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8年愚人节这一天,西湖大学获得了批准,开始办学。不知道为什么是在这一天批准呢?

西湖大学的代校长施一公【为什么是代校长,我也不是很清楚,对外的组成人员公布是这样写的】表明将尽快让学校的招生步入正规,目前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后续等待机会成熟以后会开始招收本科生。

西湖大学对自己的定位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高起点主要就是教师资源的配置以及招生的层次方面,毕竟在国内没有几个大学的校长是知名的院士;小而精,主要是仅仅专注前沿科技和前沿领域,以及一些基础学科;研究型,就是主要是以前沿科技的研究为主。

西湖大学对于自己的定位是要建成我国的加州理工,并且施一公也在媒体前面表态说要在「五年内比肩清华北大」。

具体目标能不能达成,是不是最后和南方科技大学一样的,变得让有些人失望呢?

相比南方科大当初的「叛逆」,西湖大学显得一开始就很理性

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的时候,不论是在起初的发展理念还是招生政策上面,都是以「叛逆者」的姿态出现的。公众和相关的媒体,对于南方科技大也是这样定位的。

以自主招生为例,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的时候非常渴望自己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招生许可权。并且,初创人员都坚持认为大学是应该拥有自己的招生标准和政策的。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是没有参加高考就被招收进去的,里面有很多特长生和比较有天赋的学生,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和家长都这个学校的前途充满了质疑。

再加上在2008年前后有,一批高中辍学者在网路上大红大紫,社会上出现了抵制高考的现象,很多人选择放弃高考。在媒体高调炒作「远离高考」的重大意义影响下,南方科技大学被公众定义为高考制度的「反叛者」。最终使学校与教育部门的关系发生变化,使各方在工作中更加审慎,甚至相互不信任,这对学校日后的工作推进带来极大的困扰。

当时,甚至出现了家长和学生对于南方科技大学办学理念的质疑。

给某位同学推荐南方科技大学的时候,同学一下子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大喊著:「那是个什么大学?我才不去呢!」

还记得我给某位家长推荐南方科技大学的时候,家长说,让我给我在深圳的同学打个电话问问,于是我从电话的那端听到了这样的声音:「那个学校才办了几天?连一届毕业生都没有,你都敢让孩子报,你是疯了吧!」

上面是某个招生老师的回忆。在压力下,南方科技大学不得不放弃,原定的学校自主招生,自主培养,然后通过让学生出国读硕士、博士的模式。南科大从实验班拒绝高考走向后来的「631」招生模式,是对自己的一次反思。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西湖大学的组建人之一,陈十一也是当初南方科技大学的创立人。西湖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之初相比在招生方面,变得更加谨慎,首先是和其他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然后是积极申请批准,极有可能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民办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认可度的问题

虽然,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之类的文件相继出台,但是民办教育始终摆脱不了两个困扰,一个是认可度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被认为是教育产业化的「恶之花」。而面对认可度的困扰尤为严重。

其实,最为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应该是本硕博,一体化的教育,这样更有利培养优秀的人才。西湖大学上来先培养博士,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比说说不同的教育方式冲突的问题,毕竟读博士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很多已经很难改变。

但是,起点招博士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一上来就招收本科生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之前就有昆山杜克大学对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感叹道,有的时候自己找工作还不如一些211好找。

民办大学之中,有两个大学可能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是西安的西京学院,另外一个是吉利大学。就拿西京学院来说,虽然已经有了研究生招生资格,这一点要好过很多二本院校,可是招生依旧是一个问题。每年研究生招生时候,承诺凡是一志愿被录取奖励10万元现金,可是报考的学生依旧很少。


最后,用吉利的李书福一段话来作为结尾吧,也作为对教育家的教育情怀致敬。

吉利李书福甚至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后来人回忆其言辞,慷慨激昂,闻者无不动容。


西湖大学都是近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它们出现时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南方科大,被寄予厚望,到最后也是泯然与众人。西湖大学会不会也像南方科大一样最终被现行教育制度同化?个人认为有可能,但不大,因为西湖大学与南方科大有几点本质的不同:

第一:出资人与主办方不同

西湖大学是有施一公等千人计划学者们发起,马化腾、王健林等商界大佬支持创办,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但本质上还是私立大学,在用人自主权及发展方向上有很大灵活性,类似于公司性质。而南方科大出资人与主办方均为深圳市政府,本质上还是公办大学,所以存在很多的限制。

招生方式及层次不同

西湖大学定位是硕博层次,前期只招收博士生。也就是一科研作为学校主打方向。而南方科大则是同普通大学一样,从本科生开始培养,所以,在招生灵活性方面存在诸多制约。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西湖大学只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未来应该不会成为第二个南方科大,有可能是中国的洛克菲勒大学。

祝愿西湖大学梦想成真!


谢谢悟空邀请。西湖大学的发展定位应该向加州理工学院靠拢,和南方科技大学存在不小的差异。


2018年愚人节,西湖大学获得教育部审批同意。办学定位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未来将成为一所非体制内的,高起点、非营利、新型民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定位注定它达不到南方科大的办学规模,比如南方科大2016年入学3200多人,在2020年预计将达到8000人,最高到达10000人。

其实,在西湖大学之前,浙江的湖畔大学同样引人关注,因为湖畔大学的出资人是马云,主要招收创业者。而西湖大学的出资人是马化腾,首批招生是博士,和南方科大的本科招生培养模式差异极大。

但是,我们看到西湖大学的发起人中有南方科大的校长陈十一教授,说明南方科大的不少教学研究模式值得西湖大学学习,同样陈校长也会将部分在南方科大美没有实施的方案在西湖大学进行尝试。对于校长施一公教授等众多发起人来说,他们要做的不是在杭州复制一个南方科大,而是建我国自己的加工理工学院。施一公校长曾说过一句豪言:西湖大学建立5年后,要在科研上并肩清华大学。

其实,西湖大学的建立极大促进浙江高校的发展,在浙大之后,西湖大学有望一举成为浙江的第二,在创建初期应该和浙大更多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先谈谈南方科大。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位博士。他的导师在退休之后,被南方科大聘为副校长。但是因为他的博士还没有读完,所以他和导师还有联系。也就从他口中了解了一些南方科大的情况。根据他的说法,南方科大为了在社会上迅速的打开知名度,聘请了一大批像他导师这样虽然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但是已经退休的学者。这些学者由于年龄的原因,因此没有够的精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大部分是挂名的。他的导师作为副校长,待在学校的时间并不长。另外因为有很多大牌学者,所以学校内部的权力之争,地位之争其实也很激烈。这自然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用他的话说,这个学校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接下来谈谈我对南方科大的观点。虽然有些人认为南方科大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产生开拓者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南方科大的鼓励政策,都是广东和深圳地方政府出台的,教育部没有给予南方科大任何教学改革上面的特权。反而专门发文强调,南方科大必须遵守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换句话说,并没有提供任何改革的空间。

综合来看,无论是南方科大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条件,都导致了南方科大的改革实际上是失败的。当然,我不否认南方科大的探索的价值,更不否认南方科大的学生素质和教师队伍的实力。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南方科大未能实现创校校长朱清时的期望。这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学校的责任。

西湖大学目前还在筹备阶段。我作为一个外人,不了解内部运作情况。不过,教育部时至今日没有给予西湖大学任何教学改革的特权。这就意味著西湖大学并没有争取到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阿里巴巴的财力,可以招揽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的顶级学者。但最后的走向可能与南方科大差不多。成为一所高端化的民办院校。但是指望它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绝对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不是靠新办一两所大学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改革又会触动到多方面的利益,此外还需要最高层的决心。像广东浙江这样经济较为发达,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省份,地方政府虽然有主动开启改革的决心,也有行动,但由于缺乏许可权,所以很难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难度之大,不是普通人能想像的。


今年四月,西湖大学正式获批,施一公教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专门筹建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在今天正式开工建设。

施一公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大家都觉得施一公教授口吐狂言,禁不住想,当初南方科技大不也说的如此信誓旦旦的吗?可现在呢?西湖大学是不是第二个南方科技大呢?

施一公说,一味照搬西方经验,是无法办好中国的大学的,必须遵循中国的实际国情。很多年前,创办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清时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南方科技大学,不论是创办者还是我们大众,当初对这所学校寄予的厚望丝毫不亚于西湖大学。

但是,到现在,南科大不能说不优秀,但与创立之初,对标香港科技大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朱清时离开后,这所大学作为改革者的形象也越来越弱,已经很难在媒体上发现它的踪影,也渐渐没有了太多优势。

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一所是公立高校,一所是民办大学,一所从培育本科生开始,一所从培养博士生开始。西湖大学现在的发展环境和前途,比南方科技大有很广阔的前景。

目前来说,西湖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博导中80后约有25位,基本上都是75后,导师年轻但都在各自领域中有不凡成就。本科院校多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院校,实力强悍。很多导师都在海外深造过,实力很强。

除了强大的海外学术背景,很多西湖大学的导师在业界的成绩也是斐然的。

优秀海归人才在西湖大学任教,一方面是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对海归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坚定决心。希望西湖大学真如其所定位的,打造成为一所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学府。施一公教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半途而废。


其实目前南科大发展得非常好,也非常快。现任校长是原北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综合水平绝不会低于施一公,只是他治校的方式不同于朱清时,是在国内现用体制可以实现的范围内的改革,少了朱校长的理想化,当然媒体的关注度也少了些,但南科大的改革并没有停止,也不是南科大现在失败了。深圳市对南科大的支持比朱校长时更大,钱也给得更多,深圳市市长是南科大的理事长,一个政府的财力应该比西湖大学后台老板们的财力大吧。


西湖大学是先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所以,先与复旦、浙大合作招博士生。这种模式与上海科技大学类似,上海科技大学是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内创办,二牌一套班子。2013年先与中科院合招研究生,二年后招本科生,2017年才独立授权研究生学位。

2013年建校的上海科技大学,『』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定位,按照培养钱学森的加州理工学院模式办校。上海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学校选聘的教授当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美国科学院院士、31位中国两院院士等。


西湖大学落址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云栖小镇,总面积约1200亩,2018年4月1日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复。西湖大学以教授治校、独立自由、专注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从事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聚焦科学技术」等特质。

西湖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得到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慷慨解囊,包括马化腾、王健林、吴亚军等。不同于马云的湖畔大学,湖畔大学犹如企业家们的富豪俱乐部,那西湖大学更像培育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

一所大学的成功终究需要时间的历练和岁月的沉淀,底蕴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很难用技术和方法超越。祝福西湖大学!浙江名校太少了。


报道说是马化腾主导,应该是市场行为。这和南方科大有本质区别。另外说到有国家力量支持,这也正常。任何国家都鼓励创新,先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经验,对成果奖励多,属于锦上添花,前期由投行注资支持。前几天国家发布规定,要求科技数据上传国家资料库,是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创新,便于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西湖大学如果能挺过创业初始的艰辛和资本瓶颈,不仅可以成功,还能对中国大学办学路线和大学组织构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是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光凭几个教授也都成不了大事,充裕的资金才是根本保障。国外大学的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筹钱、筹钱、筹钱,除此之外只是充当学校的形象大使出席各种社交活动场合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