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一招其實太平軍也想到了,就是李秀成所說的「讓城別走」。

曾的一切戰略,圍繞的一個整體的大的核心就是圍點打援——你的中心在天京,我只要慢慢推進打你的天京,你的一切行動就得被我牽著走。事實也確實如此,天國後期的所有軍事行動,除了翼殿遠征之外,其他的無一不是為了「解京圍」。有人說那天國怎麼為了解京圍還來了趟扶王征西北呢?其實這還真是,扶王之所以征西北,就是因為英王給他兩年時間,讓他去西北招兵買馬來解京圍的。

這幾乎是曾的陽謀,而太平軍卻只能亦步亦趨跟著走,沒辦法,老天王不同意走,大家只能陪著。

讓城別走戰略是癸開十三年底,湘軍攻陷孝陵衛之後李秀成提出的,當時清軍仍未完成對天京的合圍,太平軍控制著天堡城、地堡城、太平門、金川門等通道,如果此時太平軍傾巢而出南下蘇松或者江西,亦或者入浙,那對於清軍來說就是噩夢一場。

這一策略老天王本人雖然不太感冒,但是仍然讓幾位主政大臣討論,安王、福王、恤王不置可否,唯干王堅決反對,並抬出來明太祖的二百年基業說事——實際上他也是有為反對而反對的意思,因為他跟忠王不對付。於是搬家這事就算寢了,才有了著名的「朕之鐵桶江山」之語。

那麼,如果太平軍當時真的退出南京了呢?那就熱鬧了,當時天國能打的幾位,八成都在江南,忠侍輔堵慕諸王加起來的兵馬再加上天京城裡的粵西老營人馬要是盡數入浙,浙江怕是擋不住——糧草問題即刻解決。然後,不管他們是選擇盤踞浙江謀入閩贛,還是全軍退回兩廣,清軍都不得不面臨著跟太平軍正面野戰的情況——這也是太平軍擅長的。而最可能出乎意料的就應該是江北的扶啟遵祜四王的西北遠征軍以及捻軍了,這幫人本來處於流動作戰狀態,要是因為清軍南下而導致對他們的圍剿力度減小,那他們還流個毛毛的動,盤踞關中好好搞陝西省不香么。


其實英國軍隊就是結硬寨打呆仗的好手,在適合防禦的地形挖掘工事、擺好陣勢,等敵人來攻,以此贏得合戰勝利,是英軍歷史上的拿手好戲。加上西歐確實森林和山丘地形多(與中國南方有一定可比性),也為隨時都能找到這種適合結陣堅守的地形提供了條件。

尤其是百年戰爭期間,還使用了專門為打呆仗量身定做的兩大神器——長弓手和下馬騎士,前者被拿來說事的比較多,其實後者也很重要,騎士本來就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願意下馬擺成密集陣作戰,意味著英國王室已經將騎士馴服出了不錯的紀律性,成了非常優秀的重步兵,合成作戰能力其實要高於當時的封建法軍。所以百年戰爭中的英軍算是古代結硬陣打呆仗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了,效果如何呢?也好也不好,要看具體時期而言。

百年戰爭前期,法國在布汶之戰擊敗神羅之後事實上已經稱霸西歐,長期沒有等量齊觀的對手使得法國貴族不免傲慢輕敵,加上也不適應英軍這種全新的戰爭形式,往往僅靠血氣之勇胡亂衝鋒,結果正中英國人布下的陷阱,導致前期多次慘敗,連國王都一度淪為俘虜。

但是到了查理五世即位之後,整頓加強了王權,任命名將蓋斯克蘭為統帥全權指揮全軍,蓋斯克蘭的策略就是盡量不和英軍正面交戰,轉而不斷襲擾英軍的補給線,並在英軍主力的反應範圍外不斷攻取被英軍佔領的城市,結果局勢大有改觀,奪回了大多數失地。

但是查五死後,新即位的查理六世得了精神病,貴族分裂成兩派,一派(勃艮第人)投靠英國人,一派群龍無首指揮混亂,又恢復了之前正面硬拼的模式(阿金庫爾、韋納伊等),結果亨利五世的硬陣再次得手,幾千騎士和長弓手幾乎打下了半個法蘭西。

到了戰爭後期,法軍又逐漸總結出新的破解模式,貞德和里奇蒙等將領開始儘可能在運動戰中與英軍交手,儘可能在英軍還在行軍時就發起攻擊(此時長弓兵是基本上沒有多少戰鬥力的),不給英軍擺好陣地的機會。後來更是組建了炮兵部隊,在長弓射程之外開火,逼迫英軍自己從陣地里殺出來,然後再用騎兵衝擊。這一套戰法使得戰爭最後幾年英軍連遭慘敗,里奇蒙和讓-布勞以此成功將英國人幾乎整個趕出了歐洲大陸,奠定了近代歐洲的格局。

不過,到了紅蝦兵時代,看似已經被淘汰的英軍硬陣戰法,又重新開始發揮出威力。歸結起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百年戰爭是英國唯一一次真正嘗試征服整個法國,深入內地較多,所以法軍運動襲擾英軍的機會也比較多。百年戰爭後,完成統一的法國陸軍往往擁有幾十萬大軍,貿然深入法國本土形同自殺,所以英軍不會輕易遠離海岸,並且用海軍保障了補給線(類似於曾國藩靠長江水軍)。其次,戰爭畢竟是政治的延續,英國在歐洲大陸往往有大量盟軍,有效掩護了英軍的側翼和補給線。並且近代戰爭兵力大幅度上升,使得襲擾戰的難度也增加了。

例如半島戰爭,表面上是法國各個軍輪番不斷地給威靈頓那幾萬人的山坡陣地送人頭,實際上西班牙軍和游擊隊都牽制了大批法軍兵力,無法有效對威靈頓實施包抄、合圍、襲擾等,加上威靈頓本人也非常謹慎,只要稍有冒進的風險,就立刻後退(1812年時),也不打沒有把握的進攻戰,於是就這樣一點點磨完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法軍。

滑鐵盧之後,威靈頓就曾說拿破崙不應該主動出擊,應該死守,等幾十萬聯軍聚集在法國北部找不到糧食,自然不戰自亂。這大概是拿自己擅長的東西去套法國的情況了,拿破崙在1814年就是這麼做的,他見聯軍實在太多打不完,就繞到聯軍背後企圖切斷其補給線,然而巴克萊直接直撲巴黎,戰爭就結束了。因為聯軍兵力太壓倒性,所以拿破崙只能在進攻戰中求生,加上擊潰普軍後又不免輕敵,所以還是一頭撞上了威靈頓精心準備的陣地。

總得來說,進攻對方「刺蝟陣地」的難度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並沒有減小,推而廣之地說,凡爾登和庫爾斯克應該也算硬陣的一種,但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何打呆仗和破解對方打呆仗始終是非常考驗統帥的戰略智慧,以及運用手中兵力的能力,畢竟戰爭主要是靠人進行的,表面上同樣是「呆仗」,可能會因為兵力和戰局的不同而效果完全不同。


一日三戰沒煩惱,

必勝曾國藩小棱堡。

不實惠,還很耗,

拼後勤,穿插,加重炮,

你看這棱堡破得行不行?!

奧利給,弟兄們,造他就完啦!


之前正好寫過,你不要跟他硬磕就行了,就跟毛主席似的,打打運動戰,那種龜殼模式根本沒啥殺傷力。

以下是之前文章里摘的:

南方太平天國爆發後,曾國藩正好在村裡奔喪,於是開始主持練兵跟太平天國死磕。但是前期打得一塌糊塗,後來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分裂。而且清廷內部也發生了一件事,對全局至關重要——以往很少被提及,那就是慈禧太后他老公咸豐皇帝死了。

咸豐是個苦命人,自上台就沒過幾天好日子,動亂此起彼伏。他費盡心機,殫精竭慮,最後帝國越來越糜爛,精神和肉體受到了雙擊。既覺得自己腦子有問題,達不到祖宗們的業務水平,將來死後要被祖宗們鄙視;又覺得自己運氣有問題,自己這麼努力,國家越來越爛,他自己也心灰意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就跑避暑山莊避暑了,再也沒回北京。

在避暑山莊期間,心力憔悴的咸豐皇帝不顧太醫勸阻,帶病堅持性生活,元氣大傷,很快就死了。太醫也不客氣,把皇上不聽話亂搞的事寫宮廷記錄里了。

他死後上位的是慈禧太后,這個年輕的寡婦對自己的能力邊界有很深的認識,知道自己啥都搞不定,大字不識一籮筐,只在政治鬥爭中有一套。她發動政變殺了自己的宿敵肅順,但是把肅順「重用漢臣」的宗旨推到了極限。

這也是為啥大家看曾國藩,發現他前期要多憋屈有多憋屈,後來好像一夜之間順風順水,其實問題不在曾國藩,在於朝廷換人了,新主子不再添亂了,開始大力支持他的剿匪工作。

甚至把財權也徹底下放,讓地方軍閥們自己想辦法徵稅,徵到的稅隨便用。漢族大佬去京城提款也不再被為難,朝廷基本要啥給啥。

而戰爭後期清廷和太平天國戰爭後期陷入了殘酷的消耗戰。雙方都從歐美買了大量軍火,咱們熟悉的羅斯福家族,他們祖上就沒少和大清做軍火生意。清廷和太平軍都買了軍火,都僱傭洋人僱傭軍,武裝流民,互相屠殺。

多說一句,湘軍里確實是大規模裝備了火器,不過不是全部。比如鮑超的隊伍就沒啥火器,曾國藩曾經多次寫信誇獎鮑超;曾國荃的隊伍里火器多一些,曾國藩還有點不太高興。此外早期最愛用火器的其實是太平軍,只不過後來他們買不到火器了,也就用不上了,《投名狀》那部電影里這一點倒沒瞎說。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其實沒啥技術含量,尤其是曾國藩這邊,純粹是拼消耗,跟同期的美國南北戰爭一樣,美國那邊更是一點技巧都沒,完全是硬耗。

清廷賦稅底子厚,再加上可以向洋人貸款,所以在消耗戰中慢慢佔了優勢。而且太平天國倒霉催的,內部分裂的時候早期骨幹差不多被殺了個乾淨,剩下的都跟著石達開跑了;後來在大渡河被全殲了。太平天國後期的將領都是新啟用的,要不是出了倆天才將星,太平天國早完蛋了。

既然整個戰爭過程中沒啥技巧,純粹是拼消耗,曾國藩那種沉穩型操作優勢也就越來越大,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最擅長進攻靜止的目標,又是堆牆又是挖壕溝,然後困死對方。

而且就在跟太平軍死磕的過程中,清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和洋人簽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這些條約反而讓歐美束手束腳,很好理解嘛,他們擔心大清死了條約沒法兌付了。這麼好的條約作廢了他們自己都沒法原諒自己,於是慢慢開始對太平天國搞武器禁運。太平軍前期火器非常厲害,後期買不到軍火了,也就不太行了,戰爭天平開始傾斜了。

正是因為曾國藩和湘軍這種靜態玩法,打太平天國還好。後來湘軍打捻軍一敗塗地,因為捻軍都是騎兵,來去如風,湘軍那種「結寨圍殺」的套路就沒法玩了。


遇到機動靈活組織度高的隊伍,曾國藩這種玩法就是找死。

曾國藩前期被石達開暴揍,後期被陳玉成弱勢兵力打的狼狽不堪,就是因為太平軍靈活機動,出其不意,上來就切斷你的後路,甚至將你的部隊分割成幾塊。

打?打個屁!李續賓的精銳在三河鎮怎麼不結硬寨打呆仗了?他打的了嗎?

曾國藩這套東西後期對太平軍有用主要是因為兩點:

第一,太平天國後期因為內訌導致分崩離析,老廣西兵越來越少,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太平軍被洋人忽悠,只怕面對後期已經羸弱不堪的太平軍,曾國藩也占不到便宜。

第二,湘軍佔據了長江補給線,可以用水師源源不斷的運輸物資和人員,打天京若不是水師給力,曾國荃就是崩了門牙他也打不下來天京。舉個例子,斯大林格勒之所以蘇軍這麼堅挺,不是因為城內蘇軍殺不死,而是蘇軍依靠伏爾加河源源不斷的將物資人員送入斯大林格勒。沒有水軍優勢,太平軍無法用機動作戰切斷湘軍補給線,這才不得不和湘軍正面剛。

後來曾國藩用這套呆板的方法對付捻軍,咋就不靈了?因為沒有了水路補給,捻軍又多騎兵,靈活機動,湘軍動不動就被分割,被切斷,這套東西不攻自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