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利益還有永恆不變的?


清朝有三百年,時勢是在不斷變化的。滿漢之間,有些時候利益是一致的,有些時候利益是不一致的。有些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有些問題上利益是不一致的;有些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些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例如反對分裂、反對帝國主義入侵的時候,滿漢的利益是一致的,康熙征伐噶爾丹時、對抗沙俄侵略者時;近代抵抗英法聯軍時,抵抗八國聯軍時、甲午中日之戰時,滿漢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在農民起義和地方起義時,有些人是一致的,有些人是不一致的,例如對抗吳三桂的三藩之亂時,對抗川楚白蓮教大起義時,對抗太平天國運動時,顯然地主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曾國藩絕不會因為滿漢的因素就投靠太平天國。

在滿清南下滅亡南明時、在滿清搞剃髮易服時、在搞嘉定揚州大屠殺時,在滿清搞圈地運動時,滿漢的利益是高度對立、尖銳對立的。

怎麼可能一概而論?

因時、因事而論,才是真正的唯物的歷史觀;不論時、不論勢,不區分階級,只能是機械的歷史觀,註定得不到正確答案,用之指導行動,只能身敗名裂。

例如曾靜,以為憑藉滿漢矛盾,就能鼓動岳鍾琪造反,最終如何?

還有龔橙,也就是龔自珍的兒子,外號「龔半倫」,也就是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愛一個小妾,五倫去了四倫半,故曰半倫。傳說英法聯軍侵華時,為了反滿,給英法聯軍指路去了圓明園(只是傳說,晚晴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海花》里寫過這個情節,但極可能與史實不符,這裡只是打個比方),這種情況下漢族人也只會視他為「漢奸」。

不懂得辯證唯物歷史觀,分不清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只懂得機械地以民族矛盾來區分敵我,不出大問題才怪。


他塔拉·剛毅(1837年—1900年),字子良,滿州鑲藍旗人,世居札庫木。筆帖式出身

名言:「漢人強,滿人亡。漢人肥,滿人瘦。


看對誰。

只要不涉及滿漢衝突,整體上對外利益還是偏漢的。

參見回亂,金丹道事件地方官處理,漢人人口膨脹和蒙古人人口萎靡。

滿漢衝突時自然利益不一致。

提一嘴,大清時漢人二到三等,旗漢人一等。蒙古人差不多,也是二到三等,蒙古旗人一等。一般你是這裡面幾等人還要看貧富。

除了漢人和蒙古人,其他民族在大清眼裡人都未必算得上。洋人來了以後,洋人一等,其餘皆下於洋人。

覺得大清對漢人不好的可以自行類比,好好琢磨。


你這可以換個問法:明朝時,老朱家利益跟李自成他們那幫泥腿子利益是相同的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