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名為《我為什麼逃離無人車公司》的文章在網絡熱傳。

這篇以程序員口吻敘述的文章,講述了一家無人車公司的老闆把無人車當圈錢工具,對內騙員工、對外企圖矇騙地方政府、等待國有車企接盤,但最終沒有成功的故事。

一、“騙子”無人車公司的博傻遊戲

一家幾乎建立在謊言之上的公司,雖然“有人駕駛”,但無疑沒行駛在正道上。

從文章內容來看,這家無人駕駛公司的創始人是在玩一個“博傻遊戲”,以求得暴富機會。

盡管文章只是一家之言,但結合無人車公司最近曝光的許多負面新聞看,這位“工程師”所述的“博傻”現象,可能也反映了當下自動駕駛行業的某種現實。

工程師逃離無人車公司:一個尋找「接盤俠」失敗的技術騙局 新聞 第1張

博傻理論是指在股票、期貨市場等資本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在技術風險投資市場中,也同樣如此。在風口中,人們總預期有一個更大的投資會來買單,所以採取各種坑蒙拐騙的手段,搞一個花架子公司,希望能脫手變現,很多互聯網泡沫就是這麼形成的。

這當然是個騙局。謹慎對待技術爆發式發展中的泡沫與虛假繁榮,也是其最重要的啟示。

但也應看到,這也是市場中常見的現象。投資與投機,總是共存的。

拿期貨市場來說,其建立的本意不在於讓人們去投機,而在於讓有某種資源的生產企業、消費企業能在遠期抹平價格變動,減小風險,促進生產與市場的平穩。但市場要實現這個“減小風險”的目的,卻需要一羣人以賺錢為目的進行投機,這樣期貨市場才能順利運轉。

技術風投雖然並不完全等同於期貨市場,但在當下的市場模式中,風險投資對於技術爆發式發展的作用很大。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渾水摸魚的人。

但這並不能說明技術風投模式是錯誤的,也不能說明市場一定是過熱的。

二、技術風投要花自己的錢去試錯

技術發展,某種程度上是一將功成萬骨枯。Facebook不是憑空出現,在它之前,有Meetup、Friendster等企業長達10年的逐步試錯。技術發展需要試錯,風險投資能幫助加快這個過程。

但在這個試錯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花自己的錢去試錯。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博傻遊戲中,一些地方政府起到了關鍵性的放大作用。

正如張五常所說,他認為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做對了的事是“縣域競爭”,也即區域競爭,對地方的GDP考覈,使得地方有動機爭奪潛在技術,從而獲得未來的GDP增量,就業機會,提升產業結構。這也就是林毅夫所說的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的精要所在。

但是,這未必就有效。

在這家車企構造的騙局中,國有車企是預期中的接盤俠。相對而言,國有車企對技術的識別能力更高一些,自動駕駛是汽車行業發展的熱門領域,有的國企自然會參與這個遊戲。

但由於國企並非完全考慮私人利益,效率存疑,所以很多時候,有的企業參與無人車駕駛行業,也不在於長遠,而目的在於下一個接盤俠——政府補貼。

以新能源車補貼為例,財政部2016年組織力量,共對93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一份詳盡的騙補名單顯示,72家車企涉嫌不同數量和金額的騙補行為,涉及車輛共計76374量、涉及騙補金額達到92.7億。

三、技術發展中,地方政府正在變得更加成熟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當下國內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自身在技術試錯、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天然弱點,所以也採取了給地、給政策但不給錢的方法。

這極大地避免了浪費。因為相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土地、資源、政策其實邊際成本並不高。而且,由於政府收緊了財政補貼,整個環節中的投資者都更加謹慎,國有車企謹慎了,風投機構也更加謹慎。

最終就出現了這篇文章所說的——直到這位程序員離開,公司仍然沒有找到接盤俠。

目前自動駕駛行業有陰暗面,這並不奇怪。但從長遠來看,自動駕駛肯定會有未來。

即便自動駕駛的最高等級L5級,也即完全的擬人的全自動化不能實現,人類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在特定的場景下實現L4級別的高度自動化,即有條件的自動化,通過改造道路、交通規則來適應自動駕駛的需求。市場需求會促成其商用的實現。

因而,大趨勢不可阻擋。

但大趨勢歸大趨勢,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員工、合作企業,加強對騙子公司的甄別能力,依舊重要。也只有市場和政府都愈發理性,那些妄想靠玩概念、騙接盤、圈一筆錢就走的無人車公司,才能逐漸“無路可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