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长们会带上孩子到户外游玩。这对平常总是闷头宅家的孩子来说,是件好事。

因为,靠近自然,不光使孩子的心情得到了释放,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现代社会,日渐增长的压力,剥夺了孩子平常日子里,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也剥夺了孩子在自然里玩耍的机会。同时,科技的发展,让孩子又被电子产品“绑架”。

这些都加剧了孩子与自然的隔绝。

此外,父母对孩子健康及安全方面的担心,也是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由于,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儿童的体质越来越差。各种身心疾病,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如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愤怒、感统失调等。

专家把这些与自然越来越远,经常宅在家中的儿童,称为“自然缺失症”儿童。

01

亲近自然,才能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是人们探求新知的原动力。

对孩子来说,最原始的好奇心,应该来自对大自然动植物的渴求,而非对课本知识的求知。

但现在本末倒置,家长一味追求学生课本知识的“提升”,往往将“读万卷书”看得比 “行万里路” 重要。

不仅如此,家长总是让孩子去学习,家务不让干、外出又限制,打着为孩子提供最好学习环境的旗号,却把孩子禁锢在了一个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生活体验的完全真空的世界。

家长们“逼”着孩子,生活中只有学习。但这么做,同时也切断了孩子对一切其他事物的好奇心。

02

生活要讲究各项元素的平衡

另外,自然对于创造力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研究表明,在任何环境中,发明和创造力的程度,都与该环境中变量的数量和种类成正比。

而自然无疑拥有无穷的多样性,相比之下,玩具所具有的信息,是单一、封闭的。

在自然中,运用多种感官的经历,有助于儿童智力持续发展,并且激发想象力。

与自然的接触对孩子的重要性,不亚于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自然的重要性,而是要寻求学习、体育活动和自然接触三者的平衡。

03

家长应鼓励孩子从大自然中学习

上个暑假,芸芸爸妈带芸芸去郊区玩,芸芸用空可乐瓶从小溪中捞了好多蝌蚪带回了家。

回家后,妈妈帮芸芸把小蝌蚪养在玻璃罐里,后来,小蝌蚪陆续长出了腿,看着它们,芸芸非常开心。

然而,让芸芸意想不到的是,先长出腿的那只小蝌蚪居然死了。看着它的尸体静静地漂在水中,芸芸的心里非常难受。

芸芸伤心又无助。她翻了一些讲蝌蚪和青蛙的书,却没能从中找到答案。

芸芸把这件事,告诉了好朋友小桃。小桃曾经成功地将小蝌蚪养成小青蛙,现在小桃的青蛙还活得好好的。

小桃听了芸芸的话,想了想,问:“你有没有在养蝌蚪的玻璃罐里放石头?”

芸芸愣住了,忙问:“放石头干什么呀?”

小桃很惊讶地看着芸芸:“你不知道吗?要在水里放几块高出水面的石头,如果不放,蝌蚪变成青蛙就没地方去了,一直待在水里,它就会被淹死。”

蝌蚪变成青蛙后,就改用肺呼吸了。芸芸知道这个道理,却从没细想过。

听了小桃的话,她后悔极了。在学校,她的生物经常考满分,到头来,她竟犯了这么愚蠢的错误。

从书本上学习理论,与在生活中运用理论是有区别的。

学校教的知识,都是人类多年实践经验中萃取出的精华,但如果缺少实践,就很难把这些精华真正地吸收进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当所学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相关,学习才会变得容易和有趣。

父母们把孩子们在户外的嬉戏,视为浪费时间,殊不知户外活动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孩子们通过感官来学习、来感知世界,在户外的自由游戏,实际上是自我驱动的互动学习。

想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家长就有必要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带孩子到郊外游玩,带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动手的游戏等等,家长要给孩子多创造在实际场景中,学习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