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事业编制的铁饭碗,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在编教师改革的大方向。

就目前改革进展来看,天津泰达医院已经成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示范之一;而教师编制改革,也率先在大学开始施行,即高校将取消教师事业编制,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无论是高校取消教师事业编制,还是医院取消医生事业编制,事业单位改革号角的前奏已经吹响。人社部发言人李忠在去年就已经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不过,对于过五关斩六将取得编制的老师和医护人员而言,心理难免质疑:公立医院/学校取消编制后还能否留住精英人才,没有编制的我要不要跳槽去追求百万年薪?

老师及医护人员的这些疑问,恰恰暴露出目前事业编制改革的问题所在:因为丧失了编制身份的老师及医护人员,很有可能被私人开的医院或学校可以更轻易的挖走,再以十倍或百倍的价格提供高端服务。

而公立医院和学校,由平庸者提供平庸的、缺乏活力的服务,并随著与私立机构的差距拉大,公立机构逐渐失去追赶和竞争的期望(反正只要有点出息的都会去私立机构),整个公共服务系统彻底失去竞争意识,并进一步失去吸引人才的氛围。

1 医疗和教育是最不适合私有化的

医疗和教育是最不适合私有化的,私有化的效率高的前提是其市场属性,而市场属性的核心是价格与使用价值的均衡,医疗和教育,如何通过价格博弈?

你会为了省下两万块钱把小命交给半吊子医生?你会为了省下几千块钱把孩子交给不著调的老师?医疗和教育,你不可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考虑性价比,而是竭尽全力的谋求更好一点、更好一点的服务,因为其服务的差距哪怕只有一点,也会对未来形成重大影响!

不愿意考虑性价比的服务就不具备商品属性,也就不适合市场化!

用钱来划分生命和子孙前途,这也是巨大的不公!公立医院或学校,你可以凭借「概率」让自己获得最优服务,当然你会说有钱人能有更多机会,但私立之后,你没钱就会完全失去任何机会!

有事业编制,对医疗和教育从业人员还有些吸引力,轻易不肯离开原单位,但现在,这个编制没了,必然促进人员流动,而流动的趋势以经济为动力,然后按照经济标准提供服务。

食盐私有,大家无非多花两三块钱,一些人稳定和安逸的赚取一些利润,对大家的生活影响不大,但医疗和教育,尤其教育,长期来说将构成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影响会更为甚远!

2 这两个领域完全可以搞个「半市场化」

更大的问题是,这一措施一旦开启,根本没有回头的余地,私立医院和学校一旦开始建立,你根本没办法再弄成公立。

医院私有化早就开始了,只是因为莆田系等野鸡医院的存在,让私立医院一直不受信任,但以后,恐怕会发展非常迅猛了。

▲医院私有化早就开始了,只是因为莆田系等野鸡玩意的存在,让私立医院一直不受信任,但以后,恐怕会发展非常迅猛了。

如果是普通领域,私有化或市场化都没有问题,但医疗和教育,太特殊了。

其实,这两个领域完全可以搞个「半市场化」,国家给从业人员一个兜底人头费,不用多,与当地收入平均水平为限即可。

毕竟这两个领域都属于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给个平均收入真的不多,然后给其单位一个最基本的运转费用,这样一来,人员和机构都算基本安顿了,剩下的,在核准的标准范围内收费,水平高的,适当多收点,到时候「客户」也就多一些,大家的福利也就好一大截了。

这样大家都有积极性,水平差的大不了半死不活呆著,所耗费的也不过就是最基本的人头费和办公费,不会比半个乡政府更费钱,再说,人家也可以在公共防疫、小的疾病治理方面提供服务呢。

3 失去业务精英,平庸的人会更平庸

更大的问题是,这样的单位失去业务精英,本来平庸的人会更平庸,整个团队必然失去活力和进取心,反正定位就是按部就班的半死货,任何出彩的人,都是为别人做嫁衣,你做的越出色,单位越认为留不住你,从而放弃培养和促进,其他人,凑合就好。

如果由注定平庸的人组成的团队运作,你觉得风气会如何?

写在最后:

医疗和教育不比其它领域,这两个领域都没办法提供标准服务,而是直接依赖优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不把优秀人才留在体系内尽可能多的为公众服务,而是把人赶出体系,为资本服务,真的无语了。

不过还是要强调一下,以免很多人误会,这里教育指的是高校哦,不包括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大家放心去考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