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仑,《山经》和《海经》中记载各有不同,历来研究者多疏于辨析,将两者之『昆仑』一视同仁,实际上,《海经》昆仑说早于《山经》昆仑说,而其中又以《海内西经》所载昆仑最为原始,因此探索真相,应从《海内西经》入手,原来神话中的『昆仑』不在西方,而在东方;它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座人工建筑物,是用于观测日月星辰的观象台!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偶尔也聊点山海经

先看《海内西经》对于昆仑的描述: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实际上,《海经》对于昆仑的描述,根本就不像是自然造就的大山景观,全然是一种人工建筑的格局!

我们开始一句句解析:

①.「昆仑墟」,昆仑明明是座山,为何会称作「墟」,在《广雅·释诂》中这样解释:「墟,凥也」,这里的「凥」字实际上就是居住的「居」字!同时,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也说:「丘、墟,皆故所居也」

所以,「墟」字的本义,就不是指天然造就的巍峨峰峦,而是人工雕砌的玉宇琼楼!

②.「方八百里,高万仞」,八百里、万仞皆是夸大之辞,因在作者眼里神圣,所以显得格外雄伟宏大。

③.「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昆仑墟上有一个非常之巨大的木禾,但是它只是孤零零的一株树木,而并非郁郁葱葱的森林,因此极有可能是人为树立之物。

④.「面有九井,以玉为槛」,九门面前有九井,自然是每座门前有一井,惊奇地是井以玉为槛,只能是出于人为的。

⑤.「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也就是说每一面各有两门,余一门为正门,每个门前有一虎形的守门神——开明兽!就像是后世庙堂门上的铺首或者门前的石狮子。

⑥.「在八隅之岩」——最能表明昆仑是人工建筑的迹象

即就是说,昆仑之墟坐落在「八隅之岩」的上面,如果不求甚解,很可能就由此得出昆仑就是一座高山的结论;但这里所谓的「岩」,在此处并非指的是岩石,而只是喻其高耸!

比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这里的岩,指的就是高峻之义。

那么再看「八隅」,「隅」者,方也,角也!昆仑山的基址轮廓有八个方角,也就是呈现「亚」字形!十字形之四臂,刚好成八隅。

以此观之,这种方方正正的轮廓,如果不是鬼斧神工,怎么可能是天然造就的呢?

所以,这九门、九井、神兽环卫、基址八隅的琼楼玉宇般的「昆仑墟」,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呢?

其实,这座被称为「昆仑」的神秘建筑,就是屡次见于典籍记载的——「明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不光是天子朝见聚会之庭堂;也是上法皇天,下法九州,祭天祀神的祭坛;也是行政布令之宫殿,是施教兴学之渊府。

接下来,我们从典籍中去对照明堂与昆仑墟

一、昆仑八隅与明堂平面结构

之前我们说过,昆仑墟的平面结构有八个方角,也就是所谓的「八隅」,而八隅之形只能是十字形。

《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述三代明堂之制云:

「夏后氏世室……五室;殷人重屋……四阿重屋。周人明堂……五室」

夏之世室、殷之重屋以及周之明堂,其结构都是五室,五个单元对称分布,四边各一室,中间一室,如此结构只能呈十字形结构!

那么,明堂的平面结构为何一定要是八隅之形呢?这种安排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对称美观,而很大程度上是由明堂建筑的功能所决定的!

前面说到,明堂有观测星象之功能,而古人观天授时,一件最重要的仪器就是测影之表,也就是树立一根表木,观测表木投影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就可以知时辰;观测表木投影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时节;

那么,在进行天文观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先确定准确的东西和南北方位,这通过立表测影就可以做到:春秋分太阳出没的时候就是正东西,与之垂直的方位就是正南北!如此,就能划出东西南北四方的十字线,而这个「十字线」就成为了「定方隅、验昏旦」的基准线!

此外,为了测影的准确性,还需要保证地面的水平,怎么解决呢?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要将以上的十字线改造成四个十字槽,槽中注水,就可以变成标准的水准仪!

既然立表侧影是十字水槽,并且成为明堂的主题结构,那么,依据这一结构将明堂的平面轮廓筑成十字形(亚字形),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么?

此外,这种平面轮廓作八隅或者十字形的祭坛,在殷墟卜辞中就有所体现,比如卜辞中的「╋」字,就是典型的十字形,就象征著明堂之形,而此字一般解释为「巫」,陈梦家将其解释为「方」,即《周礼》所谓「方丘」,也就是以方字所像的十字形祭坛。

二、昆仑禾木与测影之表

《海内西经》中写到:

「海内昆仑之虚……上有禾木,长五寻,大五围」

巧的是在《神异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这里的昆仑铜柱就是《海内西经》里的昆仑木禾,而昆仑山上卓然独立的木禾,其原型就是树立于明堂中央的测影之表。

考古出土的秦汉日晷的圆心中,皆有圆孔,就是原来插植测影之表针的位置,而这小小的表针,就是《海内西经》中顶天立地的神圣木禾之微缩化!

此柱用以测候观天,谓之天柱,可谓名实相符了!

三、昆仑九井与明堂水准

《海内西经》云:

「海内昆仑之虚……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此处九井和九门一样,对称地分布于昆仑墟的中央和四方,即中央一井,四面每面各两井,而昆仑「面有九井」的记载,让人不禁联想到《管子·幼官图》的记载:

王者顺时行令,春饮于青后之井,夏饮于赤后之井,秋饮于白后之井,冬饮于黑后之井,四时之井对称分布于图之东、西、南、北四方,中间还有黄后之井

幼官图所记述的图就是明堂的图,关于明堂之井的描述以及格局,正与昆仑墟之「九井」极为类似!

如果仅仅是为了灌溉或饮用,显然无需这么多井,更不需要将九井安排的如此周正,所以其中定然蕴含深意:

如上所述,昆仑即明堂,明堂上需要构渠灌水以为测量之水平基准,所以九井正是基准水槽的写照!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去论证「昆仑」与「明堂」的关系,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欢迎大家讨论!


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里面,昆仑山是神州大地的万神之乡,昆仑神山上面住的是西王母,也就是说昆仑神山是西王母的道场,是万仙都向往的地方,更不用说普通人对昆仑神山的崇拜了,而昆仑神山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非凡,许多神话方面的书籍都引用到昆仑神山,而现实中确找不到这个地方的原型。

在上古神书山海经里面也有对昆仑神山的描述,而后时代的神话都是以山海经为版本去撰写的,所以昆仑神山在中国神话里面的地位才能如此之高,而在山海经里面记载的昆仑山下窄上宽,悬浮在空中,像这种反自然的现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才对,但是山海经里面的描述是这样的。

山海经作为先秦古典,里面记载的是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还有记载著上古时期的人文地理以及各种动植物的书籍,属于包罗万象的作品,里面记载的东西有非常多的方面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有意思的是这些原型并不是全都在中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外的几个不同的大洲上面,以古代的条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走到其他大洲上面的。

而现实中的确有不少的动物和人文地理能找到对应的原型,也就是说山海经其实并不完全是编出来的,有许多的东西真实存在,那就能想像昆仑山是否也会真的存在呢,山海经里面的一些东西是经过加工过后的,所以在描述上面或许会有点夸张,但是现实中应该存在原型才对,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符合山海经描述的昆仑山特性的地方,全世界都没有符合的。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昆仑山虽然名字一样,但是和山海经里面描述的相差巨大,大多数人推测现在的昆仑并不是山海经里面的昆仑,那山海经里面的昆仑在哪个位置呢,据古籍穆天子传记载,周朝的周穆王西行云游天下的时候到了西边昆仑山遇到了西王母,并跟西王母发生了一段感情,从古籍中推断的位置来看,上古昆仑山其实就在如今的祁连山附近,但是很多人又觉得不正确。

用神话来说,昆仑山是仙山,被隐藏在阵法或者平行空间里面,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这个地方,因为根本就不在这个空间纬度,所以人们没有找到,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并不能完全解释,只是很有可能古人口中的昆仑山并不是昆仑山也不一定,所以现在一切都是猜测推论,没有真凭实据下定论。


世界许多古文明中,不乏大山崇拜的印记。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的须弥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大山的崇拜更加源远流长。如古代皇帝泰山封禅大典,规模恢宏,仪式庄重。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大山,将中国对大山的崇拜推向了极致。昆仑山即是天帝在凡间的下都,又是西王母居住的圣山。

昆仑山具体在哪?世上的昆仑山有几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个迷。

如果您百度,是得不到「昆仑」最原始含义的。想写出真正有含金量的文章,就要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寻找。

昆者,彝族语言中意为「天」;「仑」与彝语中的「勒」为同音异写,意为「子」。故「昆仑」者,实为「天子」也。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卷一》中将泰山称为「天孙」。有天孙必有天子。清代马啸所著《绎史》称「天子之山,夷狄之所称」。夷狄,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及外国人的称呼。彝族自当包括在内。因此,彝语中称「天子」为「昆仑」就言之有据。(参考《彝族史要》)。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的《昆仑辩》中更是指出昆仑山为三座山。其文曰:……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谓昆仑也……。

而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称:天下仙圣,在柱洲昆仑山上。

柱洲乃古代对非洲的称呼。详见我发的另一篇文章《大明混一图》。图中有详尽的柱洲图解。下图为其中柱洲(既非洲)的放大图。

古籍《十三州志》中称:昆仑山去北海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东南接积石山。

按此说法,昆仑山不在中土较为明确。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对海外昆仑的记述:「汉使张骞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汉代时期的大秦国是对古罗马的称呼。故此处的西海之滨指的实为地中海。(下图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路线图。最远处确实到过大秦)。

汉代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埃及只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张骞在此处发现小昆仑,意味深远。

《山海经》对昆仑山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博物志》记载张骞来到古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边,看到了昆仑山。《大荒西经》中的记载即为此昆仑山。

经文中明确界定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既在埃及的尼罗河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意为:在地中海之南,阿拉伯沙漠的附近,红海的西边(古代通常以「前」为东,「西」为后),尼罗河之上。

黑水为何指尼罗河呢?尼罗河每逢泛滥期,都会从其上游衣索比亚境内带来大量腐殖质,河水会呈现墨绿色或深黑色。泛滥期过后,尼罗河两岸就会留下大量肥沃的黑色淤泥,而这正是尼罗河赐予埃及的宝贵礼物。故称其为黑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在彝语中,「黑水」读作「以诺」,既「以诺河」——尼罗河。读音如此相似,意味深远。

由此可见,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明确无误的指向了金字塔所在的尼罗河谷。

「金字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因为金字塔的形状很像汉子「金」。实际上,金字塔有自己的专有象形文名字。请看下图:

西方学者对这组象形文字的解读为:法老圣体(面包)的升天之所。

这种含糊不清的解释不合理处显而易见。因为,并没有对上图中的每一个字元做出详细的诠释。更可笑的是,法老圣体面包这个说法明显是抄袭圣经中对耶稣的描述,而后者的出现要比这组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

我们的解读为:左侧的立鸟为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者——天之子(既天子)荷鲁斯的象征,中间的图符为临水之大山(金字塔),右侧的椭圆形图符为每晚都要将太阳吞下的古埃及大神努特的嘴,因为太阳要在西方落下,因此,此「大口」象征西方之极。下图立鸟为荷鲁斯雕像

下图为每到傍晚就要将太阳大口吞下的神——努特

因为,彝语中「天子」既昆仑,而荷鲁斯又为天之子。所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称就是:西方临水之昆仑山。

其中,大神努特的巨口代表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而荷鲁斯为建造者(大金字塔俗称胡夫金字塔,但并非胡夫所建,我之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

当然,此昆仑山为海外小昆仑。郭璞曾说既有海外昆仑,当有海内昆仑。

如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关注,有时间我会论述海内昆仑的具体所在。

感谢各位的欣赏,下图为天之子的荷鲁斯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这和如今地理学上的昆仑山(即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不是同一概念。传说的昆仑山是否真的存在,又在何地,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比较主流的推测有如下几种:

1. 根据目前有记载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以及《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可知大体位置是在我国的西边,旁边有沙漠,赤水和黑水之间,而且海拔很高。

2. 汉代以后几百年,官方和民间也在寻找考证昆仑山所在地,比如西晋割据凉州的前凉王张骏,以酒泉的南山(祁连山)有石室王母堂,即定此山为昆仑山。佛教流行中国后,又有人将昆仑山混同于阿耨达山。不过以上猜测都受到质疑。

3. 到了清朝,康熙进军西藏,定阿耨达山为冈底斯山,这样昆仑山便与藏地的圣山合一了。后来乾隆平定新疆,又定昆仑山为于阗南山。

4. 到现在,又有新的说法,有说是青海巴颜喀拉山的,有说是山东泰山的,有说是陕西终南山的,还有说是山西五台山、河南与山西交界的王屋山、河北燕山的,等等。更有甚者,还「考证」出昆仑山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中东的新巴比伦城……

总之,昆仑山的确切位置,一直都没有结论,按照古人的脚力,不太可能跑到巴比伦或者非洲去,我国境内的西或西北方比较符合实际。从《山海经》里记载有两条大河,海拔高,还有沙漠,那应该在新疆以南,青藏高原一带,而且应该是古人难以攀登,感觉遥不可及的雪山一类比较符合。


昆仑墟是黄帝的圣地,在昆仑山。远古发音昆仑=穹窿,穹窿山像倒扣的釜,所以又称釜山,在山东淄博昆仑镇。在黄帝时代大的昆仑山指泰山。黄帝故里在泰山北部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


移将北斗过南辰,

两手双擎日月轮.

飞趁昆仑山上去,

须臾化作一天云.

对于山海经中所讲昆仑山具体位置,说法很多。秦汉古人认为,昆仑山就是祁连山。

唐朝:昆仑山特指是黄河发源地,在新疆和西藏的交界处 ,这个观念一直传承到现代。

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砖家大言不惭的说:全世界只有一座神山,昆仑山只不过是中国的叫法。它们认为像中国的昆仑山、印度神话中的苏迷庐、还有阿拉伯神话中的田园,其实都是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希腊神话是当地老百姓经过口口相传慢慢成型的,他的成型时代大概在公园前8世纪左右(公园前799年~公园前700年)距今2712~2811年。

《山海经》一书的年代众说纷纭没有具体说法,但根据书中记载大量祭祀用品分析,其成书年代起码在5000年以上。

希腊神话根本没法比,最起码差2000年。

至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在哪里?老天爷知道

我在这里说一下我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两种一是《大洪水时期》被毁,至于什么是大洪水诸位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第二种我就只能和神话挂钩了。


此墟在河南境内,某山的结界内,此山在某海南面;上河,下河之间;此墟,在另一终年积雪的高山的西北面。这积雪的高山附近,是神农氏的生活区域


有的研究认为山海经的昆仑山在美洲


山海经里最初是昆仑之丘,然后记录了很多昆仑虚,记录昆仑山只有一处。可见昆仑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并非只有一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