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打標簽害人又害書,這部經典就被誤解了251年 新聞 第1張

後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儒林外史 | 白鹿原 | 活着 | ……

亂打標簽害人又害書,這部經典就被誤解了251年 新聞 第2張

蝸小牛:提到《儒林外史》,大家都不陌生。

高中時學過課文,考試做過填空,我們牢牢地記住了教科書上的定論: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然而,真實情況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真正讀完了這部多達56回、長達35萬字的古代小說?

小蝸今天就請出一位大家——著名詩人、作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魯羊老師詳細解讀,他說了,這本書一直被界定為“諷刺小說”,乃是天大的誤會。

有人說,寫作乃百工之一種,不可拔高其地位。

其實有一種寫作,照此說法,恐怕要排在百工的末等,或等外。

因為寫作者並未如期領取其工錢,白忙乎,曹雪芹養活後世食客何止千萬,他可沒拿一文稿酬。

吳敬梓窮到米缸叮噹響,天冷時,繞着南京城疾走“暖足”,一部字字珠璣的傑作,也沒讓他晚景小康。

公元十八世紀,中國先後誕生了其漫長王朝時期兩部最奇怪的長篇小說,其中尤為驚人者,就是這本《儒林外史》。

如果文獻資料無大訛錯,則此書最遲成稿於一七四九年。

最早出版日期約在一七六八年之後,距成稿二十年,距作者逝世十四年,而見於記載的“最早刻本”,迄今未曾發現。

1

這本書一直被界定為“諷刺小說”,乃是天大的誤會。

即使說它“以公心諷世”,是第一流的諷刺小說,也不過說明這種誤會是善意的。

所謂諷刺者,取人類品性之拙劣部分,描而繪之,令觀者於滑稽可笑處見其真相。

諷刺是留有餘地的,甚至顯示了極好的“正能量”。

倘若作者所見,並非世道人心之局部或側面而是全部表裡,則諷刺將一變而為絕望。

如果硬要將它說成“諷刺小說”,那就無異於說我們的生存方式就是諷刺,而且未必是文學意義上的“自我諷刺”,造物者有時扮演的角色,正是超能的諷刺家。

2

看《儒林外史》,橫看豎看,覺得裡面沒一個好人,也沒一個壞人,都是侷限在自己視野中的普通生物。

“勢利”二字,雖萬千變相,或微如毫芒,或大如椽木,終究所向無敵,無人得倖免。

作者寄寓深意的先賢祠之建立,及拜祭儀式,雖力求鄭重莊嚴,卻絲毫不能讓我心生敬意。

也有幾個人,似乎不同:書的開頭,寫了個王冕。中間,冒出一個拿赤金盃子喝酒的杜少卿,別人罵他敗家子,說他的杯子不過是銅的。

到了結尾,作者似乎想收斂鋒芒,下筆極恬淡,說幾個市井高人的行徑,在我看來,已是於事無補。

老話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幾個人說,老子不在乎。世界默默然,泛起一絲微笑,似乎在說:“老子也不在乎!”

3

如果有人問,這書寫了什麼呀,我會斷然回答一個字:俗。加一個字,庸俗,惡俗。

從來沒有人將世界寫得這麼俗,這麼猥瑣,這麼低級,這麼荒蕪。

緊跟其後的曹雪芹,雖然把整個敘事套在無限虛無的框架中,讓一切繁華和掙扎,歸於“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也沒有弄得這麼徹底。除此之外,並無其他。

又有人問,只寫這些嗎?有意思嗎?

難道他是古代的段子手,說些笑話,讓後人開心?

說真的,笑話自然不少,有時還挺辛辣,如果拆解原作,斷章取義,只看點節選,確實就近乎淺顯的段子了。

但是,回顧這本書的全部五十五回(我也認為五十六回幽榜太惡搞,恐非文木老人的手筆),在長時間偷笑之餘,我不禁要正色告知,看完整本書,就笑不出來了。老話說,哭的日子在後面呢。

不是哭,是比哭還難受。

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世界如此庸俗,如此低級,身為人類已經沒有自戀和抒情的餘地。

要命的是,它的每一句話,都準確到令人魂飛魄散。

這本書,寫人如寫螻蟻,沒有主人公,沒有誰更重要,在敘事者的視野裏,那些人不斷出現,張牙舞爪,須尾俱全,生動之極,然後不斷消失,有的過些時候會再來,有的就不再看見,即所謂“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迄”。

這種寫法,給人的印象,就是事無分巨細,人難辨高低,渾然一體。

在我看來,這不是形式層面的寫法,而是作者能顯示真相的唯一方式。是一種冷峻的哲學。是世界觀。

那麼,它是一本讓人絕望的書?是,至少會讓你絕望一時。

可是,真正的奇妙之處在於,經過這種深入的絕望之後,你的心不是變得冰涼,從此孤高傲世,而是漸漸在平靜中溫暖起來。

然後,你會愛這個世界,愛上無比庸俗的人類,愛上他們螻蟻般的紛繁和虛妄——

這是我讀《儒林外史》的切身感受。

我想說,在斜逸旁出、交錯繚亂的各種敘事線索的上方,作者的目光,如朝陽一般,照耀着書中蠕蠕而動的眾生,照耀着自以為置身書外的我們,而生活所至之處,都彷彿讓我們在不斷重溫這部偉大的中國小說,了不起的人類之書。

我的耳邊,此時悠悠迴響着全書的最末一句:“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當下也就別過了。”

2017年3月17日

歡迎下載網易蝸牛讀書app

- END -

亂打標簽害人又害書,這部經典就被誤解了251年 新聞 第3張

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

長按下載

不疾而速 與你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