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左李

1872年3月12日,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曾国藩死于南京;

曾左李之战功高于满清入关后的任何亲王、郡王,曾国藩占领南京后,所有人包括慈禧、恭亲王在内,都认为曾国藩理应封王,但自从吴三桂封王造反、年羹尧封公爵赐死后,满人认为不能封汉人为王爵、公爵,曾国藩因而仅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曾左李功劳大,但也个个富可敌国;甲午一战之惨败,不仅是慈禧要修颐和园挪用北洋水师经费的问题;清廷上下漫山遍野的腐败,才是清国战败的最大原因。连曾左李这样的所谓一代名臣都挣下了十代人都用不完的银子,何况他人?

曾国藩本人并不贪墨,但其弟曾国荃却是巨贪,曾国藩对此了如指掌,却对曾国荃百般维护,岂非兄弟同心?

湘军打进南京城后,金陵人口从60余万锐减至不足10万,湘军在南京屠杀之残酷,洗劫之疯狂,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之罪行千古罕见;谭嗣同写道: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

另外必须要说,直到曾国藩死时,他治下的长江水师仍在操练弓箭,实在是国耻!

左宗棠与胡雪岩、李鸿章与盛宣怀,彼辈官商勾结,贪墨之巨,令人发指。

(注1:李鸿章的一等侯是死后追赠的,李生前系一等伯,左宗棠生前系二等侯;

注2:洪秀全一伙1853年3月攻陷南京城,屠杀同样残酷,南京城人口由100余万减至60余万。所谓留辫死,不留辫亦死。)

二、幼童赴美留学肄业

1870年,曾国藩采纳了容闳的建议,选拔120名少年赴美留学;曾国藩死后,这桩事业由李鸿章接手完成;

1872年8月11日,这批少年从上海登船驶向美国旧金山;由于官宦富贵人家均视其为「歪门邪路」,因此这批少年大多来自社会底层;

这批留学生原定计划于1887年归国,但由于后来很多人剪掉了辫子、很多人信仰了基督教、很多人惊讶于美国竟然没有皇帝,也有很多人开始蔑视孔孟儒学四书五经;

1881年,清廷决定结束这桩大逆不道、言行反动之留学计划;除了6名学生抗拒召回,留美未归外,其余114人均打道回府;这6名未归者为:詹天佑、欧阳庚、容揆、谭耀勋、李恩富、陆永泉;

詹天佑大家都知道了,这120名留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人是唐绍仪,他做过国务总理,后来当了汉奸,被戴笠军统以利斧斩杀;另外还有唐国安,他创建了清华大学并成为首任校长;

下一次中国人官派赴美留学,迟至1909年,那是因为美国国会1908年决定退还庚子赔款;清廷共选拔了180人赴美,其中较有名的是梅贻琦、胡适、竺可桢。

官派之外自费留学的,家境殷实富贵的子弟大都去了欧美求学,家境微薄的都去了日本,因为日本对汉族留学生免收学费,并提供食宿补助;

三、列国公使与中国皇帝

1872年10月16日同治大婚,次年2月底亲政;

各国公使要求主人必须兑现诺言,出来与宾客见面,以示友好;

1873年6月29日,中外达成一致,欧洲各国觐见本国皇帝最大礼节为三鞠躬,此次觐见中国皇帝为五鞠躬;当日觐见公使为英法美俄日荷六国,此后,各国公使均效此礼。

实际上,争执的重点是中国肯不肯承认自己是世界列国中的平等一份子,而不是什么天朝上国、世界的统治者。

6月29日当天,同治皇帝认为自己受辱,未与六国公使说一句话;这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乐于向欧美各国悉心讨教,形成鲜明对比;那一年,同治18岁、明治21岁;

当然,这不是同治的错,只因中国还没被打疼;另外,日本朝野希望日本富强,而清廷只求维护江山永固,膝下遍地奴才,中国人民是否文明进步富庶,并非中国统治者所考虑的事情。

清廷直到1905年12月19日派镇国公载泽、闽浙总督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世界各国政治,才算真正踏出了平等、开明的第一步;而日本早在1871年12月23日便派出岩仓使团遍访欧美诸国,求取革新之道;使团成员中的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山口尚方,日后均成为日本军政界极显赫的人物。这34年的差距,决定了中日两国发展变迁的不同走向。至少,从短视看,中国决定平等待人、问礼于诸国时,日本已经击倒俄国(当时世界第四军事强国);

南京条约比神奈川条约早了12年,中国从1842-1905,花了63年时间才明白需要改革;日本从1854-1871,用了17年决定做根本变革。

四、 台事北京专约

1873年,阿古柏的侄子赛义德·阿古柏至君士坦丁堡,获得伊斯兰世界之领袖-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册封为东土耳其斯坦国埃米尔;并命卡齐姆贝伊携带6门火炮、1200支步枪经由印度送往喀什;东土耳其斯坦国使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及印有阿卜杜勒·阿齐兹头像之硬币;

平定陕甘回乱后,左宗棠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进军新疆,消灭东土耳其斯坦国,从俄国收复伊犁做准备;

但不久在台湾发生的事情,险些令左宗棠的宏伟蓝图化为泡影;

1874年10月31日,恭亲王与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清日台事北京专约》,清廷赔款50万两白银,日本承诺在12月20日前撤出全部在台日军;

琉球藩历史上一直是中日两国的藩属国,它向两个国家都朝贡;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客船因台风在台湾搁浅,上岸的66名琉球人因与台湾排湾族原住民发生冲突,有54人被斩首,其余12人被汉人救下,送往福州回到琉球;此后,日本屡屡要求清廷赔偿抚恤死难者、严惩凶手;均被清廷以内务为由予以拒绝;

1874年5月6日,西乡从道中将率兵3600人登陆台湾;

10月,沈葆桢、唐定奎率兵6500人亦登陆台湾;

10月31日,清日两国签订《台事北京专约》;

这项条约,中日两国均不满意,日军在台期间,与原住民交战阵亡12人,因疟疾病死531人,另伤残30人;日本此次出兵台湾共花费军费白银430万两,而只收回40万两,另外10万两抚恤54名琉球被害者家属、修建墓地等;

而对于中国来说,对英法美俄西洋各国赔款均无不可,对日本赔款却是此前匪夷所思之事;

恭亲王在《台事北京专约》中陈述向遇害日本国民赔偿10万两,等于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国民,这导致日后清廷对于琉球宗主权的归属谈判,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实际上,满清自入关以后,一直有一种荒谬的想法,他们认为凡是海外的人士不分种族国籍,都是支持汉人的,都是旨在反清复明的,清廷长期施行禁海令,即使在1683年康熙朝攻占台湾后,清廷上下仍准备弃台,后在施琅力争下设立台湾府,但严禁大陆人民迁居台湾,其宗旨就是切断两岸联系,贯彻禁海令;直到此次《台事北京专约》签订,清廷终于在1875年2月接纳沈葆桢的建议,废除了禁止渡台法、禁止汉人与原住民来往令、禁止台湾人私自制造销售铁器、竹竿等一系列苛政;

沈葆桢更大胆奏请清廷:郑成功是前明忠臣,非逆臣贼子,应允许台湾人民祭奠之;至此,禁台令在政治上已被彻底推翻。

注:郑成功是世上唯一一位中日两国、海峡两岸、国共两党、蓝绿双方都推崇的人。

共产党推崇他,是因为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人,符合打倒帝国主义的政治正确;

日本人推崇他,因为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所以郑成功有一半是日本人;他攻占台湾,驱逐荷兰人,与满清奋战,这都是日本喜闻乐见的;

国民党推崇他,因为孙文认为郑成功是反清复明、驱逐鞑虏的先驱,加上驱逐荷兰人,这都符合三民主义第一条民族主义的要求;国民政府迁台后,郑成功长期孤悬台湾,誓死与满清对抗的事迹,又成为激励蒋介石国民党的精神源泉;

民进党推崇他,因为第一批大规模登台的汉人,都是郑成功的军队,与1945年后来台的国民党形成明显区隔,明郑后人认为他们才是台湾的主人翁,国民党是窃据台湾,或是流亡来台;在某种意义上,民进党认为郑成功是台独先驱,誓死不与清国统一。

做人做到郑成功这样,各种对立的政治力量都要翘指赞颂他,真的是很成功,虽死犹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