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等天體為什麼是圓的?”“孕婦防輻射服是否真的防輻射?”……最近,一本解讀上述小知識的科普書《1分鐘物理》在網上引發關注,內容多涉及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有人評價為“腦洞大開又有道理”。

針對上述問題,科普作家吳寶俊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中國最需要科普的是兩撥人,一是小學生,一是老人。他同時提到,“天文”跟“養生”兩個領域是謠言頻發的“重災區”。

物理可以很實用

記者瞭解到,《1分鐘物理》源自中科院物理所的“專欄問答”。2016年,在物理所微信公眾號運營負責人成蒙的牽頭下,“科學問答”、“正經玩實驗”及“線上科學日”三個專欄上線。

科普作家:天文、養生領域是謠言泛濫重災區 新聞 第1張

《1分鐘物理》書封。未讀供圖

其中,“科學問答”更側重於互動性。在三年的時間內,主創們解答了1200個與物理相關的問題,這裡麪包含科學常識和闢謠、還有天馬行空的思想實驗,以及對尖端科技和未來的展望。

大到“在颱風的風眼扔一顆子彈會怎麼樣”,小到“為什麼光走的路程總是最短?光怎麼知道哪條路最短?”……問題千奇百怪,其中有不少也曾是吳寶俊年少時想問卻沒有勇氣提出的。

對那些問題,吳寶俊認為,雖然有些可能腦洞比較大,但卻需要認真回答,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表述出來,“物理並不枯燥。物理學是一門是研究大自然的學問,大自然離實際生活遠嗎?”

天文、養生領域成謠言泛濫“重災區”?

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聯系著諸多其他學科。從事物理學專業的科普,有時會忍不住對其他領域“指手畫腳”,在從事科普工作的過程中,吳寶俊總結出一個經驗:天文和養生兩個領域是謠言泛濫的重災區。

“這兩個領域很多東西不可驗證或者極難驗證,諸多自媒體向公眾推送的所謂科普旗內容裏,有相當多的東西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他斷言。

科普作家:天文、養生領域是謠言泛濫重災區 新聞 第2張

吳寶俊。未讀供圖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吳寶俊隨即說瞭如下一段話:1954年8月26日,美國眺望號飛行器在月球背面的大坑中發現一個地球上不存在的金屬物體。NASA的科學家認為該金屬物體出現在月球背面的原因並不簡單,有人認為它是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但它到底來源於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

“相信很多人對類似文字並不陌生,互聯網平臺的自媒體上不難見到。”吳寶俊坦言,上述文字是自己瞎編的,此類謠言就是利用人的獵奇心理騙關注,達到一些商業營銷目的。讀者浪費了時間,卻沒有獲得任何有意義的知識。

至於養生,吳寶俊說,互聯網上的謠言幾乎多到數不過來,特點是隻告訴你結論,不解釋原因,“什麼東西都能跟延年益壽扯上關系,我完全不敢關注這個領域的信息”。

如何識別並且遠離這種虛假的信息?吳寶俊建議,目前只有一種辦法:多關注一些正兒八經的學術機構發布的信息,少關注一些嘩眾取寵的自媒體。

那些最需要科普的人

在吳寶俊看來,目前中國最需要科普的是兩撥人,一是小學生,一是老人,“前者是孩子,嚴格來說,他們是需要正確的科學教育;後者因為各種原因,成了騙子行騙的‘重點目標’”。

“家裡親戚動不動會發來一個購物鏈接,要求我幫着看看,比如‘納米防引力波秋褲’之類,全是科技名詞,但實際上並不靠譜。”他頗為無奈地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且,不管我怎麼從科學角度解釋,他們都不相信這是假的”。

之前的一個例子更是讓吳寶俊哭笑不得。他回憶,中科院去年舉辦公眾開放日時,自己有一個朋友全家來聽專家做報告,內容有關量子力學和量子力學應用。

“一個半小時的報告,朋友家的老太太幾乎什麼都沒記住。只有臨近結尾,科學家好像說了一句‘今後量子可能走入大家的生活’,老太太記住了,回家花800塊錢買個‘量子養生棒’掛在脖子上,號稱能延年益壽。”吳寶俊說。

他認為,這都是做科普需要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讓科普內容接地氣到老人也能輕鬆看懂;而且還需要嚴謹,令騙子無法利用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去賣東西,“這個太難了”。

“以我的經驗來說,越是聲稱‘你不懂的高科技’越可能是假的。例如有一種‘量子燈泡’,號稱不需要任何外接電源就能點亮,售價好幾百,是假的。”吳寶俊解釋,那其實是一種應急燈泡,裡頭藏了一個備用電源,不通電依靠備用電源也能亮幾個小時,真實售價幾十塊而已。

吳寶俊表示,從科普的角度,自己希望更多的人愛上科學,希望老百姓當中能有更多的科學愛好者,“但我們同時希望大家能接受正規科學教育,因為科普並不培養專家”。(記者 上官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