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哪本值得推荐?

两本书都值得推荐,如果没有读过的,建议可以阅读下。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文风,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的走向,追慕著众多,影响力很大。作者通过他走过的地方,让读者与他一起怀古伤今,谈古论今,通过他的情感和笔触,让读者沉浸在历史与现实中,心游历史,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从阅读中获得文化的发现、思考和对历史的沟通,以文化人格、生命价值为本位的话语,时时显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感叹沧桑、慧悟今生,对自身文化的感知和提升有著一种巨大的推动。该作品处处彰显著作者精湛的文学功底、博学的文化素养,作品的大格局、大散文、大气度特质,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浓烈、深厚的文化空间里,享受著文字带给大家的享受。这本书是我读余秋雨的第一部作品,即刻被他的文化气质迷倒和吸引,他的文字简约、充满弹性,通俗易懂,温润著阅读的快感。该作品由《如梦启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部分组成,篇篇都是美文,其中《阳关雪》《漂泊者》《文化之痛》等,让读者从作者的旅途感悟中,发现了别样的旅程,尔非常态意义上的旅行,那种高度的审美和感悟,让我们对历史、文化、古人站过、走过的寸土,有了绵长的思念和敬畏,对那曾经走过的地方,有了更多层次的感悟。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风靡了无数男女的爱情小说。讲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前清翰林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和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的情感故事。原本看尽家族衰败、人世冷暖、世态炎凉的白流苏不再相信爱情,但在与范柳原的情感博弈中,在生死交关时,两人以真心相见,一部苍凉、传奇的爱情故事。张爱玲这位民国才女,用自己特有的细腻、敏感和丰富的文学底蕴,将自身的一部分融入到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爱」,是张爱玲的小说永恒的主题,时时流露出悲剧性的张爱玲,字里行间总是透著一种悲哀和无奈,她通过女人公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展示出生活的冷酷、无情,仅存的温暖也只是昙花一现,可以看出作者张爱玲的精神气质和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无奈。作者张爱玲笔锋老练、细腻、充满诗意,读起来酣畅淋漓,该部作品女性读者可能更喜欢一些。许多喜欢她的艺术工作者,通过影视剧、话剧、戏曲等形式都展现过该部作品,足见对张爱玲作品的喜欢。特别是演员陈数和黄觉领衔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更是将白流苏和范柳原直观、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的视野里。所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还具有著鲜亮的、视觉效果既视感,读者任何时候读起来,都会有别样的精彩和感悟。

所以,对以上两部作品,我觉得对读者都是有价值的,在闲暇时分,读这些大家的作品,你终归会有收获!


负荷者-倾城的传奇「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著,跟著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不落痕迹的「倾城之恋」,细品味,就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张爱玲的散文,有一篇名为「自己的文章」看后让我别有体会,她说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负荷者,广大的负荷者,我无法明确知晓民国的负荷者是如何负荷他们那个时代的,我只知道比方说「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范柳原们虽然在不可理喻的政治灾难中摸爬滚打,最终还幸运的捡回了自己的命,虽是九死一生,倒还是自由的,他们虽负荷著那个苍凉的时代,可是民国政府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到了香港,英国人更自愿拿他们没办法,日本人攻陷了香港,他们又回了上海,日本人也奈何不了他们。所以他们负荷的还是儿女情长的悲欢离合以及生活的平庸乏味,这就应该是所谓自由人那苍白的老底了。「时代总是参差向前的,--」我不确定是否总是向前的,但诚然既是参差的,就会有拉锯,在某一轮中,当政治或称权力成为唯一的也是仅有的对个人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力量时,不管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只要它是不可抗拒的,甚至不能象白流苏范柳原那样逃避之的,那就可以断言这个时代是无法被负荷的,张爱玲的出走就是一例,君子不立危墙,她可以负荷苍凉平庸,却不能与变异的时代对视。果不其然,随其后乃至今日,我再没看到这个时代的负荷者们,人们以十年计尽数被摧毁了,这样的屠戮于今日还正当其时,当芸芸的后生们在为畸形的衣食住行不假思索地耗尽青春和生命时,他们早已远远地被抛进了这一轮拉锯的纵深里,不要说负荷,被绞碎,晾干,化作飞灰,也都不是稀奇的,周而复始,又一个十年又一次拉锯开始了,如果不能有所改变,就将在这个十年里尽数覆灭。所以,「倾城之恋」在今天看来,白流苏和范柳原实际上成功逃脱了他们的时代,所谓乱世里的自由,只要活著在一起就好了,香港,上海,南洋,美国,西欧,世界之大,总有个逃遁,他们像柳絮被被灾难吹向空中,倾国倾城的瓦砾与死尸之间,并无二人在意的东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