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您说的太轻巧了,久攻不下时为什么不换一个攻打……

古代的城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普通城池,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没什么驻军。这类城池,古人一般能进攻就顺便攻一下,要是能攻下来,甚至不战而降,那么我方能够多弄到一点补给品,能够多一个据点。如果攻不下来呢,那就直接放弃,留下一支军队监视,甚至监视都不监视,随他干啥。

第二类,比较重要的大城市,或者驻扎了大量敌军的城市,具备有较大的战略意义。这类城市如果攻克后,会收到很直接的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相反,如果留下这座城,一方面敌方会因此得到鼓励,另一方面城中驻扎的敌军和囤积的物资,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步对我军的威胁。这种城池,才有可能承受长期的攻打,或者是围城。当然,如果兵力不足或者有更重要的任务,那么留下一支比较强的军队监视,防止城中敌人出动,也是方案,但相对来说威胁就要大得多。

第三类,位于关键位置的城池,往往是一些关隘。这些城池可能直接控制著一条重要的道路,不攻克,就无法进一步的拓展前进。面对这种城池,才有可能发动那种不计伤亡的猛攻。

因此,回答您的问题,古代在一座城池久攻不下时为什么不换一个攻打,答案是:

首先古人并不会经常猛攻城池,他们都明白攻城伤亡大的道理。对多数城市都是发动一次突袭,看能否拿下。不能一举拿下,多数城池他们本身就不会去长期攻打。

您说的一座城池已经久攻不下了,那说明这座城池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攻击方才会久攻不下还在攻打。既然如此,「换一座城池」哪有那么容易?举个现代的例子,日本鬼子入侵我国,攻打民国首都南京,假设遭到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他们会换一个城池攻打么?中华民国也没有第二个首都啊。再举个职场的例子,您老板叫您做一个ppt,非常难做,您费尽心机都做不好,这时候您能给老板说一句「换一个ppt做」么?只怕老板要换一个员工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分析下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筑城,这个问题清楚了,也就知道为什么要攻打了。

所谓城,本义就是城墙,贸易点是集市不是城。从一开始,城的目的就很明确,军事用途,用来防守的。既然用来防守,那自然要筑到对方想进攻的地方才能起到作用。

一,军事要道。例如潼关,卡在那里,你不打就没法大部队带著物资前进。

二,象征意义。如京城,皇帝百官都在,只要没丢,其他地方就还有抵抗意志,把京城打下,多数也就望风而降了。

三,重要据点。如一些地区行政中心,大量物资财富聚集,还有抵抗军,要想获得这些财富,就必须打下来,打仗时候掠夺的物资是重要的军需来源。如果不打,不光没有这些物资,抵抗军还随时可以从城里跑出来断你的补给,甚至在你遇挫时候彻底断了你的归路。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不打难打的城,那就是流民军。他们维持自身存在就是最重要目标,能打哪里打哪里,打不下城市乡村掠夺也可以,最重要的是生存所需物资。也不怕你断归路,压根就没有归路,哪里薄弱就流动到哪里。


这种首先得看城池的战略位置了。题目也说了久攻不下,既然攻了很久都攻不下来,那些个将军什么的不是傻子,会拿士兵的命去填无意义的洞,如果能换的话早就换了,何必去执著呢?问题就是出在不能换这里了。

一般古代打仗攻城,会造成久攻不下这个局面的城池,要么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要么就是粮草供应战(一般意义不大的城人家也不会去攻),一般这种城池都会屯有大量的军事力量,你如果不打下来而选择绕开的话,那么后路随时都有可能被截,或许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只瓮中的鳖,就等著下锅炖了。

打个比较简单的比喻,你上树摘果子的时候你会容许下面有人把你梯子搬走让你下不来吗?不可能。同样的道理,这些个城池就像梯子一样,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如果掌握在他人手里那就代表著你只能待在树上被下面的人拿著竹竿随便戳。所以,控制这些城池就相当于控制自己的退路跟命脉一样,因此才会有就算是久攻不下也必须攻的情况出现的。


久攻不下换一座城池攻打的事历史上也经常出现,但结果往往很糟糕,不能完成原有的战略意图。古代修筑城池是很有讲究的,主要参考就是地理位置,一般都是处在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地方入侵,必须多的这些城池才能继续深入,如果打不下来就绕道过去,后续会出现很多麻烦,前面遇到顽强抵抗无法顺利回缩,弄不好还会被切断后路,陷入危机之中,即便被绕过去的城池构不成和韦德威胁,单足可以切断和后方大本营的联络。粮草军需的转运也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所以战略意图不是打一下就走的话,不会采取绕过坚城的策略,辽国与大宋签订澶渊之盟,主要就是考虑自己是孤军深入,后边的很多大宋城池并没有攻下,辽国军队不敢与宋军长时间恋战,最后只能谈和退兵。

类似的情况在明代也出现过,因为宣府守将罗亨信的顽强抵抗,瓦剌攻不进宣府,最后拿被俘的英宗做人质逼迫罗亨信开城门,七十三岁的罗亨信誓死坚守宣府,不为所动,也先只好绕过宣府直逼北京,在北京,于谦组织军民开展保卫战,宣府成了牵制也先兵力、配合北京军民守城的唯一的一座漠北边城。《皇明通纪》云:「幸罗亨信忠义誓死以守,不独一城蒙福,而京师实赖之。世谓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后来,宣府建功臣庙,立亨信塑像于庙内,供后人瞻仰。亨信的事迹被后人传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与前边所举差不多,战略要地的攻取,是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保障,当年诸葛亮否定魏延的兵出斜谷也由此方面的考虑,一步一步坚实的向前推进,得到的土地才有保障,后续的军事推进才可能获得有力的支持,大军前进才不会有后顾之忧。绕过坚城攻打下一城,那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这个问题与战役目的、运输能力有很大关系。

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掠夺周边的财富和震慑对手。这些城市拥有巨量的财富,一旦打下收益十分明显,首先可以解决军队的钱粮需求。

城池象征永固的防御体系,这些城池在建立时,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大都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之地,四面临渊,或者有几面是峭壁,易守难攻之地。军队可以借助城池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修正,减少最大的伤亡,得到最及时有效的补给。如果不打,绕过去,当然可以,城池里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消灭,他可以在你和另一个城池对峙,或者战败退兵的时候攻击你。腹背受敌,绝无胜算并且会对后面军队的补给造成威胁。如果占领了,无异于为后勤补给打通了道路。

古人是睿智的,许多时候很多城池是非攻陷不可的,而不能绕道而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