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中國老人最爲突出的一大特點:辛苦攢了一輩子錢,不捨得吃穿不捨得玩,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在他們爲數不多的消費中,錢主要花在了什麼地方?

最近有一份針對全國中老年人的消費調查問卷,結果如下:

30.74% 老兩口的日常開銷

23.51% 花在子女、孫兒身上

17.92% 去醫院看病

11.32% 攢着日後養老用

6.7% 其他

6.6% 買保健品等

3.3% 旅遊等休閒活動

除了日常開銷、看病保健以及養老儲備這些剛需之外,中老年人把剩下的錢基本都花在了兒孫身上,留給自己休閒生活的錢基本忽略不計。

這正是大多數中國老人的真實寫照——窮養自己,富養兒孫。

給子女幾十萬

自己卻沒買過新衣

湖南長沙71歲的李安華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退休前10年,我對自己的投資幾乎爲零,所有的錢和時間都給了兒女。

我退休沒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輪流在兩個子女家幫忙帶孫。當時,兒子和女婿嫌上班坐公交辛苦要買車,我各資助了5萬元。

每年,我還要給孫子外孫零花錢、買玩具、包紅包。如果記賬的話,可以寫本書了,幾十萬是花出去了。可我呢,幾年沒買過一件新衣。

我在兒女家住了9年,買菜做飯搞衛生一人承包。買米、提大件玩具,都是坐公交。2010年,我患上了高血壓等四五種病,我跟兒女說:“我想回自己家住了!”

搬回家後,我花了好幾個晚上纔想通:我要管好自己。

第一件事,我把房子重新裝修。刷上牆漆,換了新家電傢俱,讓自己住得更舒服。

第二件事,學習。2012年,我去老年大學報了3個班,唱歌、畫畫、手工。在那裏,我結識了好朋友,上課之外,我們相約一起逛街、互相幫助。

第三件事,旅遊。用了兩年時間,我將國內走了個遍。2014年,我做了一個更瘋狂的決定:花兩萬元去美國玩了一個月。

我很享受現在的狀態,只有對自己好,生活纔會對你好。

貼補兒孫要有度

無須留金山

67歲沈金娥的故事很典型。喪偶的她9年前從四川成都某中學退休後,搬到重慶和兒子住。

當年兒子準備結婚,她把老家福利房賣了30萬,替兒交首付15萬。爲不顯得偏心,她給兩個女兒每人5萬,還幫外孫、外孫女各買了保險。

可兒子和兒媳接連換工作,又碰上生孩子,房貸壓力落到沈金娥身上。就這樣,她攢下的40萬兩年內全貼補給了兒孫。沈金娥說,自己退休工資將近4000元,可現在是個“月光族”,有苦難言。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王堂生說:多數老年人都受“子女好,自己就好”的影響,把更多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給子女,有時結果卻適得其反。對老人而言,富養自己纔是不給子女添麻煩。

老人富養自己,首先要掌握個人與子女之間的度,在自己吃住好、身體好、有閒錢的前提下再考慮幫襯子女,甚至可向子女提點要求,如想出去旅遊等。

富養並不貴

觀念要轉變

很多朋友聽到“富養”二字,首先想到的是“得有錢”。有錢誰不會富養?沒錢,怎麼說都是空話。

其實,真正的富養,並非指物質上的奢侈,而是指在物質上善待自己,在精神上豐富自己。

老人富養

有5件“奢侈品”

1.捨得花錢的心

沒有必要對自己吝嗇,也省不到哪去,偶爾買點貴的東西,能提升生活品質。剩菜剩飯儘量少吃,我們的身體情況已然經不起細菌的侵蝕。不時買幾件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心情也會格外好。

2.能交心的朋友

不要只圍着家庭轉,也要有自己的小圈子,多走出家門和好朋友聚會玩耍,就不會掉進孤獨的黑洞。

3.敢於表達的氣魄

這一代老年人有着自我犧牲和隱忍的精神,遇事不肯對兒女多言,不願成爲拖累,更是很少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其實,有什麼想法一定要說出來,主動表達情緒可以讓自己身心更健康。

4.身體不適就看病的意識

身體是幸福生活的本錢。老人要常常自測,警惕頭昏、胸悶等各種小症狀,不怕大驚小怪,每年定時體檢,小毛病及早治療。要不然,不僅給自己找罪受,更是給子女添麻煩。

5.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

人老了,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愛好,跳舞、養花、打麻將,若能開心,都可以嘗試。

老年日報公衆號

編輯:張方飛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