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哪本值得推薦?

兩本書都值得推薦,如果沒有讀過的,建議可以閱讀下。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文風,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和文化的走向,追慕著眾多,影響力很大。作者通過他走過的地方,讓讀者與他一起懷古傷今,談古論今,通過他的情感和筆觸,讓讀者沉浸在歷史與現實中,心遊歷史,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從閱讀中獲得文化的發現、思考和對歷史的溝通,以文化人格、生命價值為本位的話語,時時顯現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感嘆滄桑、慧悟今生,對自身文化的感知和提升有著一種巨大的推動。該作品處處彰顯著作者精湛的文學功底、博學的文化素養,作品的大格局、大散文、大氣度特質,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濃烈、深厚的文化空間裏,享受著文字帶給大家的享受。這本書是我讀餘秋雨的第一部作品,即刻被他的文化氣質迷倒和吸引,他的文字簡約、充滿彈性,通俗易懂,溫潤著閱讀的快感。該作品由《如夢啟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部分組成,篇篇都是美文,其中《陽關雪》《漂泊者》《文化之痛》等,讓讀者從作者的旅途感悟中,發現了別樣的旅程,爾非常態意義上的旅行,那種高度的審美和感悟,讓我們對歷史、文化、古人站過、走過的寸土,有了綿長的思念和敬畏,對那曾經走過的地方,有了更多層次的感悟。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風靡了無數男女的愛情小說。講述了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前清翰林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和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的情感故事。原本看盡家族衰敗、人世冷暖、世態炎涼的白流蘇不再相信愛情,但在與範柳原的情感博弈中,在生死交關時,兩人以真心相見,一部蒼涼、傳奇的愛情故事。張愛玲這位民國才女,用自己特有的細膩、敏感和豐富的文學底蘊,將自身的一部分融入到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愛」,是張愛玲的小說永恆的主題,時時流露出悲劇性的張愛玲,字裡行間總是透著一種悲哀和無奈,她通過女人公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展示出生活的冷酷、無情,僅存的溫暖也只是曇花一現,可以看出作者張愛玲的精神氣質和在生活重壓下的掙扎、無奈。作者張愛玲筆鋒老練、細膩、充滿詩意,讀起來酣暢淋漓,該部作品女性讀者可能更喜歡一些。許多喜歡她的藝術工作者,通過影視劇、話劇、戲曲等形式都展現過該部作品,足見對張愛玲作品的喜歡。特別是演員陳數和黃覺領銜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傾城之戀》,更是將白流蘇和範柳原直觀、鮮活的展現在大家的視野裏。所以,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還具有著鮮亮的、視覺效果既視感,讀者任何時候讀起來,都會有別樣的精彩和感悟。

所以,對以上兩部作品,我覺得對讀者都是有價值的,在閑暇時分,讀這些大家的作品,你終歸會有收穫!


負荷者-傾城的傳奇「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不落痕跡的「傾城之戀」,細品味,就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張愛玲的散文,有一篇名為「自己的文章」看後讓我別有體會,她說他筆下的人物大多:「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負荷者,廣大的負荷者,我無法明確知曉民國的負荷者是如何負荷他們那個時代的,我只知道比方說「傾城之戀」裏的白流蘇範柳原們雖然在不可理喻的政治災難中摸爬滾打,最終還幸運的撿回了自己的命,雖是九死一生,倒還是自由的,他們雖負荷著那個蒼涼的時代,可是民國政府拿他們沒辦法,他們到了香港,英國人更自願拿他們沒辦法,日本人攻陷了香港,他們又回了上海,日本人也奈何不了他們。所以他們負荷的還是兒女情長的悲歡離合以及生活的平庸乏味,這就應該是所謂自由人那蒼白的老底了。「時代總是參差向前的,--」我不確定是否總是向前的,但誠然既是參差的,就會有拉鋸,在某一輪中,當政治或稱權力成為唯一的也是僅有的對個人生活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力量時,不管這種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只要它是不可抗拒的,甚至不能象白流蘇範柳原那樣逃避之的,那就可以斷言這個時代是無法被負荷的,張愛玲的出走就是一例,君子不立危牆,她可以負荷蒼涼平庸,卻不能與變異的時代對視。果不其然,隨其後乃至今日,我再沒看到這個時代的負荷者們,人們以十年計盡數被摧毀了,這樣的屠戮於今日還正當其時,當芸芸的後生們在為畸形的衣食住行不假思索地耗盡青春和生命時,他們早已遠遠地被拋進了這一輪拉鋸的縱深裏,不要說負荷,被絞碎,晾乾,化作飛灰,也都不是稀奇的,周而復始,又一個十年又一次拉鋸開始了,如果不能有所改變,就將在這個十年裏盡數覆滅。所以,「傾城之戀」在今天看來,白流蘇和範柳原實際上成功逃脫了他們的時代,所謂亂世裏的自由,只要活著在一起就好了,香港,上海,南洋,美國,西歐,世界之大,總有個逃遁,他們像柳絮被被災難吹向空中,傾國傾城的瓦礫與死屍之間,並無二人在意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