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有大用的。只是世人依文解字不明白《道德经》的真谛,错解了《道德经》本意,降低了《道德经》的智慧妙用。认为《道德经》是保守不思进取的,其实《道德经》大可以治国平天下,开创繁荣盛世;中可以齐家立业,成就辉煌人生;小可以修心养性,独善其身。

《道德经》中的智慧是无限的,「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 其性空也,其相有也,其行觉也。天地因之而现,日月因之而明,人心因之而慧。

「道之本体」不因人之好恶而改其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因此他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之本性也。 「道」者,为万物之性,「德」者为万物之用。是「二」而「一」,是「一」而「二」。

人合于道则德,物合于道则序,反之则悖。人有德,物有序,则天下正。人失德,物失序,则天下乱。 自然、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旺,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妻和谐,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体健康,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天下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恍惚之间,先于天地,不可名状。 富者送人以财,智者赠人以言,聪明而好议论他人者,是非多。雄辩而争,人之恶者,危险近。

天下有「道」何需问「礼」,天下乱者在于失「道」,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智」,失「智」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说「礼」之时即是失「道」之日。

这些思想仅仅是《道德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道德经》流传至今,仍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发挥著不可磨灭的作用。 所以今人要更好的学习《道德经》,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启发。


非也!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道」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但要认真理解,什么是「无为」呢?一般人从字面意思认为「无为」是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无为」的错误理解,也是对道家思想的误解。我们可从全文来看,从老子对道的论述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在此对「无」和「有」作了论述,在他的思想中的「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在天地之始时而为」即「在天地之始时该做的」的意思。「天地之始」是什么状态?天地之始姓,万物自然运行,及有矛盾,及有竞争,没有邪恶,没有歹念,这个时候所做之事,是一种十分平和的状态,也是原始的纯真状态。这才是道。所以老子想方设法让「圣人」将事物回归到「无为」状态,「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在「无」的阶段,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竞争、没有欲望,也就谈不上什么失败。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探讨老子的思想,前提是正解《道德经》

比如《道德经》第三章「使民无知无欲」——其实是对比卦的解读

比卦的本质是外坎之后夫介入干预、义之与比(不宁方来后夫,凶——坎水主智,知者喻后来之夫,好比泽东);老子是站在前夫(好比介石)的角度反其道而言之——使民不见可欲

「使民无知」是专制使之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使民无欲」是专政使之臣服不敢有非分之想。

老子似乎很保守,但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就是进取——欲传万世而无穷。其实老子完全是就事论事,据象直言——大白若辱。

再比如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其实是老子对归妹卦的解读

「小国寡民」一直视为老子消极思想的代表,其实是大家误解了老子,因为从来无人悟解归妹卦的本意

泽为向心公转为体,雷为礼仪准则为用,归妹的物理本象就是开普勒和谐定律——Rv2守恒。(对应乙理之「丙辛合水」,轨道半径为丙火,火主礼——为仪轨圆规,辛是直线运动,二者相合就是向心公转。九大行星各归其所,和谐运转,不相往来。)

归妹卦的社会意象就是圣君如何立法治国,使官民各司其职,各归其所,是一种理想化的和谐状态——大同世界。

小国寡民的正解就是现今之民主自治:寡民是寡君的反义——民主;小国对应地山谦——山是国是公信,地是多是共和,故小国是集权的反义——是联邦契约,是三权分立,并非国家很小、人民很少。

民至老死是各得其所,颐养天年;不相往来是各司其职,不相争夺。

泽山咸:泽为酉鸡,山为戌狗,鸡犬相闻;泽为品尝,山为糖类,甘其食。

兑为泽:下泽为公转、为普世价值,上泽为感应、为文化渗透,故邻国相望而乐其俗。

雷山小过,山为圣人遗德,为墨守教规,美言曰德治,信言曰砖制;雷为依法治理。山为利益集团,自带甲兵,雷为中央集权,法高于团,无以陈兵。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领悟老子。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领悟老子。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领悟老子。

虽然我深知我的洛书图解经典之法是唯一正解,但执迷不悟、叶公好龙者太多,知音难求。反响寥寥,孤琴自赏,吾谁与归?


谢谢邀请,《道德经》作为群经之首,中国哲学之源,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伟大深邃,如果从《道德经》中读到了保守消极不思进取,那就太冤枉老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开出的救世药方,道家思想告诉人们,一切的灾难都是统治阶级欲望太大,老百姓不知足带来的。老子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是道。如果能按照道的规律去行动就是德。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柔弱胜刚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有什么区别。还有己欲为人己欲有,既以与人己欲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强调什么就已经缺失了什么,道德仁义礼法,当社会把礼法作为社会规范行为时,人们的道德底线已经冲破,欲望的闸门已经打开,金钱利益权利地位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社会病态已经非常严重了。老子一再告诫人们,知足,知足常足亦,人生最大的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灾害就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机巧诈伪,假仁假义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魁祸首,老子的思想是反向思维,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见微知著。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上善若水,赤子之心是道家思想之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赤子之心,不忘初心,顺其自然,方得始终。


老子思想和观念上是有一点点保守。

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人的思想都不能够也不可以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是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年代,历史,科技相匹配的,也是相适应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时代而独立存在。

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思想统治的年代,所有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要受到历史时期的束缚和约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者地位,就会做出一些适合当时当下的言论!来宣传统治思想观念。老子是人,不是神,因此来说,其作品中有一点保守思想根源,可以理解和承认。

至于你说的「不求进取」毫无根据。说话,评论要有理,有据,有节。我说老子思想即是超前的,也是进步的。更是先进的,富有哲理性的。理由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观点和理论,比其它国家要早很多年。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宇宙规律,自然规律和事物客观规律提升到认识的高度的人。不但具有先进性,更具有历史性的时刻。

老子的道和德是人生修养的必修课程。是完善自己,端正思想的法宝。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指导人们积极向善,顺应自然,遵道守德,尊重规律,是人类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解放。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要从正反两方面相互看待。千万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随便下定义。下结论。


在春秋时期,老子是和孔子齐名的思想家。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人,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征,父亲干脆取名字叫他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充自己的知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东周的都城洛阳。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拚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据说孔子向老子请教之后,对自己的学生们称赞老子是一条飞腾于云中的「龙」,来比喻老子智慧过人。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样,他认为天是物质的,就是说天是没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间的吉凶福福。只有「道」一才是万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他产生了万物,而人却看不见摸不著。老子的这个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权威,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著国人。

老子当时一直住在洛阳,当时东周却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使周朝藏书室的大批珍贵图书遭到了破坏,老子觉得洛阳呆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老子骑著青牛,踏上了旅途。

没走几天老子便来到函谷关口,一过函谷关就进入秦国境内了。老子心里十分畅快,一边欣赏著眼前的风景,一边哼著小曲。正在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见写成一部书,一来可以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打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道」。成书之后,老子继续西行,但此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老子被后人称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张虽不相同,但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老子的政治理想的产生,是由于他看到了奴隶制的腐朽,然而他却从未从新势力的代表者那里看到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竞向往著过去的原始社会的生活。这一思想虽是对奴隶制的否定,可其本身却是历史的倒退而不是前进!


《道德经》是老子传世之作,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和庄子《南华经》并称道家两大经典著述。《道德经》内容包含哲学、军事、政治、宗教伦理、养生等方面,文意古朴,涵盖广博,为历代帝王尊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华古籍经典之中,一枝独秀,号称「万经之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老子在书中阐述的朴素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就是大道归一,世间万物天地人,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趋势,无为而治。所谓抱元守一,无中生有。心中存著无,放得下,才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听起来深奥,其实就是无极生太极之理。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而这种道理,放至四海而皆准,用之修身、齐家、治国无不适可。「无」是这里的重中之重,「无」并不是一无所为,静止不动,而是有则如无,实则若虚,退则为进,守则如攻,弱则为强,以无为基,达有之成。这才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这才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所在,并非保守而不思进取。懂得了「无」的妙谛,才能领悟以实胜虚,以弱胜强,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无中生有的天地间至理。

《道德经》在中华五千年传承经久不衰,就是因其五千言微言大义,蕴含至理,上至帝子将相,公卿王侯,下到草头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在其五千言中领悟个中奥妙,而其伟大思想更是让中国道教千年以来将其奉为道家圣典,身为学道之人,不会道德五千言,必是道门之羞,而道家领悟的清静无为之理都是黄老之学的一脉传承,而后世风靡全球的太极文化,更是老子五千言的精准代言,所以说老子道德经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简直是无稽之谈,信口开河。诚所谓「不识老子五千言,读尽经史也枉然」呀。


道德经所体现出来的老子智慧不足以描述老子对世界、宇宙、道的看法,文字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尽可能精准的阐述本质,但不能百分百的说明白本质,所谓不可说、不能说、一说就错。

道德经属于哲学范畴,引导后人换个角度和逻辑看万物,不能把它神化。

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和【知鱼之乐】值得一读,另外,台湾曾仕强先生的相关视频也值得一看,这两位先生的学问不偏激、深入浅出,当然,结合著南怀瑾先生的文章。


《道德经》的思想不是不争,而是要顺应天道规律去作为,是不争之争。就像《道德经》中常说的无为,并不是让我们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要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人的心性等出发,运用其中规律,以事半功倍。而不是违背规律去劳心劳神,反而还吃力不讨好。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部相对奇特的著作,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向各路诸侯王统治者传递一种治国的信息,老子出函谷关被强迫立五千言的传说基本可以理解为一种炒作方式,想借此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在《道德经》一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道是什么呢?按个人理解「道」就是自然法则。

在那个没有生物、植物、物理、化学等科学的基础上,老子认为「道」是不争不抢、不卑不亢、不忧不喜的,他永远是平静、无欲、无情的,所以他说「上善若水,水利物万而不争,处众人之恶也,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的本质」。

那么道的本质究意是什么?我就按自身的理解给大家简单讲一下,「道」的本质在于顺势,顺势为不为。逆势为有为。请大家特别要注意这句话,否则很容易被绕进去。

写《道德经》的老子是开启了上帝视角,所以要明白道德经的含义也必须具备这样的视角,而不能拘泥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这也就是《道德经》是部非常出色的哲学著作的原因。

那么,现在来回答老子思想是真的保守不求进取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老子的思想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想,他的理念并不保守,反而非常的超前,超前到现代文明都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主观地根据自然或者说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来论证治国的方法,猛一看似乎很合理,但仔细捉摸却发现根本不适用。

这一切的缘由都在于人性的有为,人是一个群体,社会是一个群体,国家是一个群体、世界是一个群体,宇宙是一个群体,在群体中是具有个的,一个个体的有为造成群体的有为。(在这里举个私以为非常恰当的例子:特朗普的搅局,造成了世界的动荡。)

所以,老子论证的「道」本身就是他自己的一种有为思想,却在不断地告诉人们他的无为。

那么,「道德经」是一部有为的著作,内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而现代人大多把他读成了一部「修身养性」的无为著作。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思想并不保守不求进取,而是我们不会读罢了。

(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我们一起讨论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