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210至263),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咏怀八十二首》等。且举几首还看看吧。

咏怀八十二.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前两句化用王粲《七哀三首》,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抒发苦闷和忧思;接著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凄凉的月色,照著孤寂的诗人,写来含蓄委婉,极富韵味;再下去是「鸿号」、「鸟鸣」,以动态的景物更显出环境的寂静,诗人内心的孤独;最后,诗人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作结,作者并没有说出自己忧思的是什么,只是在清冷的夜里独自徘徊,是因为作者不被朝廷重用,当时的时局动荡不安,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寓山林,一腔热血,虚度年华。

此篇是《咏怀》组诗的序曲,其他的诗篇都是借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等修辞手法,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字哀怨,隐晦曲折」的婉约诗风。

其他还有「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此去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九霜」等名句。

阮籍用自然界的景象衬托自己的内心世界,隐晦曲折,读之令人感觉到诗人的苦闷和无奈。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阮籍,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世称阮步兵。他是建安七子阮瑀的儿子。三国志里面说他: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晋书中说他: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虽然阮籍表面上放荡不羁,但是内心却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苟全性命于乱世,心中十分的苦闷。他曾经登上楚汉的古战场,发出过「时无英雄,让竖子成名」的慨叹。

他最著名的诗歌是八十二首咏怀诗,今天一起欣赏咏怀诗的第一首。

且看全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生活的时代,言不能由衷,行不能由己,又是当时名士的少有全者,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对命运的感慨。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夜里睡不著觉,只好做起来弹琴。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著我的衣襟。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忧思,而这种忧思来自于险恶的政治环境。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在北林鸣叫。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只有独自感怀伤心。这是诗人孤独的写照,有环境的孤独:清风、明月、鸿号、鸟鸣,也有内心的孤独:徘徊、忧思。如此寂静凄清的环境,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失望,而更多的是愁闷和痛苦。

诗人想逃避,但是却无处可逃。

环绕在诗人周围的只有:深夜之中无比清澈的孤独灵魂;难以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惨淡人生。


一、阮籍何许人也?

阮籍出身书香门第,其家父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阮瑀十分擅长写诗文,曾经担任曹操的书信员,文笔非凡。但是阮瑀在阮籍三岁的时候就离世而去,而后一直由母亲将其抚养长大,家庭在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后,生活履步为艰,过著非常清贫的生活。幸而阮籍生性聪慧,天赋异禀,加之博览群书,所以在青年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正始三年,时任太尉的蒋济听闻阮籍外貌俊朗,志气宏放,故有意将其请到府中担任佐官,然而阴差阳错之下,阮籍的第一次仕途比较坎坷,不久便辞职。

高平陵之变

正始八年,阮籍受到曹氏集团的征辟,关于其是否上任,历来有所争议,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可以窥探出阮籍在政治立场上是比较倾向于曹氏集团的。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爽杀死,这增添了阮籍对司马集团的反感之情。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让生性放荡的阮籍更是无心于政事,终日醉心于诗歌山水之间。

二、零乱的咏怀诗

阮籍的咏怀诗总共有八十二首,并非一时所作,「咏怀」意为抒发心中之所想,内心之所感,对于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对于人生的窥探与深思,所以,就题材而言,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模糊的说,这是阮籍在一定时期内政治感悟的体现。

阮籍

一个人的所想所感与时代背和个人性格息息相关,阮籍深处魏晋之交的动荡乱世。从东汉末年以来,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党锢之祸、黄巾之乱、三分天下的动乱。曹魏集团完成天下一统的伟业后,司马集团又篡位改朝,连续的动乱和篡谋行为,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让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和文人无所适从,他们苦于社会的动乱,难以实现抱负,认为这是一个黑暗的、没有希望的时代。在现实的残酷与统治集团的压迫之下,要么委身当权者,以求安稳,那么在迫害之下希冀通过麻醉自我来忘怀现实的不满。阮籍就是典型的后者,而所做的咏怀诗就是最好的见证。

竹林七贤

阮籍的咏怀诗到处流露著低沉的情绪,或者流露年华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诸如「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其三十二),「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其三)等等。当然,在咏怀诗中,阮籍也并非全是在写个人的忧思和苦闷,相当部分是对当时时代的激愤抨击,只不过在用词和语调上比较委婉,用隐喻的和模糊的象征手法描写,非常耐人寻味,诸如「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其八),「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其九)等等。

三、后人对阮籍咏怀诗的评价

阮籍所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对于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有著极大的冲击,不仅如此,对后世诗歌的风格和文坛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歌「阮旨遥深」,这其实是基于阮籍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做出的评价,阮籍事奉的是自己并不十分满意的朝廷,常常担心自己的行为招来杀身之祸,所以,造就了阮籍在诗歌方面委婉而意旨深远的风格,我想这一评价基于当时的背景和风格而言,是合乎情理而恰当的。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主讲,刘志刚整理:《阮籍咏怀诗讲录》,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学会会员 贺清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