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左李

1872年3月12日,一等毅勇侯、兩江總督曾國藩死於南京;

曾左李之戰功高於滿清入關後的任何親王、郡王,曾國藩佔領南京後,所有人包括慈禧、恭親王在內,都認為曾國藩理應封王,但自從吳三桂封王造反、年羹堯封公爵賜死後,滿人認為不能封漢人為王爵、公爵,曾國藩因而僅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

曾左李功勞大,但也個個富可敵國;甲午一戰之慘敗,不僅是慈禧要修頤和園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問題;清廷上下漫山遍野的腐敗,才是清國戰敗的最大原因。連曾左李這樣的所謂一代名臣都掙下了十代人都用不完的銀子,何況他人?

曾國藩本人並不貪墨,但其弟曾國荃卻是巨貪,曾國藩對此了如指掌,卻對曾國荃百般維護,豈非兄弟同心?

湘軍打進南京城後,金陵人口從60餘萬銳減至不足10萬,湘軍在南京屠殺之殘酷,洗劫之瘋狂,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之罪行千古罕見;譚嗣同寫道: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

另外必須要說,直到曾國藩死時,他治下的長江水師仍在操練弓箭,實在是國恥!

左宗棠與胡雪岩、李鴻章與盛宣懷,彼輩官商勾結,貪墨之巨,令人髮指。

(注1:李鴻章的一等侯是死後追贈的,李生前系一等伯,左宗棠生前系二等侯;

注2:洪秀全一夥1853年3月攻陷南京城,屠殺同樣殘酷,南京城人口由100餘萬減至60餘萬。所謂留辮死,不留辮亦死。)

二、幼童赴美留學肄業

1870年,曾國藩採納了容閎的建議,選拔120名少年赴美留學;曾國藩死後,這樁事業由李鴻章接手完成;

1872年8月11日,這批少年從上海登船駛向美國舊金山;由於官宦富貴人家均視其為「歪門邪路」,因此這批少年大多來自社會底層;

這批留學生原定計劃於1887年歸國,但由於後來很多人剪掉了辮子、很多人信仰了基督教、很多人驚訝於美國竟然沒有皇帝,也有很多人開始蔑視孔孟儒學四書五經;

1881年,清廷決定結束這樁大逆不道、言行反動之留學計劃;除了6名學生抗拒召回,留美未歸外,其餘114人均打道回府;這6名未歸者為:詹天佑、歐陽庚、容揆、譚耀勛、李恩富、陸永泉;

詹天佑大家都知道了,這120名留學生中最有成就的人是唐紹儀,他做過國務總理,後來當了漢奸,被戴笠軍統以利斧斬殺;另外還有唐國安,他創建了清華大學並成為首任校長;

下一次中國人官派赴美留學,遲至1909年,那是因為美國國會1908年決定退還庚子賠款;清廷共選拔了180人赴美,其中較有名的是梅貽琦、胡適、竺可楨。

官派之外自費留學的,家境殷實富貴的子弟大都去了歐美求學,家境微薄的都去了日本,因為日本對漢族留學生免收學費,並提供食宿補助;

三、列國公使與中國皇帝

1872年10月16日同治大婚,次年2月底親政;

各國公使要求主人必須兌現諾言,出來與賓客見面,以示友好;

1873年6月29日,中外達成一致,歐洲各國覲見本國皇帝最大禮節為三鞠躬,此次覲見中國皇帝為五鞠躬;當日覲見公使為英法美俄日荷六國,此後,各國公使均效此禮。

實際上,爭執的重點是中國肯不肯承認自己是世界列國中的平等一份子,而不是什麼天朝上國、世界的統治者。

6月29日當天,同治皇帝認為自己受辱,未與六國公使說一句話;這和日本的明治天皇樂於向歐美各國悉心討教,形成鮮明對比;那一年,同治18歲、明治21歲;

當然,這不是同治的錯,只因中國還沒被打疼;另外,日本朝野希望日本富強,而清廷只求維護江山永固,膝下遍地奴才,中國人民是否文明進步富庶,並非中國統治者所考慮的事情。

清廷直到1905年12月19日派鎮國公載澤、閩浙總督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學習世界各國政治,才算真正踏出了平等、開明的第一步;而日本早在1871年12月23日便派出岩倉使團遍訪歐美諸國,求取革新之道;使團成員中的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木戶孝允、山口尚方,日後均成為日本軍政界極顯赫的人物。這34年的差距,決定了中日兩國發展變遷的不同走向。至少,從短視看,中國決定平等待人、問禮於諸國時,日本已經擊倒俄國(當時世界第四軍事強國);

南京條約比神奈川條約早了12年,中國從1842-1905,花了63年時間才明白需要改革;日本從1854-1871,用了17年決定做根本變革。

四、 台事北京專約

1873年,阿古柏的侄子賽義德·阿古柏至君士坦丁堡,獲得伊斯蘭世界之領袖-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冊封為東土耳其斯坦國埃米爾;並命卡齊姆貝伊攜帶6門火炮、1200支步槍經由印度送往喀什;東土耳其斯坦國使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及印有阿卜杜勒·阿齊茲頭像之硬幣;

平定陝甘回亂後,左宗棠在蘭州建立蘭州製造局,為進軍新疆,消滅東土耳其斯坦國,從俄國收復伊犁做準備;

但不久在台灣發生的事情,險些令左宗棠的宏偉藍圖化為泡影;

1874年10月31日,恭親王與日本內務大臣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簽訂《清日台事北京專約》,清廷賠款50萬兩白銀,日本承諾在12月20日前撤出全部在台日軍;

琉球藩歷史上一直是中日兩國的藩屬國,它向兩個國家都朝貢;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客船因颱風在台灣擱淺,上岸的66名琉球人因與台灣排灣族原住民發生衝突,有54人被斬首,其餘12人被漢人救下,送往福州回到琉球;此後,日本屢屢要求清廷賠償撫恤死難者、嚴懲兇手;均被清廷以內務為由予以拒絕;

1874年5月6日,西鄉從道中將率兵3600人登陸台灣;

10月,沈葆楨、唐定奎率兵6500人亦登陸台灣;

10月31日,清日兩國簽訂《台事北京專約》;

這項條約,中日兩國均不滿意,日軍在台期間,與原住民交戰陣亡12人,因瘧疾病死531人,另傷殘30人;日本此次出兵台灣共花費軍費白銀430萬兩,而只收回40萬兩,另外10萬兩撫恤54名琉球被害者家屬、修建墓地等;

而對於中國來說,對英法美俄西洋各國賠款均無不可,對日本賠款卻是此前匪夷所思之事;

恭親王在《台事北京專約》中陳述向遇害日本國民賠償10萬兩,等於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國民,這導致日後清廷對於琉球宗主權的歸屬談判,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實際上,滿清自入關以後,一直有一種荒謬的想法,他們認為凡是海外的人士不分種族國籍,都是支持漢人的,都是旨在反清復明的,清廷長期施行禁海令,即使在1683年康熙朝攻佔台灣後,清廷上下仍準備棄台,後在施琅力爭下設立台灣府,但嚴禁大陸人民遷居台灣,其宗旨就是切斷兩岸聯繫,貫徹禁海令;直到此次《台事北京專約》簽訂,清廷終於在1875年2月接納沈葆楨的建議,廢除了禁止渡台法、禁止漢人與原住民來往令、禁止台灣人私自製造銷售鐵器、竹竿等一系列苛政;

沈葆楨更大膽奏請清廷:鄭成功是前明忠臣,非逆臣賊子,應允許台灣人民祭奠之;至此,禁台令在政治上已被徹底推翻。

註:鄭成功是世上唯一一位中日兩國、海峽兩岸、國共兩黨、藍綠雙方都推崇的人。

共產黨推崇他,是因為鄭成功驅逐了盤踞台灣的荷蘭人,符合打倒帝國主義的政治正確;

日本人推崇他,因為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是日本人,所以鄭成功有一半是日本人;他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與滿清奮戰,這都是日本喜聞樂見的;

國民黨推崇他,因為孫文認為鄭成功是反清復明、驅逐韃虜的先驅,加上驅逐荷蘭人,這都符合三民主義第一條民族主義的要求;國民政府遷台後,鄭成功長期孤懸台灣,誓死與滿清對抗的事迹,又成為激勵蔣介石國民黨的精神源泉;

民進黨推崇他,因為第一批大規模登台的漢人,都是鄭成功的軍隊,與1945年後來台的國民黨形成明顯區隔,明鄭後人認為他們才是台灣的主人翁,國民黨是竊據台灣,或是流亡來台;在某種意義上,民進黨認為鄭成功是台獨先驅,誓死不與清國統一。

做人做到鄭成功這樣,各種對立的政治力量都要翹指讚頌他,真的是很成功,雖死猶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