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3月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

  在以“鞏固結構性改革成果”爲主題的分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底提出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在去產能、去槓桿方面更是如此,這也很好地促進了2016年四季度一直到2017年中國經濟的企穩。

  不過他同時表示,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沒能完全觸及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未來仍需加大工作力度,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升級版。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工業減速緣於提質增效增加的GDP還不夠充分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在楊偉民看來,這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靈了,而恰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沒能觸及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現在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楊偉民說,目前的經濟下行固然有國內外短期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在短期的反映。

  楊偉民舉例說,我們的經濟減速主要是工業減速,服務業增長仍然比較快。而在需求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工業結構當前還比較僵化,尚未完成適應性調整。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強調提質增效,但提質增效增加的GDP還不能夠彌補產品減產而減少的GDP。這是我們增長的一個現實。”他給出下面一組數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的89種工業產品當中,有55種(約佔60%)的產品產量比過去10年間的歷史峯值出現了負增長;在107種出口產品當中,有74種(約70%)的產品比過去10年的峯值出現了負增長。“我認爲這是工業減速的主要原因。”

  另外,從2018年情況來看,經濟減速主要由於消費和投資雙減速。消費減速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特別是服務消費比重在提高,汽車消費進入到一個階段性、週期性的變化過程當中等等。“但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高房價及房貸的擠壓,問題在於房地產,但房地產本身也是供給側結構性失衡,有些地方過剩了,有些地方供給又不足。”

  投資減速主要是以地方政府投資爲主的基建投資在減速。我國投資當中基建投資,特別是地方政府爲主的基建投資佔比很大。在楊偉民看來,這主要是由於過去積累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過大,從去年起中央開始問責,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不敢再變換花樣舉債搞基建了。

  “其實這是一個更復雜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我們還沒有更多地觸及,涉及國企和民企,涉及中央財政和地方事權,涉及政府與市場等重大的結構性改革。”楊偉民說。

  改革必須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爲重點

  繼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楊偉民認爲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要拓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這意味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已經不再侷限於過去的“三去一降一補”,更重要的是要拓展到增強微觀實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是針對國民經濟重大問題所提出的新方略。

  具體而言,包括但不限於要加快殭屍企業出清,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減稅降費,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按競爭中性原則營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要破壞壟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擴大規則等制度性開放。另外,要加強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過去我們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鐵公機’,下一步要加快新經濟的基礎設施。”

  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楊偉民表示,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下一步可以重點發展與人工智能相關聯的基礎設施。

  其次,要以改革爲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改革”,所以必須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爲重點,推動相關領域的改革走深、走實,防止改革空轉,企業無感。

  具體而言即加快國資、國企壟斷行業,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政府職能等改革。“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市場發揮決定資源配置的基礎決定性作用。”

  第三,楊偉民重點強調要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他看來,結構性失衡的根源在於要素配置扭曲,其中金融最爲關鍵,因爲金融是“血脈”。

  近年來,銀行貸款比重出現了“兩降三升”,“兩降”是製造業和民營企業貸款大幅度下降,“三升”即房地產、金融業、個人住房貸款比重幅度上升。而中國的貸款結構以間接融資爲主,貸款的結構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經濟結構的變化。

  金融供給側改革要調三個結構

  而具體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楊偉民認爲要調整三個結構:

  一是市場結構,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

  “我國實體經濟每年揹負7萬億元的利息,這對金融業是增加值、高利潤,對實體經濟就是極大的負擔。”楊偉民說,所以要保持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一方面要減稅、減費,同時也必須減輕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加快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佔比。

  二是銀行結構,要建設多結構廣覆蓋的、有差異的銀行體系。

  當前中國的銀行結果是國有大行佔絕對優勢,這並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體經濟當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佔比高、科創型企業增長快的特點,特別是以國有銀行爲主的銀行體系如何適應國企、民企、外企這三大主體並存的所有制結構。

  “我們如何從制度上搭建平等地服務三大市場主體的銀行體系,這是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並深化改革的重大課題。”楊偉民說,要增強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增加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進城商行、農商行業務迴歸。

  三是產品結構,要積極推行個性化、定製化、差異化產品。

  楊偉民認爲,要擴大抵押物的範圍,按照企業不同產品的生命週期來確定貸款期限,而不是反過來,讓企業來適應銀行的貸款期限。要完善銀行內的盡職免責制度,建立激勵機制,開發實體企業和銀行共擔風險的金融產品,開發適合民營、小微企業的產品等等。

  (封面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