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31岁之前生活在三国时代的蜀汉,《文心雕龙史传》的作者刘勰说;……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非妄誉也。"意思是有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到了内容与文字的的统一。他修的《三国志》在当时时属于现实史,很多事情是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可信度较高。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也正因为他和三国处在同一时代,一些历史史实当时还没有披露出来,所以《三国志》史实性强,宽度和广度是有局限性的。

《三国志》经裴松之注释后,丰满全面了,我们现在读的《三国志》就是经裴松之注释后的,据说裴松之为了注释《三国志》,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三倍,同一事件,记述不同,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松之有自己的评论,对于陈寿的议论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总之,就《三国志》(注后)而言,我觉得陈寿和裴松之是平分秋色的。


首先要搞清楚陈寿和裴松之做「志」和「注」的原则。

陈寿:「宁缺勿假」

陈寿写《三国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宁肯不记载,也不写不能确定真伪的事迹。所以整部《三国志》极其简略。

在史学界中,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被誉为「信史」,肯定了其真实性。「前四史」就包括了《三国志》。

所以陈寿《三国志》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裴松之:「啥都往上贴」

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只是在陈寿原作的基础上,补充一些野史杂记以及其他渠道的史料记载,让三国志更完善,更详细。

但是裴松之在选取史料注解的时候并不太过于注重史料的真实性。真的假的都往上放,有些史料具有明显的漏洞和虚假,裴松之也注引过来,但好在裴松之对于明显虚假的资料也会加以解释和评价,不至于误导别人。但对于裴松之自己拿不准的史料,他就单纯放上,不评论了。

举几个例子:

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很多,比如《傅子》,《傅子》是公认的文学作品,其不具备史书的严谨性,他依然拿来注解。

比如《搜神记》,《搜神记》是民间神怪小说,还有一些杂记,他也拿来注解。

比如《云别传》,《云别传》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明显是后人专美之文,他也拿来注解。

所以读裴松之的注,更多则的是拿来参考。

不管是陈寿,还是裴松之,两个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现在人读三国历史,读的绝大多数是裴松之注版的三国志。


承蒙回答,三国志讲述三国时期历史,作者是陈寿,陈寿先前为蜀国人,后来蜀灭之后又过十几年吴亡(那时他已成晋朝人),他著作的三国志比较详细介绍当时「那年的事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