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比较唯心,主要思想是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也就是说政治引起战争支配战争决定战争,一切战争都为政治服务,主帅要多借鉴以前战争的实例,在开战后抓住打击重心消灭敌人军队,在战略层次上讲究靠强大的实力干掉对方。《孙子兵法》则比较唯物,主要思想则是战争的利益和害处,包括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战略上推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开战则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脱离政治),要求主将要根据彼此的实力灵活调度,综合利用各种因素避实击虚,这也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孙子兵法》认为兵者诡道也,用最小的伤亡换最大的利益(不讲究多杀敌)而《战争论》鄙视阴谋诡计,讲究靠实力把对方征服。两者比较《战争论》更像是西方绅士之间的决斗,得到什么并不重要想打就打,先去学武术买装备,打的时候靠技巧和实力把对方打服。而《孙子兵法》更像是江湖人士比武,没有好处不会去打,打的时候看情况,实力比对方强就硬拼,没对方强那就什么阴招都用,不管对方服不服捞到好处就是胜利……


关于政治,孙子兵法只是围绕「如何指导战争」这一问题来谈政治,克劳塞维茨则是将政治放到「什么是战争」这一问题的框架下研究。

关于经济,孙子看出了战争中经济的地位,据此认为如果打持久战则必然导致「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就是说打成持久战就会引来新的敌人,而克劳塞维茨只是将经济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克氏自己就曾认为他研究的是狭义的军事艺术,而所谓狭义的军事艺术,系指如何使用军队,这一点似乎孙子也不例外,因为有些研究孙子的学者认为孙子对于如何「富国强兵」采取了只字不提的态度)。

关于地利,孙子花了好几篇去谈,里面不乏各种创见,而且有著完整的体系,而克劳塞维茨则是将地利分散于防御、进攻两大篇。

关于交战,克氏大谈战斗、决战,似乎的,在克氏看来,战斗、决战是必要的,不进行战斗或决战是不可想像的、是一种消极意图,但是孙子认为,应该处处力求与敌方军队交战而不顾敌我优劣态势是错误的,其结果就是「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关于攻击与武力,有人说孙子重视使用武力以外的手段(如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克劳塞维茨则认为使用这些还不如用武力攻击来的靠谱。

关于摩擦与机会,孙子进行了最简短的总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而克氏却用了不少笔墨去谈,虽然详细但是。。。。。。

关于将领,孙子提出了不少看法,如智信仁勇严,到克氏那儿只剩下智、勇,信仁严被排除于体系以外。以上是差异,现在来谈相同:

关于兵力、数量,利德尔·哈特认为克劳赛维茨是「数量教主」,利德尔·哈特根据一次大战时期的经验,认为克劳赛维茨过分强调数量优势、集中兵力这些原则,其实现在看来,《孙子兵法》也不例外:胜兵若以镒称铢(形篇)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虚实篇)

至于战争论:

数量上的优势是一个物质方面的问题。有人从决定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选中了它,是因为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计算,可以把它纳入数学法则。至于其他一切因素,他们认为对双方来说都是相同的,是可以互相抵销的,所以是可以不加考虑的。如果他们是为了要弄清这个因素的各个方面而偶然这样做,那还算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总是这样做,并且认为数量上的优势是唯一的法则,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造成数量上的优势这个公式是军事艺术的全部奥妙,那就是一种根本经不起现实生活考验的片面的看法。

这还是出自第二篇的。

数量上的优势 这是《战争论》一书第三篇第八章的内容。

关于后勤,孙子认为: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有人认为而克氏则将后勤排除于作战之外,似乎关心用兵打仗比关心后勤补给还要重要。那么,看《战争论》第五篇第十四篇「补给」,可知克氏并不过分轻视补给。

关于科技,孙子、克氏理论当中都将技术因素作为普遍条件、先决条件,如:

在过去各个时期军队的勇气和士气都曾使军队的物质力量成倍增强,今后仍会如此。但在历史上也有过一个时期,军队在组织和装备上的巨大优势造成了精神上明显的优势,在另一个时期,军队机动性方面的巨大优势造成了精神上明显的优势。有时,新的战术体系造成了精神上显著的优势。有时,军事艺术又极力主张根据概括一切的大原则巧妙地利用地形,有的统帅在这方面还常常能够从对方得到很大益处,但是这种作法现在已经过时,只得让位给自然而简单的作战方法了。如果我们毫无偏见地考察最近几次战争的经验,那就必须承认,无论是在整个战局中还是在决定性的战斗中,特别是在主力会战中,这些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前一篇的第二章。如今,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方面都很接近,以致最强军队和最差军队在这方面己经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别了。当然,科学水平可能还有显著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表现为一些国家先发明和运用较好的军事成就,而另一些国家模仿它们并很快地赶上它们。甚至象军长和师长这样一级的指挥,在军事活动中也都有著大致相同的见解和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以致除了最高统帅的才能以外(统帅的才能的产生完全是偶然的,很难说它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军队的教育程度有什么固定的关系),只有军队的战争锻炼能造成显著的优势。因此,交战双方在上述各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二者在这方面还不如若米尼。

关于海洋,这可说是所有陆军系军事著作家通病,孙子兵法上下6000字不仅没有如何进行海上作战的论述,而且对于水上作战也只是只言片语(如行军篇的「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而《战争论》一书几十万字,也是如此,有人认为这部书与其说叫「战争论」不如叫「陆战论」。但是,历史上也有人取其原理运用于海军战略之上,如佐藤铁太郎、科贝特,前者的著作中多少运用到了《孙子兵法》,而后者则运用了《战争论》(但是说这是克氏或孙子理论翻版,则是大谬,毕竟二者还有运用了其他著作家的思想或自己的思想),另外,关于海军战略学家与陆上战略思想,最熟知的例子还要说到马汉与《战争艺术概论》。


谢谢邀请!

我没说过克氏的《战争论》,所以无能为力进行评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