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环球网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重要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曾经做出不懈努力。纵观毛泽东谋求解决台湾问题的进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建国初期发出“武力解放台湾”的号召,还是武力与和平双策并用、海峡两岸进入冷战对峙后,毛泽东都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毛主席谈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毛主席

一、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精心筹划、周密准备“武力解放台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台湾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继续,“武力解放”理所当然成为毛泽东考虑的重点,他期望借助“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一举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为祝贺新年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并就此明确提出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为了达到武力解放台湾的目标,毛泽东运筹帷幄,精心筹划,积极做好各项战斗准备。

首先,加速空军、海军的建设。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与祖国大陆之间横亘着台湾海峡。没有现代化的海军和空军,不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是很难横渡的。为了取得渡海作战的战略优势,毛泽东特别强调突击建立空军、海军的重要性。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提出了渡海作战建立空军的设想。10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通过向苏联购买歼击机、轰炸机,组织培训飞行员和机场勤务人员,准备在对台作战中使用。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还加快了组建海军的步伐。1949年10月,毛泽东对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说:“我们要解放台湾,就要有海军。海军一定要搞,没有海军不行。”在他的关怀下,1950年4月,海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海军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配合第三野战军准备渡海作战。空军、海军的建立与发展,使我军初步具备了立体作战的能力。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巧妙配合,解放了一江山岛,显示出我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大威力。

其次,总结陆军渡海作战经验,提出渡海作战的基本原则。1949年10月25日,第三野战军金门登陆作战失利之后,毛泽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陆军渡海作战的重要原则:一是思想上要重视,渡海作战必须克服麻痹轻敌的思想,采取慎重的态度;二是从兵力配备上,渡海作战总兵力要等于或超过敌军守岛总兵力;三是对渡海攻击的具体要求。渡海攻击部队第一梯队要占敌军守岛总兵力的一半左右,并且吸取金门登陆作战失利的教训,强调要有坚强统一的指挥机构随同登陆指挥。从而使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提升,在解放海南岛等渡海实战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实行先剪除外围屏障,最后解放台湾的逐岛攻击作战方针。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之后,形成了以舟山群岛、金门岛、万山群岛和海南岛等互为犄角、防卫台湾的态势。要解放台湾,就必须首先打碎这个防卫锁链,扫除这些外围障碍。毛泽东十分重视解放沿海岛屿的战役,对进攻顺序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军相继攻克了海南岛、万山群岛及舟山群岛;在朝鲜战争停战后,又针对浙江沿海岛屿,制定了“从小到大、逐岛进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从1954年3月到1955年2月,人民解放军相继拔掉了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的所有据点,为解放台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由实战为主导转为以威慑为主导“武力、和平双策并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国际形势逐渐由战争转向和平。而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接近尾声,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全面展开。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开始萌芽,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方针也相应地由武力解放转变为武力、和平双策并用。针对两岸关系由激烈的军事对抗逐渐转变为冷战对峙的新变化,中共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武力方式也由以实战性为主导转变为以威慑性为主导。

第一,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包括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际法赋予一切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依据这一原则,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台湾问题上,新中国没有义务对任何国家作出承诺。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企图阻碍中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对于当时美国要我们“保证不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无理要求,毛泽东果断予以回绝。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坚定地表示,威胁和恐吓是吓不倒中国人民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周恩来于1955年2月严正指出:“如果美国政府以为可以用战争威胁来吓倒中国人民,来使中国承认‘两个中国’,承认美国侵占台湾和侵入台湾海峡的行动为合法,那是梦想。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我们可以预言,如果美国硬要把战争打到中国头上,我们是一定能抵抗到底的,我们决不屈服。”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毛泽东对于蒋介石反共拒和及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警告,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第二,军事斗争的基点立足于军事威慑。从武力、和平双策并用的战略全局出发,毛泽东认为,在保持足够军事对抗力量的基础上,应该把对台军事斗争的基点立足于军事威慑。就是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中,注意把握好军事打击的时机、力度与强度,降低军事行动的规模,着重突出战争的政治意义。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成功战例就是“炮击金门”。人民解放军对金门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不攻击金门主要军事目标,一方面给国民党军队生存条件,有利于其长期固守;另一方面,又保持政治上的一定温度,把美国紧紧套在金、马这一绞索上,粉碎其脱身政策。在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下,对台军事威慑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巧妙实现了我党的政治目的,不仅维护了“一个中国”立场,使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而且也使两岸关系突破军事对抗局面,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思想的现实启示

早在古代,我国军事家就提出了“能战方能言和”的著名论断。秉承这一思想,毛泽东坚持武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也始终牢牢掌握以武力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神圣权力。现今,面对台独分裂势力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为适应我军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庄严宣示则更具针对性。

(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要有使用武力的准备和力量。使用武力的准备越充分,能够使用的武力越强大,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战略决策就越能发挥作用。反之,如果没有使用武力的准备,没有可供使用的强大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正因为如此,决定了我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质是以解决台湾问题为动力,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国防现代化不是孤立的,是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相联系的,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国内外形势下,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同时,国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要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国防现代化建设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应该是不张扬而藏拙、不中断而持续地进行。只有以国防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才能为不承诺放弃武力的战略决策提供保证。

(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保证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其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和平,为了促使、保证和平统一,是备而不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有实实在在做好备战准备,具备打并能打胜的军事能力和准备,才能制约台独、避免战争。

备而不战、和平统一,是我们的战略抉择。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是否最终发生战争,则出于台湾的选择。总之,要通过各种努力,在台湾社会形成反对分裂、反对独立的氛围;使台湾人民作出和平统一、避免战争的正确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