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桌弄‧闲闲聊>参与的价值

文‧Zoey

晚餐谈话间,我们聊到荳子奶奶有个活力十足的德国朋友,她说:『能有人参与的事,就不要一个人自己做』『就算过程很麻烦,与人的互动,那种参与的价值,是我们没有办法衡量的!』荳子奶奶说:『所以去他们家吃饭,我们要帮忙,她会很大方的表示,"去做你们可以做的事",洗碗、收盘、端菜…』可以想像那场景,大概不太客套,客人不会尴尬的滑手机,也许还蛮自在、融入的。

这让我想到几个场景,紧张的妈妈总看不下去爸爸的协助,抢过来自己处理,渐渐爸爸的脚色变得沉默;又或年轻的员工觉得跟人协调很浪费时间,也不一定能呈现自己要的结果,不如揽下来全部自己做比较有效率;在宴客场合中,用埋首于手机,掩饰自己的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些场景似乎都是我们常见的,现在社会的型态,让成长的过程慢慢减少与人合作磨合的机会,我们不太知道该怎么拿捏人与人间的互动。

孩子的参与感

当孩子刚学会走路,努力的想要证明能力十足时,会对于参与家事十分的热衷,无论是飞舞的扫把,轰隆作响的洗尘器,还是抢个抹布挥舞,抑或按按洗衣机都觉得十分得意,大人或许担心孩子受伤、或许觉得妨碍、或许觉得没效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斥责孩子,表示大人做事不要捣乱,或是找个更吸引孩子的事物转移,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做家事』是大人的事,我可以在旁边看电视、玩pad,等到孩子长大到我们认为该参与家事时,反倒还要孩子『帮忙』做家事。

这里想讨论的,不是家事如何分工或是如何教导孩童分担家务,而是『参与』的价值,参与本身会使人产生认同,会让人从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的感受,让人产生归属感,而由此产生的信心与经验,都是让人可以有成熟人际关系及社交互动的基础,这不是听一场演讲、看一本书可以获取的,得靠生活经验的累积,有趣的是,人际交往这议题不会有结束的一天,当我们处在不同领域、年纪、场合等,都在产生新的学习,小范围影响家人、夫妻、亲子间的关系,大致影响同侪互动、工作协调,甚至影响生心理各层面如记忆、情绪、压力处理等。

这并不是鼓励要孩子脱离独立,学习依赖,而是学会分工、合作、找到自己在团体生活中自在的脚色,从小习惯『参与』的孩子,不容易对事情冷漠以对,较不易对陌生环境产生排斥,会对于自己能处理付出的一己之力感到有成就及回馈,甚至能更早学会独立。

我们可以…

我们可以主动邀请孩子参与买菜及处理食材的过程,摆设桌盘,设计旅行的行程、路线、预备行李的过程,或是布置家里的摆设、搬动;我们更可以邀请孩子在别人家作客时,除了当有礼貌的访客外,一起做我们能做的事,如擦拭桌子、倒饮料、整理等;当然,下次有客人来访时,不妨邀请客人参与在准备及收拾过程中,撇开麻烦、耗时、不好意思,也许这很耗时、不尽理想,会增加要顾虑的事,但参与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我们都在学习,学习理解、修正、协调,学习变通、处事、应变能力,不只是孩子,也让我们学习享受因每个参与者造成变数所带来意外收获的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