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人,近几年的奥斯卡小金人品质著实一般,17年的《爱乐之城》18年的《水形物语》都有一种浓重的伪文艺气息,故事都是好故事,但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让人感到导演正在试图努力给观众讲一个好故事,很刻意,不自然。当然在这里我也不是要吹捧《绿皮书》到底有多高级,但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主角性格的转变、故事情节的发展严丝合缝,每一次矛盾冲突都能牵动观众的心绪。

《绿皮书》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能概括:1960年,美国民权运动爆发前,一位著名黑人同志钢琴家雇佣一位底层意裔白人糙汉为他开车的故事。

《绿皮书》的故事很复杂,其中既探讨了种族歧视、文化差异,还包含了对性向包容等敏感问题的思考……

唐.雪利,一个住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著名钢琴家,才华横溢,有三个博士头衔,掌握八国语言,他坚韧执著的捍卫黑人的尊严和地位。

托尼.利普,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贫民区的底层白人,对有色人种存在严重的偏见(他会扔掉帮他家中修水管的黑人工人喝过水的杯子),浑噩度日的中年危机大叔。

两人一路向南,一个是为了尊严而战的斗士,一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底层贫民,旅途中从冲突矛盾到包容理解,诠释了整部电影要表达的 「eyes on the road」

不同的人看《绿皮书》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我就两个方面聊一下我的感受:

一、 关于歧视

歧视是怎么来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圈子之间必会相互歧视。

高的歧视矮的,瘦的歧视胖的,富有的歧视贫穷的,可笑的是大多数矮的、胖的、贫穷的人很少会试图为自己正名,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同样暗暗歧视自己群体。长期的歧视如钝刀一般缓慢的锯磨著他们的尊严,让他们变得越发敏感、尖锐。电影中托尼随口说了句『黑人都爱吃炸鸡』,雪利就敏感的觉的托尼在讽刺他、讽刺整个黑人群体,然而这其实就是托尼开车时无聊的在和雪利闲聊罢了。经年累月的歧视,让雪利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草木皆兵,但凡有丁点儿不对的苗头出现,他就会身披铠甲冲去战斗。

整个社会的歧视鄙夷,会迫使大多弱势者成为胆怯的懦夫,同时也会让一小部分人分化成斗士。唐.雪利就是位斗士,1960年,他不畏歧视的杀向了美国深南州,战斗且不失礼仪。他既有宁折不弯的傲骨,也有宁弯不折的圆滑。当雪利一再被拒绝使用洗手间后,他宁可驱车往返酒店和表演场地之间一个钟头,也不使用搭在室外的简易厕所,但整个表演结束后,他仍旧对之前侮辱过他的人微笑、握手、告别,风度翩翩。

雪利醉酒后说『对白人来说,舞台上的他是受人尊敬的音乐家,下台后他又变成那个被所有白人瞧不起的下贱黑人』。酒精让他片刻退去铠甲,发泄出他最不愿触碰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雪利的悲哀、无奈是历史的产物,平权运动至今,的确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有了发声的权利,女性可以外出工作,黑人可以同白人结婚等等都是时代的进步,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拴著镣铐负重前行的斗士。

歧视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可怕的是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正义之师』。雪利是黑人,又是同性恋者,多重的压力让他变成的悬崖裂缝中最顽强的野草,必须直面风雨。但又有多少人有他的内心强大,多少人最终没有选择『做自己』,而是妥协于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面对明明不公的歧视:我不会去指责你的行为想法,但也请你尊重我的选择。(今天是四月一号愚人节,望一岁一哭荣的悲剧不会反复上演。)

二、 关于孤独

看题目也知道,我写这文最初就想和大家聊聊孤独。我是个时常会感到孤独的人,在越热闹的场合里,我会感到尤其的孤独,其实我算是个很会社交的人,话多爱表现,但每次『哗众取宠、嬉笑怒骂』之后都会很厌恶之前花枝招展、得意洋洋的自己,我知道那不是我,不过是一个装腔作势的皮囊罢了。

在写这篇东西前,我看了很多有关的影评、观感之类的文章,有一篇我记得很清楚,TA说『雪利是个住在城堡里的孤寂者,电影结束时雪利走出城堡,结束了他的固步自封,救赎了孤独的灵魂』。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那个作者写了个三段论,文字华丽,层层递进,写的很好。但这里我想说一点我对孤独的理解,可能和各位心之所想稍有偏差,一点拙见,望谅解。

华丽的孤独

雪利,一个住在内饰类似大英博物馆的宫殿里的人,房间中象牙立的到处都是,但又不失主人的品味。客人来访时他会身穿类似皇袍的礼服坐在他那个看著就很不舒服的大王位上,看他的房间也知道他是个多爱装X的人。但其实装本身就是他的武器,黑人同性恋的他找不到任何可以为他遮挡风雨的东西,所以他只能自卫。有多少个夜晚,他独自坐在阳台饮酒,无人知晓,但他也不会想让人知道,他根本不屑于旁人虚意的同情、轻描淡写的理解,雪利享受他那种华丽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头次听这话的时候真有那种直击心灵的触动,虽然现在这句话早已泛滥成灾,但不妨碍它依旧是我对孤独的定义。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不是未娶未嫁、不是独处一隅、不是无人聆听你的苦楚…

孤独是你明明不满现在的生活,却要努力强颜欢笑;

孤独是你明明痛恨生活里虚假附庸的繁文缛节,却不敢说 『不』;

孤独是你明明不想迎合周遭人事,却为了生存无处可逃;

孤独更是当你发现自己正在被一群你并不欣赏的『他们』同化时的恐惧;

当你被命运扼住咽喉无力发声时,当你的父母、爱人、朋友都觉得你挺好时,那时才是真正的孤独至极。

孤立无援的你站在静默的世界里,热闹的喧嚣敲响你孤独的丧钟。

雪利的孤独

雪利的孤独在他的强大面前溃不成军。也许是他在阳台上独饮时的侧影太过孤寂,也许是他带著红酒站在托尼家门前的样子沾染上了些许烟火气,让观众觉的结尾时的雪利更鲜活、更生动。不少人这时会觉得雪利应该走出城堡成为一个被爱包裹的小伙or大叔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其实不然,请先把思绪回到电影伊始。雪利,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大厅上的著名钢琴家,有三个博士头衔,掌握八门语言的天才,一个以一己之力打破古典音乐对有色人种的歧视的斗士,这样的他会怕孤独?会需要世俗眼中的同情?其实对他说出同情二字都是对他人格的侮辱。

雪利的孤独是他正衣冠的明镜,是鞭策他前行的利剑,与其让他每天被多数人眼中的爱包裹,他更享受他的独处时光。也许圣诞的夜需要一丝人气,但破晓后的无数日夜他更爱一个人的狂欢。

孤独才是艺术家的一生所爱。

PS:『我是谁』的迷茫

最后稍微聊一下关于我是谁的迷茫。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

雪利的问题托尼回答不了,电影到最后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寻找自我是雪利终其一生追寻的课题,也是每个人穷极一生想要获得的答案。

雪利其实算幸运,特殊的历史时期,让他很快找到了自己战场,并为之战斗一生,但更多的人则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雪利的一生最终找到了属于他内心的平衡,你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