已脱俗气。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得益于张旭、怀素,但与旭、素的豪逸放肆有别,在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中,笔笔实在、劲挺,横画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如图一,为黄庭坚《花气诗帖》,据说用一管硬毫笔作草,犹如刀削锥刺、如 「锥画沙,印印泥,」如同楷书作草,点画笔法精到,结体严谨,是为黄氏草书经典代表。而在《廉颇兰相如传》中,更能体现「去俗务尽」的韵味。如图二中,他力求把创作的自觉带进狂草境界,圆转处瘦硬婉通,盘旋飞舞,满纸龙蛇,通篇得篆籀之笔。显然抒情不如张旭,意造不如怀素,正是「不失其度」,而营造「韵胜」之格局,避免了落入旭、素之俗套。图三、图四《诸上座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已完全摆脱了张旭、怀素之束缚,笔力雄浑刚劲,笔势飘逸纵横,情急意迫,势如破竹,通篇神情潇洒,字间错位衔接,行距大幅摆动,产生强烈的的节奏和一泻千里之势。虽有人评论说山谷有刻意求工之作,难免亦偶见悉心经营之迹,实属为难,也并非俗气。


答:毋庸置疑,黄庭坚的笔法运腕用锋及使转线条极具个性和艺术性。但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且看书家学书经历及特点: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是「宋人尚意」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学习书法坚持恪守古人「锥划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之道,是书坛上精通笔法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善行、草,楷法亦能自成一家。书学从五代杨凝式开始,唐代诸多大家一直上溯到晋人二王,笔法深得唐褚遂良精髓,特擅长写大字书,但自认为「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过去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又从友人苏舜钦那里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其笔法之妙,晚年又从船工荡桨悟到笔法真谛,即以势运腕,以意为之控制笔毫,遂创大刀长矛、四面拓展呈辐射式的「黄体」书法,开后代用羊毫笔法门,苏轼形容其笔法为「树上吊蛇」。著有《山谷词》,书法代表作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帖》等。其主要书法风格是: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有「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之誉。

从以上学书经历和成就看,「黄体」的大刀长矛并非是作者肆意创新,而是有法有规都有出处的,因此其艺术性也是毋庸怀疑的。

但欣赏宋人写的书法,必须首先了解「宋人尚意」其中的真正含意,这就需要先讲一讲宋代书法发展沿革了。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后建立了大宋,宋初的书法并没有改变五代以来的颓废局势,与唐初一样先崇尚二王,整个朝纲上下「趋时贵书」风气浓厚,上面临什么帖,下面大臣跟著临什么帖,上面好「王书」,群臣皆学王,这种以帝王和权臣的好恶为转移的趋时附贵之风严重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整个宋初只有一个李建中其笔法保留了唐书风韵。欧阳修气愤地说:「余常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书之废,莫废于今」,道出了当时书坛的实情。至北宋中期,书坛在沉积多年后终于有了转机,熙宁、元丰之间,出现了蔡襄(先史为蔡京)、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坛新秀,除蔡襄外,苏、黄、米跳出了唐人尚法遗风,大力倡导「尚意」新的书法审美理念,使书坛才为之一振。所谓「尚意」就是他们在颜真卿锐意革新书体的启发下,不以追求书体笔法为重点,主要是扩充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挥书法的抒情功能,开拓与新的审美追求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其要义主要宣扬「胸次为书」思想,强调「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妙不在于法。」苏、黄、米都宣扬书外求书,认为学问、道义、哲学等比技法重要,书法要「僻俗」,重「书卷气」,要「不践古人自出新意」。因此,他们倡导的「尚意」实则还有一层「反模拟、求新意、冲绝尚法局限」的特定含义。

总之,「宋人尚意」强调的是书法艺术的抽象美,把追求书法的具象美(笔法、结体等法度)说成一种「媚俗」,虽然在当时他们把人们的书法审美意识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给后人传统技法的学习和传承造成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在元朝又掀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在了解了这一背景后,我们再看看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就很容易判别其作品的水平在历史大家中究竟是哪一层级了。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感谢邀请!


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著「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著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谢邀。问:黄庭坚的书法具有艺术性吗?答案是肯定的。个人觉得,黄其人擅长行草书法,书法以侧险取势,流畅有度,笔墨俊俏,纵横奇倔,自成风格,其名大扬于宋朝。诗文著有(山谷集)(瘗鹤铭)(山谷琴趣外篇)等。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初学颜体及怀素之书风,后来受杨凝式书法之影响,逐步行成自我书法艺术之风格。


黄庭坚书法具艺术性,并具很高,无论是他所在的宋代,是一位鼎名大咖,而今更乃大书法大咖,著名大书家,

其字大小如拳,笔画长枪大戟,具有字如奇峰危耸,自出机抒,成为独特之书体。不愧是宋代「宋四家」之美称。

自云学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由此可见,对于书法艺术感悟非一日两日,而是几十年乃至一生,写的如此美妙大气的黄庭坚依然自述抖擞俗气三十年未脱俗气,而是晚年成就了他在中国书史之地位。且看他的草书

草书具存字间成对比形式,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宽或扁,忽左倾,或右斜,跌宕的笔画,起伏的字,给人一种舒卷多样的姿态之势,一种抑扬,曲折蜿蜒,错落,急缓漫驶,悠悠忽忽,有忽一阵,悠一阵,谓之翩舞蹈之感,性情表现出高昂之意气,能够意气与法度相吻,促成了韵律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似踏著音符:清风吹歌入云去,歌曲自绕行云飞。之势之韵。

古人称书妙,山谷道人(黄庭坚)丰富出色,骨肉兼到,

沉莹如孤月流天而云绝翳,嗟驻如千里驰坂而神更闲。

可惜卒年六十一。著书有《山谷集》《鹤山集》《洞天清录》。


在东汉后期,书法开始逐渐摆脱实用性的束缚,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到了晋魏南北朝时期,最初作为书写记录工具而产生的文字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对于审美趣味的追求进一步得到提升,确切的说从魏晋南北时期开始,书法就完全显示了其艺术价值,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中苏轼又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毫无疑问黄庭坚的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书法大家,如果书法没有艺术价值的话,那是说不过去的,书法的「墨法美、笔法美、线条美」这就是书法艺术性的表现,

从「书画同源」的角度来理解书法的艺术性,就容易多了,书中有画嘛,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苏轼形象地将黄庭坚的书法形容为「树梢挂蛇」,描绘的就是黄庭坚的书法就像一幅画作,古人讲究「以书法入画」这是最高境界,黄庭坚却把书法作成画,很显然是真正的达到「书画同源」的境界,

既然黄庭坚的书法有浓厚的艺术性,那么书法传统的文化底蕴是足够浓烈的,这就不用多做解释说明了啊,还有就是黄庭坚、张旭、怀素被称之为「草书三大家」,要知道张旭是「草圣」,黄庭坚能与「癫张狂素」齐名,足以可见其草书造诣有多深,

然而,草书是最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的,至少在「形象」上胜过其它书体,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创立江西诗派,(有诗人的情怀,其书法自然更有艺术意境)擅长行、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其行书中宫紧敛、四周伸展,草书草法纯熟、结字瑰奇、笔意纵横,章法错落流贯,气势雄伟苍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