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愚童书的小愚老师。昨天我们群里的一个妈妈说,女儿开学了就不愿意去上兴趣班了,国画、舞蹈两个班都退了,现在就剩一个书法班,每周六下午去上3小时课。问女儿为什么不坚持,就说“没兴趣”、“很累”,舞蹈班上得腿疼,说什么也不去了。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突然来了热情要上兴趣班,没上几节课就放弃了。那么当孩子说“我没兴趣了”想放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孩子,不要让你的人生,止步于“没兴趣”

周杰伦在谢霆锋的美食节目《锋味》里,用水果弹琴的片段,让谢霆锋惊叹不已。

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从小就开始练琴的辛酸史,但他仍不忘感谢妈妈的一番苦心,谢霆锋听完后也超级感动。

周杰伦从4岁开始学琴,每天练2个小时,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根本坐不住。周妈妈则会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不练琴就会“藤条伺候”。听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嘻闹声,周杰伦说自己非常痛苦。

但他长大后,就体会到妈妈当初的苦心,“现在真的很感谢她”,为了表达感谢,以妈妈的名字作为自己专辑的名字,《叶惠美》一炮而红。

周杰伦上国中时父母就离婚了,当初是母亲不顾爸爸反对让他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奠定音乐基础,也造就了如今的歌坛天王。

任何学习过程都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体会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更别谈大的成就了。

说一个俞敏洪老师的故事。俞老师的女儿从小开始学钢琴,7岁时获得“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8岁时就考了钢琴十级。

他太太觉得女儿在钢琴上有天赋,想培养成钢琴家,于是大幅增加了孩子的练琴时间。可没想到孩子的学琴热情骤降,对俞敏洪说:“老爸,我不学了,我对钢琴没有兴趣了。”

老俞怎么说呢:

长大后,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后来,他带女儿去听场音乐会。音乐会过后,俞敏洪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女儿描绘了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突然放弃的可惜。听完老爸的话后,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去练琴。

不是因为某件事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别让长大后的自己后悔

小提琴家吕思清做客《向往的生活》,为了欢迎他的到来,刘宪华和吕思清合奏了一曲,演奏得非常棒,Angelababy在一旁看得非常羡慕。

演奏完后,Angelababy私下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的?”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这时,电视屏幕上打出一句话: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我想,这句话潜在意思是,为什么父母当年没有培养自己一项兴趣爱好,以至于长大后没有一个拿出手的技能。

孩子,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了就只能给别人点赞。

感不感兴趣,It's a question

一件事从不了解、了解、试做、经验、倡导五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取得了恰当的小的成就。小的成功,才能推动行为向下一阶段改变,所谓的兴趣来源于此。

大火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就印证了这个道理,Geeta起初不愿意学摔跤,后来取得成绩了,才有了兴趣,最后甚至变成了自己的梦想。

兴趣,是最大的谎言,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对于摔跤,女儿们一直很排斥,她们受不了爸爸的魔鬼训练,也羡慕其他女孩子能打扮、跳舞,Geeta对着新娘朋友哭诉:“上帝从没给其他孩子这样的爸爸。”

可当爸爸第一次带Geeta去参加摔跤比赛,她虽没有赢得第一,但是拿了个“特别奖”。这一场比赛,让她尝试到了比赛获奖所带来的荣誉和尊重,从那她开始喜欢这项运动了,她主动询问爸爸:“下次比赛什么时候?”

过去,两个女儿总因为练摔跤而被同学嘲笑“像个男人一样”,这种嘲笑让她们低着头走路,一度很自卑。

但自从获得摔跤奖励之后,过去那些嘲笑Geeta的同学成了她的粉丝,被选进国家队之后,Geeta得到学校通报表彰,被校领导称为“我们城市的骄傲”。

这种逆袭感,让她从被逼着学到自己主动为之付出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马哈维亚父亲不容置疑的坚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奖赏回路”,如果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立刻就能获得好的反馈,大脑会鼓励我们重复这一行为,反之则要求我们放弃。所以,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一件事孩子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好玩,产生了想学的念头,可经过反复训练后,新鲜感消失了,这时候如果孩子做好了,有了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就有兴趣了。相反,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直做不好,让困难打击了信心,那么就可能失去对它的兴趣。

因此,别让“不感兴趣”害了你。

世上没有捷径

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太苦、太累就放弃了。也有人追求一时的成就,抄近道走捷径。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不知道各位家长看了没,有孩子为了赶假期作业,在某宝上买了“写字机器人”,模仿自己的笔迹写作业,又好又快,看上去简直完美。结果被妈妈发现,一怒之下,砸碎了机器人。

老师留作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让孩子巩固课堂知识,可作业都被机器人代写了。比学不到知识更可怕的是,孩子一旦迷上“走捷径”,那以后再也不想踏实的努力,可靠捷径赢来的人生走不长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春节期间上热搜好几次的翟天临,因为涉嫌“学术不端”(抄袭)而失去了博士学位,几年前走的捷径最终害了他。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没到终点永远不知道你前期走的捷径,什么时候会出来阻碍你的发展。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蔡康永这段话,没什么大道理,但却切切实实道出了中国古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谛。所以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那些“强迫”也是出于好意,如果孩子坚持不下来、越嫌麻烦、越懒得学,长大后就越可能错过让他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作为父母,你更愿意以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