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西进,民众的胆量永远大于政客

来自专栏史海无涯92 人赞了文章

(本文首发于华广网公众号)

台媒《远见》杂志于8月份做了一份「台湾人西进」民调,将台湾人赴陆求生做了一次详细的探查,这次暂时将「统独」民调放在一旁,来看看台湾民众对大陆更为真实的意见。

这次民调有5383份样本,其中有1113份有大陆工作经验或目前正在大陆工作者。关于这些西进者,赴陆决定的原因如表1,以「大陆市场潜力大,有较大发挥空间与未来成长潜力」居榜首37.2%。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较值得注意的是,此理由高于「大陆薪酬较优渥」,以及「台湾经济前景不如大陆」。表1民调的意义,是凸显了民众赴陆工作主要著眼于未来,至于薪酬的功利性则没有被放在首要考量。

在薪酬的部分,有77.7%认为大陆薪资较台湾优渥,表2显示薪酬倍数,有接近两成(18.1%)台湾人在大陆待遇高于台湾2-5倍,平均数则是1.72倍。看到薪酬,直接就想了解生活成本,表8显示有46.1%认为大陆生活费平均比台湾高,平均数字是1.63倍。

看数字,笔者猜测此次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受薪阶级,制造业与一线城市的台湾人则占比不少。一般而言,制造业的管理阶层待遇本来就优渥,而基层从业者虽然在薪酬上不高,但制造业的特色是员工福利较佳,否则制造业的工人阶级不容易在城市里得到满意的生活品质。

诡谲的是,工厂一般不会在一线城市,因此生活费也不该比台湾高,故而从表8里,36.8%认为「两地生活费差不多」者,以及17.1%「大陆生活费低于台湾者」,应是制造业的中下层员工,数据代表他们住在二线、三线城市,看起来会比较合理。

知道了生活成本平均较台湾高,就更会在意工时是否也长。表6显示,45.5%在大陆工作者每周工时超过50小时,根据「主计处」资料显示,在台湾有91.2%的劳工每周工时低于50小时。亦即,在大陆工作的工时比在台湾长一点。工时既然比较长,压力则应成正比。

表5显示有55.1%认为在大陆工作压力大,但是根据表4,有43.9%认为大陆「有发挥的舞台,能开发自我潜能」,也不能忽视有37.5%认为「大陆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化」,这都是劳工愿意拿较长的工时与压力换来的职场生活。台湾人本来就与大陆人一样勤奋,所以虽有过半认为在大陆工作压力大,但会看整体条件是否仍比台湾好。

表3-1显示,有44.6%满意在大陆的工作,表3-2显示有44.3%满意在大陆的生活,不满意者都不到一成。但其中也有挑战,表10显示的是超过一半的台湾人认为大陆医疗不便。

从另外一个数字,我们可发现两岸人才的消长,这也是我探询许多台湾年轻人的心得,那就是台湾青年竞争力的严重下滑,大陆青年的素质则快速上升。表7显示76.6%的台湾人认为在大陆卡位愈来愈难,一方面是大陆人才提升,另一方面是国际人才加入竞争行列。

笔者在大陆的台湾朋友,几乎众口一声地认为,在大陆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不太敢懈怠,因为竞争激烈。至于有来台经验的大陆朋友,则也大都认为台湾步调悠闲,宜居不宜工作。在台湾工作的外国人,也认为「住台湾像天堂,但在这儿工作一无是处」。

从蔡英文执政后「一例一休」的争议可发现,台湾目前处于「劳工争权益」的阶段,所以劳权被高举。这不能说大陆就不重视劳权,也不能说台湾劳工太刁,而应该归结为经济成长跟不上劳工的维权意识。当然,在台湾雇主也有问题,简言之,就是利己意识过浓,回馈意识相对淡薄。台湾长期薪资停滞,资方的财富累积则快速扩张,从全局来看,资方将所有责任推给台湾当局经济政策效果不彰,以致企业获利不足,这也是不对的。

无论如何,在一个地方待得愉不愉快,民众终归要检验的是自己的生活。表9显示台湾人对大陆生活最满意的是「第三方支付发达」,其次则是「远离台湾政治社会纷扰」。

年轻人可能还以为富足是理所当然的,接下来就是「拼价值」,有点年纪的民众则还对台湾全民拼经济的阶段印象深刻,所以对于这三十年来的「岛乱」感慨尤深。富足,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定程度的牺牲,换不来丰衣足食,更不必奢谈什么「价值」。

岛内那些将「自由、民主、人权」挂在嘴上的,当成自己功绩的,吹为竞争优势的,视为进步的,不是脑袋有问题,就是良心被狗啃了。一切价值,没有富足的生活做基础,都是空谈。

所以岛民赴陆,主因之一其实是想回到那个拼经济的社会阶段,即便在若干生活条件上,大陆还比不上台湾,也愿意牺牲这部分以求取那种「有未来」的感觉。这反映在表11,83.3%愿意在大陆继续打拚,还有77.3%会推荐亲友加入这个队伍。大陆所推出的惠台措施,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个意愿。

关于西进,在大陆开放之初,笔者就认为台湾应该顺势西进。对于当时在台湾已经处于夕阳工业的产业而言,西进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是主要的著眼点,但对文化类创作者而言,大陆真正的吸引力,不是别的,就是广大的市场。

台湾蕞尔小岛,没有足够的市场累积文化实力,更谈不上外销。我们最常接触的美日文化,都仰赖广大的内需市场,借以累积实力,并达到文化出口的目标。文化产业的支撑,必然是消费文化,有了足够强大的消费文化产业,才能养得起更深度的艺术文化,古今中外皆然。

所以,可能很多大陆朋友不知道,第一批西进者不是传统产业的工厂,而其实是台湾的影视人才。特别是那些曾在台湾电影产业兴盛时大量出现,又在电影产业迅速萎缩时,大量失业的影视从业人员。其中,有不少外省籍的影视人,早早视大陆市场为唯一的归宿。

台湾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早在大陆生根,主要的营生也都在大陆。台湾当局能为这些消费性文化从业者做什么?在市场狭小之地,想做什么都做不好,因为文化很不容易外销,要做到好莱坞那种等级的跨国产业,台湾没有任何可能性,退而求其次做宝莱坞也不可能。

电影产业在台湾怎么倒的?就是高举「价值」的那一批所谓文化人,以致原本已商业化的整个产业快速崩毁,并被香港电影取代。这就是一味追求「价值」,鄙视经济运转规则的代价,以为可以尽情挥霍,事实却是残酷的。

人民永远比政客务实。所以,笔者不担心「台独」张扬的那些价值会在岛内存活很久,两岸不来往则已,一旦开放就不太可能走回锁岛的路。

以前西进或许还需胆大,现在西进就要看能力,薪酬不是最重要的,未来才是。

雁默:视频系列?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雁默:2018台湾地方大选系列?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