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作為尼泊爾的一代雄主,

一場萬歲衝鋒搞死了莫卧兒帝國頂級精銳,

老懞古貴族都讓你搞差不多了。

又打殘了兩大鎮國之柱馬拉塔人與錫克人,你志得意滿,自問普里特維傲納拉揚天沙阿龍。

再來一波萬歲衝鋒,莫卧兒就亡啦!!!!!

你回頭看了看,O,我廓爾喀老八部就十來萬人。莫卧兒他媽的上萬萬人。

老兄弟們,死一個,少一個,不合適。

能不能想到得讓印度人列印度人?

是不是得讓他們自己打起來?

那咋打?

對面,有沒有不服氣的兄弟?

有沒有受委屈的朋友?????

有沒有遭受過不公正待遇的老弟???

那怎麼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要啥給啥跟我干準是沒錯的大爹?

那怎麼讓他們知道?

那就得搞個大事兒。

馬拉塔人有個位高權重的大頭子,被你抓了過來,你是不是得想辦法收了他?

你收了他,大家才知道跟你走,有肉吃。


第一個當然是洪承疇厲害,畢竟就算千金買馬骨那也要是一匹說得過去的良馬,而不是隨便找一個劣馬對吧。洪承疇松山大戰逼的皇太極帶病救援,不是皇太極穩了一手滿清就要崩了,要知道這可是野戰,滿清野戰把幾倍的明軍摁著打可是常態,現在居然反過來要崩,可以看出來洪承疇用兵和帶兵能力確實是很有一手的,光這一條洪承疇就有很大的招攬價值。

第二條就是為了以後打算了。祖大壽也好,吳三桂也好,他們基本都沒有關內的經驗,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在關外活動為主,而洪承疇是明朝少數有過多地作戰經驗的將領,這意味著他對關內的布置、地形甚至是關隘守將有很深的認知。讀過三國演義的都應該記得張飛義釋嚴顏之後,沿路各關隘守將幾乎都是不戰而降,很顯然滿清這麼對待洪承疇也是打的這個主意,就是利益洪承疇的關係來為日後入關攻打明朝以及招攬降將做準備。

最後就是立榜樣了。洪承疇打的滿清幾乎崩盤,這種威脅可以說是遠超以往所有的明軍,但滿清還能大度的招降他並給與重用,很顯然就是讓其他明軍將領定心丸,為日後招攬降將打下心理基礎。


作者:史遇春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維繫大明的東北邊防,以防衛清人。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命令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遼寧義縣)。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侄,愛新覺羅·舒爾哈齊之子;幼時,育於努爾哈赤宮中,封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和碩鄭親王。

愛新覺羅·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初封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進封豫親王;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以故降為貝勒。

當時,明錦州守將為祖大壽。

祖大壽(公元1579年 ~公元1656年),字復宇,遼東(今屬遼寧)人,吳三桂的舅舅。

得到清軍的消息之後,祖大壽向明廷報稱:

「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於是,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位總兵,率步騎十三萬,前往援助,以解錦州之圍。

面對當時的情勢,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探視錦州態勢。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眾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

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疇命總兵楊國柱率所部攻打西石門。戰鬥中,楊國柱中箭身亡。

之後,明、清雙方在乳峰山的戰事膠著。

「清人兵馬,死傷甚多。」

清人戰事失利,幾至潰敗。

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晝夜兼行500餘里,至錦州城北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包圍松山一帶。

明軍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愛新覺羅·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突襲塔山,趁潮落,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分兵兩路突圍。突圍過程中,「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總兵吳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進塔山。

洪承疇等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此時,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投降,準備作為清軍的內應。

到了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祖大壽堂弟)兵敗被俘,押送至瀋陽。

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

至此,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松錦大戰結束。

被俘虜之後,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

到了本年五月,洪承疇剃髮降清。

松錦大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基本崩潰,大明的最後防線僅剩吳三桂部駐守的山海關。

從此,山海關之外,明廷僅剩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被摧毀。

關寧錦防線,明朝為抵禦清人,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防線;此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

根據清人昭槤的筆記《嘯亭雜錄》卷一《用洪文襄》一節記載:

松山城破之後,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清軍擒歸。

起初,洪承疇感於明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曾有誓死不屈、不肯變節投降的意志與行為。

那個時候,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洪承疇都從不梳洗,頭髮蓬亂;他也不穿鞋子,光著腳板;他還從不停歇,對清軍大罵不止。

皇太極命令手下的文武大臣去勸降時,面對勸降者,洪承疇往往不答一語。

皇太極見眾人勸降無果,最後決定,親自出馬,親口說服洪承疇。

皇太極到了羈押洪承疇的驛館,也沒有說什麼,他先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親自給洪承疇披在了身上。之後,他語氣很和緩地問洪承疇道:

「先生不會冷了吧?」

見皇太極如此,洪承疇有些茫然。

然後,洪承疇仔細看了皇太極很久,感嘆說:

「真是命世之主啊!」

然後,就叩頭請降了。

其實,這就是一個戲劇化的場面而已。

猜想,洪承疇降清之心早已定了。他遲遲沒有表態的原因,大概就是在等最高統帥的親自接見吧,他或許只是在給自己暗暗爭取未來的籌碼而已。

洪承疇當面向皇太極叩首請降,這在場面上,當然是非常好看的。

皇太極大喜,當時就給了洪承疇無法計數的賞賜。

為了慶祝這位明朝指標性人物的投降,皇太極還命令屬下,安排各種文娛表演,以示慶賀。

洪承疇當面叩首投降,皇太極又是十二分慷慨地賞賜,又是大張旗鼓地陳百戲以慶賀,這看在清軍的將官眼裡,很不是滋味,那些在與明軍對壘中衝鋒陷陣、拚死廝殺的將領們對此都很不高興。

關於此事,有大膽一點的將領曾當眾問皇太極道:

「洪承疇不過就是一位戰敗的明軍,不過就是一位投降的囚犯而已,主上為何要這般看重他啊?」

皇太極笑著回答說:

「我帶領大家在腥風血雨之中奮力搏殺,所為何來?」

當時在場的眾位將領回答說:

「還不是為了佔領中原嘛!」

皇太極繼續笑著說道:

「是啊,的確是為了進取中原。可是,盲人行路,多有不便。各位對中原的狀況並不熟悉,進取中原,各位就如同盲人一般。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對中原了如指掌的引路人,這對我們的進取,是多麼大的幫助啊?我能不高興嗎?」

眾將官聽皇太極這麼一講,都很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毛西河(奇齡)曾經說,洪承疇被俘後,最初無意降清,清人讓優人誘惑他,他才投降。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因為洪承疇是閩人,平常就喜歡男寵,最後禁不住優人的誘惑,才失節。

對於這一種說法,清人昭槤極不認同,認為這是厚誣之辭。

松山戰敗之後,明廷最初得到的消息是,洪承疇已經死節,所以,崇禎帝還曾為他設壇祭奠。這其中,也是不無原因的!

(全文結束)

這是我的知乎主頁:

知乎用戶?

www.zhihu.com圖標

謝謝大家關注


首先,廣寧之戰後,明就不存在什麼遼東防禦體系了,遼東都被後金佔了,明只控制遼西走廊。

其次,松錦之戰後,明的最後一個有力野戰兵團已經不復存在。清軍入關乃至控制華北平原已經是時間問題。像洪這樣一個長期在明帝國高層,對帝國內部情況極為了解的人,對於清帝國入住中原是極為有用的。如果那北魏做比方,洪就是崔浩。


按八旗旗制,包衣佐領依次位於滿洲、蒙古、漢軍和包衣旗鼓佐領之下,洪承疇投降後被編入鑲黃旗下,成為包衣管領下人,也就是俗稱的辛者庫奴才,僅僅只比奴隸高了一檔。

在黃台吉時期,洪承疇根本就得不到信任,沒有任何官職,基本是處於半軟禁狀態。

洪承疇能在眾奴才中拼出來,靠的是他的能力,以及明朝高級官員的地位,直接的引子則是酒。洪承疇釀酒是一絕,家釀在北京極為出名。

滿蒙親貴嗜酒之人極多,而洪承疇搞接待的本事比他打仗的本事還強,經常在家接待各位韃子王公貴族,處處小心伺候,愛喝酒的滿蒙親貴對他極為滿意。洪承疇甚至憑著酒,超脫了多爾袞和皇太極系諸王的黨爭。

在黃台吉死後,多爾袞才放下在松錦大戰時被洪承疇干翻的不爽,啟用了這個不屬於任何八旗派系又有足夠能力以及在明朝有龐大關係網,還能讓各方都比較滿意的奴才。

什麼賢主選擇能臣,孝庄那大餅臉女人委身一個包衣奴才的戲說,根本是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