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坐在長椅上驀然出神,很想穿越時空來一場對話,面對當代的紛繁誘惑,如何戒持。甚至邀其來今日時代走一遭,孔老師會不會迷戀遊戲? 會不會追星? 會不會看NBA? 會不會迷失自我? ……


您好,謝邀。

末學分享孔夫子的幾句話,與君共斟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子說:(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十戶人家裡,一定有和我一樣做事儘力待人真誠的人,只是他們不如我好學罷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夫子說:一個好學生不貪圖口腹之慾,不追求奢侈華貴,做事勤快,說話小心,有問題立即向有經驗的人請教。能做到這些,就算是好學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夫子說:一個人無非面對善惡,好學生要學會把善惡當做老師。看到別人的優點自己沒有,就要去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反照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結語。

無論古今中外,善惡總是同時存在。

當我們收回目光專註自己時,外界人事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就會隨之降低。

看自己的不好,就不會驕傲;看別人的優點,才會謙虛。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

六祖慧能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轉述聖言,難免錯漏,僅供參考。


謝邀。

尼采早就說過:「上帝已死」,翻譯過來就是:「聖人已死」。時代早已變了,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或者神靈崇拜,都已經過時了。

今天,你見過誰把愛因斯坦的畫像掛在牆上跪拜嗎?有沒有人對著牛頓的著作頂禮膜拜?有沒有人把馬克思當做全知全能的神,殺雞宰羊進行祭祀?……

聖人崇拜早已經不流行了,既然上帝都沒有了市場,換作孔子、孟子、老子、耶穌又會有什麼改變呢?

隨著文化知識大爆炸,古代哲學的魅力已經不復從前。無數的人在吶喊著「自由、平等」,又有誰願意放棄自由,去做哪個聖人的「囚徒」?歌詞是怎麼唱的的來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無產階級已經成為世界的主人,「聖人」輩出的年代早已遠去。

假如孔子生活在當代,他依然那樣勤奮好學,依然「溫良恭儉讓」,依然那樣博學多才,他會出類拔萃、學有所成,但他至多成為一個受人敬佩的學者、學術權威。即使他有巨大的影響力,人格魅力,但是他依然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不是孔子不優秀了,而是因為時代變了。除了孔孟、釋迦摩尼、耶穌等,幾千年來還有其他神或聖人嗎?聖人是時代需求的產物,今天這個時代,不再需要聖人了,聖人已經死了。即使我們很敬佩他們,但是他們跟我們一樣不再完美無缺。


謝邀。

假如題主穿越到春秋時期,還會問這個問題嗎?春秋時期不比我們現在強多少啊!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做著宋國的大司馬,就因為他的妻子很漂亮而被太宰華督奪走,本人竟至被華督殘忍殺死。不光如此,這個華督後來還殺了宋國國君。類似的事情貫穿於整個春秋。兩百多年的春秋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弒君弒父事件,不知打了多少場不義戰爭。司馬遷說: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弒君弒父打不義戰爭目的是什麼?兼并土地、搶奪人口、當上國君,以取得更大更高的地位和財富。歸根結底不是人心之亂么?所以,治世治的是人心,亂世亂的是人心。

就在這樣的亂世中,一代聖人誕生了。身處亂世,孔子一生做到了「吾道一以貫之」,立下了萬世師表,成就了聖人偉業。

現在回到題目上,如果孔子生活在當代,他還會成為聖人嗎?結論是:他可能不叫孔子,但他一定還是聖人。


謝邀

我的答案是:不能

現在缺乏孕育聖人的客觀條件!!


【1】關於孔子誕生的時代背景

時代孕育了孔子,孔子開創了時代

「論世知人」乃是我們在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時所必須遵守的方法論原則,就孔子而論,即我們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時代的歷史背景之後,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蘊所指及其價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孔子所處的時代即春秋之際的社會性質到底怎樣,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學術問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勞的,可以說這種狀況恰恰顯示了一種學說對研究者的開放性,因為,思想家個體與歷史時代這一整體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一種意義上的循環,即我們只有理解了整體後才有可能獲得對部分的了解,然而我們又只有從了解部分著手才可能了解整體。這就是說,我們作為解釋者在面對學說時必須放棄過去那種以尋求「正確的解釋」為目的的思路,而應該將「有意義的解釋」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畢竟人類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才對歷史發生興趣,因而歷史是不斷翻新的。事實上,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號也是在這樣一種不斷被翻新的過程中而完滿起來的。作為一位「軸心時代」的思想家,人們一直到今天還在通過與他的對話而獲得對現實問題的啟示,而且隨著參與對話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發現:我們原有的理解視野確乎過於狹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有許多對於現代化建設富有啟迪意義的思想皆因「以階級鬥爭為綱」等觀念的制約而受到遮蔽。有鑒於此,我對於孔子思想的看法雖然也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但我的目的不僅是想從春秋時代來了解孔子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而且也是想從孔子思想產生的具體過程來了解春秋社會的歷史特點。

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封建制和神學走向崩潰,人文主義逐漸興起的過渡性時代

這是一個探源性的思考,孔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巨大意義和影響是構建在他的學說的承襲和傳承之上的。這個過程是個本原性的發生,而孔子成為了其中新的環節。從哲學的體系構建上的追溯,孔子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第一人。

而當時孔子和儒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具有以下特徵

(1)春秋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隨之發生變化,奴隸制開始瓦解。

(2)政治上,諸侯兼并土地的爭霸戰爭日益頻繁,奴隸主貴族勢力也大大地削弱,新興封建勢力日益興起。(3)在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4)儒家學派誕生在魯國,與魯國特定的文化環境有關。春秋時代,魯國在文化上仍舊保留著最多的周文化傳統,以致到春秋末期還享有「周禮盡在魯」的名聲。為孔子創立早期的儒學思想體系提供了條件。(5)孔子把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為以「仁」,「禮」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學,從而創立了儒家學派。

於是有人就好奇,我們有沒有方法可以創造或者回到那個時代呢?

我的答案是

創造或許可以,但回到不可能

一個民族的歷史,相當於一個人的一生,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中華民族的青春期,人不可能回到自己的16歲,民族也不可以!!!時代總是向前看!!

那麼創造可以?

理論上可以。。。。就是等待像封建社會崩潰到另一個時代的過渡期。。。可你又知道社會主義社會崩潰在什麼時候呢?


【2】孔子所處的社會背景

正如有位答友所說的那樣,我們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改變了,春秋時代是以「成德」為社會和人生目標,而現代社會是以「成材」為社會和人生目標。

我們不妨了解一下,所謂聖人是什麼樣的

在內在上 : 明一,察道,通德

在外顯上 : 立德,立功,立言

這幾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是缺一不可的

而德這個方面,是從內而外都要強調的

我們現階段,說實在的,連一個能勉強垂範萬世的立言之人都很難找到,更不要說立德,察道,通德那樣境界的了!!!

大多數學者和政客,只不過是假道學!!!


【3】孔子個人的個體能動性

這點我也不bb了,就問當代人有幾個人能比上孔子的?

就憑「好學」這一條就pass了不少人

人家70多歲,剩下的日子都快掰著手指頭過了,還在韋編三絕地寫周易

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德學家,倫理學家,音樂家,美學家,美食家,旅遊家,體育學家………

你是哪一樣比過了孔子?

現在又有幾個人能放棄一個國家的高官厚祿

顛沛流離地宣揚大道?

前面的路充滿了兇殺與險惡

一般的人不敢走


綜上所述

現代社會不能創造孔子那樣的聖人

①缺乏時代背景

②缺乏社會背景

③缺少孔子那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如果當代能有聖人的話,那麼現在應該已經有了,既然現在沒有,那麼任歷史上哪個人生在現在也成不了聖人


這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人類社會的所謂「誘惑」,無外乎色、名、利,自古皆然。孔子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小人喻於利」,可見孔子生活的年代,一般人的追求也無非就是這些東西。所以君子總是少數人。

另一方面,今天的社會很難誕生聖人。因為古人從小就以「成德」作為教育方向,而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以「成材」為目標。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在於德而不在於才,商紂王據說其實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但卻成為惡人的典範。今天的教育既然只追求「有用」和功利,那麼一般人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性自然就很糟糕,所謂「習相遠」,長大之後即便開始自覺,但習氣深崮,要變化氣質是非常難的。別說作聖,連做一個鄉愿都很難,鄉愿至少表面上像聖人。

孔子的身份相當於現在的學者。對比現在的學者就一目了然,雖然個個著作等身,但多半都是為名為利,有幾個真正「志於道」的學者?讀他們的書,往往味同嚼蠟,撿一個小題目寫一本專著,或是汲汲於文字訓詁,沒有什麼真實見解。比如陳來寫的《有無之境》,根本沒搞清楚陽明學「無中生有、有以返無」的意思,非把「四句教」分裂成境界和道德兩截。無怪乎他是馮友蘭的弟子。馮的「四境界說」就漏洞百出。又比如陳鼓應的《易傳與道家思想》,全篇尋章摘句、邏輯不通,說《莊子》書中有「易以道陰陽」的句子,可見《易傳》出自老莊,完全不顧《莊子》書中這句話原本是描述當時的儒家學術。

借題發揮,說多了。


聖人在任何時代都是聖人,和年代沒有關係,你不認識他不承認他是聖人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依然是聖人,好比黃金,動物對地上的黃金不理不睬,黃金依然是黃金,有眼不識泰山,泰山依然是泰山

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要麼被判刑,要麼移民。

聚眾講學,私設教育,判刑!


人之為人,在其實,不在其名。莊子有言,名者實之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